陈彬:桑洲驿

 

“其东南十五里为桑洲驿,乃台郡道也。”《徐霞客游记》是如斯记载桑洲驿的。桑洲是桑洲镇所在地。桑洲镇位于县西南...







“其东南十五里为桑洲驿,乃台郡道也。”《徐霞客游记》是如斯记载桑洲驿的。

桑洲是桑洲镇所在地。桑洲镇位于县西南部,其东南与三门接壤,西南与天台毗邻。

纵观宁海全境,有五条山脉自西至东,伸向大海,且各有一岭横跨其巅。它们是栅墟岭、杨梅岭、岵岫岭、桑洲岭、麻岙岭。自北到南,从奉化翻过栅墟岭,进入宁海,越过麻岙岭,则出宁海,进三门。这五条山脉又把宁海分隔成四块小平原,每块小平原各有一溪,分别是凫溪、杨溪、白溪和清溪。桑洲镇就处在桑洲岭、麻岙岭和小罗尖山之间的清溪流域。

桑洲,在县人心目中,自然指的是桑洲街。桑洲街西靠王爱山,前山头岗屹立其北,屿南山岗环抱其南,清溪从天台流入宁海,绕其门前,经沙柳入海。

桑洲,建村年代无考。据传古清溪流中有沙洲,多长桑树,故名之。

桑洲绝不是交通枢纽,但却是南北要道通过的重镇,是北通甬、沪,南连温、闽的中国东南大道的必经之地。建于解放初期的宁(海)高(枧)公路和建于二十世纪末的同(江)三(亚)高速,或交错,或平行,或左,或右,扭缠着自北而南穿过宁海全境。事实上,这两条交通要道基本上是沿着甬(宁波)临(海)古道建成的。它们时而覆盖古道,时而与古道平行,把甬临古道分割成一点点,一段段,致使古道支离破碎,难辨其本来面目。不过,从桑洲岭头南下,穿过桑洲老街这一段古道仍然完整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甬临古道是大道,是官道。因此,它的沿途没立了几处驿站。

驿站,从其开始至今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到秦汉时期,已经趋于完善,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早建立和组织传递信息的方法之一,也是我们现在邮政和快递的雏型。

驿站的功能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人员以及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之地,也是军事物资运送时的暂放场所。

驿站对传运军事物资所采取的措施往往是接力的办法,即当上一驿站把货物送到本驿站,本驿站就必须派人把货物送到下一处驿站。如果碰上下一个驿站派不出人来接替,送货人还得往下送。

驿站间的相隔距离不一,有50里的,恰是一个人一天能来回的路程,有30里的,也有10里的。从西店驿到县城妙相驿是40里,妙相驿至梁皇驿是35里,梁皇驿到桑洲驿是20到25里之间。

驿站是建立在官道上的。沿着甬临古道,自北至南,曾经有连山驿(今属奉化)、西店驿、妙相驿、梁皇驿、桑洲驿和朱岙驿(今属三门)。宁海的海口驿、妙相驿和桑洲驿都建于宋初。除此之外,县境内还有白峤驿、宁海县驿、迎恩驿和桃源驿。这些驿站中的妙相驿、宁海县驿、迎恩驿和桃源驿都设在县城。

迎恩驿,顾名思义,是为迎接皇帝,或准备迎接皇帝而建的,是现在的高级宾馆,供高级别官员食、宿的。其它四处驿站是由于时间不同,或原驿改名,或易地重建。

海口驿,距县城60里,建于宋初,早于西店驿近400年。海口这个地名虽然早已为人们所遗忘,但历史上留有浓重的一笔。

唐·大中间,新昌裘甫起义,浙东观察使王式领命征剿,在宁海大小十九战,其中在海口、海游和上疁(现上潦岗)三处大败义军。其中海口一战中,“收其逃散之民,得七千余人”,“得其船十七”。

海口位于今团堧村旁的一小村,靠海,是唐、宋时期的重要港口,繁华之地。后来,海口衰落,西店兴起,且海口路远,西店路直,于是,在明初在西店建驿,海口驿遂遭废弃。

白峤驿,建于明·洪武元年,是县内唯一一处没有建立在甬临古道上的驿站。白峤驿的建立得益于港头。唐、宋时期,港头已经是水上交通的重要港口之一。宋·储国秀在《宁海县赋》写道:“其海停纳万流,宗长四渎。控直港于稽、鄞,引大洋于温、福。出乌崎,通鸭绿,晞日本,睇暘谷。”唐·天宝年间,鉴真和尚第四次东渡日本,欲在港头起程,虽未成功,但曾驻锡港头寿宁寺;日僧奝然在港头登陆。但终因白峤非交通要道通过之地,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白峤驿停止营行,合并到桑洲驿。

驿站往往设有驿吏一人,驿卒数人,多则达数十人,负责接待和派差等事宜。就西店驿而言,曾有馆夫8人,水夫22人。

所有驿站都由驿丞管理。驿丞相等于现在管理邮政、电信方面的官员。

丞,辅佐也,就是辅佐主官管理他所分管的工作。因此,各省、府、州、县都配有驿丞。

据《宁海县交通志》载:“桑洲驿,建于宋……,明·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重建。”

