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爬落笔峰记

 

爬山,爬陡峭的山,爬国家级文物保护地方的山,是不是一种独特的经历?但愿此文能够让大家能够看到神遥仙远的落笔峰风姿秀貌。...



早就想去落笔峰寻幽访胜。

今天之所以会到落笔峰去,原因有三。其一是:从开学至今,就一直想去看看这学校围墙内的名胜;其二是:听说落笔峰有个落笔洞,是海南最早发现有洞穴人居住的洞穴,想去一探究竟;这其三嘛,那自然就是呆在寝室挺无聊,想出去走走(多么无聊的原因)。



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到过落笔峰,现在也就不知道该怎么去。但转念想想,以前坐公交车出去的时候不就是常经过一个站牌叫落笔洞的吗?于是乎,说走就走。

在三亚住的人,应该都清楚,三亚四到六月份的天气是很酷热的,火辣辣的太阳可以晒到皮肤皲裂。顶着火辣的太阳,终于走到了那个所谓的落笔洞路口——不过就是两面围墙,中间一道大铁门,大门中间又开了一道小门而已——简陋不堪。走进无人值守的门,一条小路蜿蜒延伸而去,倒也不窄,也不坑洼,可以两部自行车并驾齐驱吧。沿着蜿蜒的小道前行,两边的灌木从里,避暑的小鸟在枝头跳跃;茂密的绿叶中,有夏虫在鸣叫,当然还有蟋蟀的和声,极为美妙、悦耳。沿着蜿蜒的小路走了约200多米,来到一个三岔路口。犹豫了一下,我选择了直接往山脚伸延而去的小路,也许这样就能更快的到达所盼已久的落笔洞呢。果然,才走了两三分钟左右,就看到了一块大大的石碑,上面镌刻着“落笔洞遗址”五个大字,旁边还有一块平躺着的石碑,上面文字是简介这个国家级文保的概况。我想,落笔洞应该就快到了吧。



穿过一片碧绿的小树林,就来到了山崖下,一个因人常走过而光滑的洞口就出现在眼前。走近看,洞口险巇,而洞内却是宽敞的、平滑的,当然了,因为时间久远没人再居住的原因,两边的石壁都已青苔斑驳、“锈迹斑斑”。明《正德琼台志》对此洞记载其中有:“石形如悬笔,笔尖滴水不断。”可知此洞在古代已知名于世。石壁上还有一些小的石洞,看着就像今天我们橱柜上的小柜子一样,那应该就是原始人用来存放物品的柜子吧。顺着石壁往上看,洞顶是圆的,看着就像倾覆的木船,也有教堂圆顶的感觉。洞穴的内部也有一些浅而小的石洞,还有台阶。地面是光滑的,大概是常有周边村民来此祭拜而成,因为洞内的中央还有祭拜所点燃的香烛。洞壁“落笔洞”三个大字,落款为“维山云从龙”、“至元癸未”。据资料可知,“至元癸未”为公元1283年,“维山云从龙”即任广东海北海南道宣慰使的云从龙。但传说中洞壁的“落笔洞洞洞笔落,尖峰岭岭岭峰尖”传神刻字,没有找到。

从第一个洞穴出,回返十几步,往洞外右侧小道沿着山脚继续走,不多时,就找到了第二个山洞,即仙郎洞,又名仙姑洞房。与第一个洞不同的是,这个洞在地平线以下,洞内空间也相对低矮,不足两米高,呈扁圆形状,就像一个大饼掏空了里面一样。因为位置低矮,阳光无法照到,所以也更凉爽一些。我爬了进去,即使外面的高温炎热,洞里面却是凉爽的。我想,这洞穴也许能冬暖夏凉,虽然三亚的冬天并不冷,但是在原始时期,想必就不一样了。这个洞,或许是此处古人曾经的避暑胜地吧。