根据现有资料显示,宁海最早有名有姓的驿丞恐怕就数陈宝了。

陈宝(1150-1189),字立珍,号扬辉,乳名宝甫,新昌平湖桂心乡人,宋·淳熙五年(1178)考中的进士。在大庭对策时,皇帝问:金国派使者来,要我们和他们联手,共同讨伐辽国,条件是我们助他们一百万两白银,金国划给我们六个州,你以为如何?陈宝生性耿直,有话就说,是非分明,错对必辩。于是,他当即答道:“契丹自澶渊盟和有年矣。今乃轻信二、三大臣之谋,而欲有助金伐辽之举。殊不知辽不可伐,金不可助。金虽归我六州,不过空城而已。岁币百万,乃为实利,区区庙堂之谋,亦已疎矣”。这几句话立即刺痛了权臣 ,本来笔试成绩不错的陈宝却被贬为最后一名进士,外放到遥远且荒蛮的广东昌化县任县尉。

因昌化地区盗匪猖厥,民难聊生,后昌化失守,陈宝被降为宁海驿丞。

宁海虽然没有遭受到战争铁蹄的残踏,但也不是世外桃源。自淳熙以来,四方多事,朝廷使者和各地官员往来频繁,迎来送往,接待任务十分繁重。其中的一些官员经常夹带着,甚至全部行李都是从百姓中搜括来的财物,而这些行李都要驿站派人运送,百姓苦不堪言。

桑洲驿站不同于西店驿站。西店地处海边,以水路交通为主,船上的老大和船夫都必须有海上生活的经验,有掌舵,航海的技术。是故,西店驿有常驻水夫22人。而桑洲,则是陆上交通。陆上运输靠的是挑夫,是苦力,不需要什么技术,只要有力气就行。因此,驿站里只有馆夫。一旦有了任务,馆夫就下村派差,抓夫。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农忙农闲,随叫随到,不得延误。

亲眼见到了百姓的沉重负担,陈宝犟脾气又上来了。在经得县令方懋烈的同意之后,提出了“急箸严禁”,即官役均摊,或以官府付酬的形式来减轻百姓的一些负担。

陈宝死后,他的儿子陈居映开始定居桑洲桑园,后人就以陈宝为桑园陈氏的始迁祖,其后人分居沙地、老屋基、桑洲街、上林、下横等地。

从当时县令方懋烈为他写的《扬辉陈君墓志铭》中的“而陈君宝亦职妙相驿丞,与为寮寀,相契甚欢”,“君佐予为治善政”,“易箦之日,虽闾里巷陌之人,愚夫野妇之辈,莫不哀悼”等语中,我们可以看出,陈宝住在县城里。从“葬于朱岙北山之原”,其子定居桑洲桑园等情况分析,陈玉的儿子陈居映很有可能是桑洲驿的驿吏或驿卒。

陈宝的“急箸严禁”措施只是治表,却治不了本,官欺民的恶瘤还变本加厉地扩散开来,且愈演愈烈。接着又出现了一个治表的人——陈昌义。

陈昌义(1731-1799),讳立铭,字惟于,号贞斋,桑洲上山陈人。

陈昌义从少读书勤奋,志向远大,乡试时,高中郡庠生。

上山陈基本上与桑洲街连在一起,也可以说,陈昌义就是桑洲街人。陈昌义生在这块土地上,长在这块土地上,目睹了驿站经常派官役,今天这家去服役,明天那家被派差,个个叫苦不迭,人人怨声载道。尤其在春种秋收的农忙季节里,官差一来,服役者不得不放下手中镰刀,丢弃水田里的秧苗,去听官差的差遣。他们自带干粮,清早出门,深夜回家,辛苦劳累不说,稻未割,秧未插,仅这么一天的时间,就有可能影响一年的收成。农民怎么不心急如焚?

陈昌义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驿站给当地百姓带来的苦难,始终存储在他脑海里。

陈昌义是郡庠生,是秀才。在封建社会里,秀才是算有了功名的人,秀才可以进县堂,秀才可以直接与县令对话。于是,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陈昌义面见县令,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列举了陈宝的事例,要求县令减轻这种徭役。县令先推说了自己权力有限,难以处理,又要陈昌义呈送书面材料,再报请上级,听候处理。于是,陈昌义斟句酌字,写好呈文,送到县里。谁知呈文送上去之后,犹如泥牛入海,杳无信息。几次询问,答复都是未见批复,请耐心等待。时间过去了两年多,情形仍如以往。陈昌义觉得其中必有蹊跷,要想县里解决这个问题是不可能的。接着,他又写了呈文,不仅仅往县里送,还往府里送,往省里送。苍天不负有心人。在几经反复之后,终于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得到了批复,免去上山陈陈姓,附近的王姓和叶姓对驿站的服役。自此以后,上山陈周边的少数村庄暂时不必为驿站服劳役而劳心费力了。

陈昌义,一个不务稼穑的书生,能想百姓所想,为能为百姓做出一点好事,在那“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时代是何等地难能可贵啊!

桑洲驿,早已荡然无存,桑洲驿,早已在人们的记忆里消失,桑洲驿,只能到文字资料中去寻觅。“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的日子再也不会来了,“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的情形早已不复存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洲尽舜尧”的太平盛世。

桑洲驿虽然给周边的村民带来过苦难,但桑洲驿也肯定为桑洲这个地区带来过经济的繁荣,声誉的远播。

——END——
作者:陈彬,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会员。

编辑:野客。



你想参加我们的活动吗?请点击下面蓝字阅读原文,加入我们宁海徐霞客旅游俱乐部,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关注 宁海之旅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