从仙郎洞退出后,我不再沿着山脚继续绕,而是寻找登山路径,开始往山上攀爬。前面提过,因为常有人来的原因,往山上去的方向,形成了一条条奇崛的“山道”。当我顺着山势往上爬的时候,才发现,这里的岩石与别处的岩石不太一样。这里的岩石几乎都是海蚀的迹象,有菱有角,锋利如刃,如同云南石林鳞次栉比的巉岩。也类似堆砌层叠珊瑚礁,团团簇簇,或许这里原是沧海桑田巨变前的珊瑚礁吧。还有,这些石头互相拥挤,孔洞之间有风吹过会发出声响;或者用木棍击打这些石头发出声音,不是平时所听到的那种沉闷之声,而是清脆的类似于钢铁撞击的声音,美妙、悦耳,绝无那种厚重、浑浊的低沉没有价值的闷响。因为有菱有角,所以只要伸手敏捷一些的人,在此攀爬都不会太困难,何况是灵敏的原始人类呢!不过,要特别的小心,因为这些石头都很锋利,一不小心就会割破你的衣服、皮肤。

前进,继续往山上爬去。山上全是这种半裸露的石头,偶尔巨大的岩石缝间就会长出一些生命力非常顽强的树木和蔓藤,给裸露的山腰装点几样绿色的生命。在这些绿色的生命和泛白锋利的岩石间,我又看见了第三个洞穴。这个洞穴的洞口比起前面两个,更为隐秘,更为狭小。爬山爬得满头大汗的我走近洞口,有一股股凉风从洞里飕飕吹来,极为舒爽。在这太阳当头暴晒,岩石热得不行的时候,这幽深的洞穴就成了避暑纳凉的绝佳之地。我顺势钻了进去,发现这个外面看起来挺小的洞,洞里面却是极为宽敞,而且是内里几个洞穴相连。我爬进去的第一个洞穴里,就像客厅一样,宽敞的大厅有三四米高,有我们住的宿舍那么大吧。然后,往右下有一条通道,连接着另一个洞穴。顺着通道爬下去,来到一个类似小间的洞穴,这里可能是中转“房间”吧。继续深入前进,来到一间更为宽阔的“房间”,这里类似宾馆大堂,大致宽长见方,只是有些不规则,依山顺势而成,也有些倾斜。

“大堂”的内部上方还有一个小洞穴,可能是原始人的密室,也可能是闺房。往右还有一个小洞穴连着,再往外,却又是出口了,不过看着更像是窗口。因为右上方还有一个相对比较大的出口。虽然这个洞穴内部结构比较复杂,比较深入山体,但是光线却是好的,尤为明亮。石壁上也与之前的两个洞穴差不多,有色泽有窗户,不同是这里的石桌石凳有很多,洞穴顶部是尖状或者其他穹顶形状的,不是圆形的或者倾覆的平船底;石壁上的纹理是上下条状,远看有点相似幕布。我内心有点小期盼,希望能偶遇原始人的遗迹,可是,那是一种怎样的妄想啊!

休息得差不多了,走出洞穴,我继续往山上爬去。山上乱石嶙峋,巨大的像礁石一样的大岩石表面上沟壑纵横,却又那么整齐有序。整座山就像直接用石头堆砌而成,没有一点泥土的痕迹,但却有生命力极强的树木稳稳扎根,枝繁叶茂,令人可叹可敬。继续往上爬,乱石和茂树间还暗藏这许多的洞穴罅隙,每个山洞都有自己的独特,似乎都可以成为原始人的住宅。

当爬到半山腰快到山顶的时候,回过头看,周边的景色可以一览无余。东边是学校东区,对面(南面)就是南校区,而背后就是北校区了。此时,整个学校以及周边村庄尽收眼底,有一种“会当临绝顶,一览纵山小”感觉。

终于,我爬到山顶了,才发现整座峰的南面基本上都是大石头,而北面却是有泥土的;山的南面是悬崖峭壁,北面却拖着“尾巴”,缓慢的延伸下去;北面的植被自然也就比南面的要茂盛许多了,显得郁郁葱葱。



到达山顶,今天的旅程和目的自然也就算完成与达到了。然而,最后准备下山的时候,又有一个大发现:从外面看起来的悬崖峭壁,等到了山顶才发现,原来里面有几个好大的山洞,洞穴之深、之大,是与山腰上的我所遇到的第三个连环洞穴相媲美。可惜的是,爬得腿脚酸痛的我没有再进入洞里去一探究竟,所以对内部结构不甚了解。

从山脚到山腰,再到山顶的我,几乎绕了一圈落笔峰,于是开始从山的另一边寻路下山。

2016.5.7


    关注 天涯创意写作研究中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