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像方志 隆化:千年古城董存瑞红色精神传承 民族融合二贵摔跤喜庆欢腾

 

隆化,作为文明的通路,涌动着文化的热流,作为历史的沃野,绽放着蓬勃的活力。...

CCTV-10
2019.11.27 22:47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河北卷 隆化篇

隆化篇 预告片
公元1681年,清康熙帝在今天的围场地区进行木兰秋狝。其后一百四十多年时间里,康熙、乾隆、嘉庆三代帝王频繁来往于此,这项规模盛大的皇家狩猎活动举行了至少九十次。隆化与围场相邻,成为清代木兰秋狝的必经之地。


公元1910年,清政府批准建立隆化县,寓意为“隆盛开化”,这是清王朝对于这片土地的政治理想。
二贵摔跤喜庆欢腾


“自己摔自己,底下定乾坤。”这是隆化人描述“二贵摔跤”的两句顺口溜。
表演者身着满族服饰,将木质摔跤道具绑在背上,双臂与双腿各饰演一人。在乐队的伴奏下,手足并用,腾挪翻滚间,摔跤竞技的激烈被演绎得活灵活现。


王大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二贵摔跤省级传承人,他自小就被“二贵摔跤”所吸引。
20世纪90年代,王大中把二贵摔跤改编成三人舞《摔跤场上》,获得承德地区舞蹈大赛金奖。
2008年,受北京奥组委的邀请,“二贵摔跤”参与了北京天安门广场的迎奥运文化展演。
如今,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隆化县开办了三个“二贵摔跤”培训基地,当地百姓都能来这里免费学习。
董存瑞红色精神传承


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国民党军一座桥形暗堡阻挡了进攻部队,面对不断牺牲的战友,年仅19岁的董存瑞用身体做支架,炸毁暗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董存瑞烈士纪念碑在隆化落成,朱德元帅亲笔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1973年,吕小山调任到董存瑞烈士陵园工作,开启了他与英雄相伴的岁月。
1978年,吕小山偶然间打听到丰宁满族自治县一位叫韩德发的老战士保存着一张照片,其中的人物疑似英雄董存瑞。


为了进一步确定照片的真实性,吕小山又把这张照片和董存瑞童年的照片一起拿到北京,经过公安部专业技术部门的科学鉴定,照片上的人被确认就是董存瑞。
元代织锦 至今仍旧光彩夺目


在隆化民族博物馆的众多馆藏中,有一件国家一级文物,被视为镇馆之宝。因极为严苛的保护要求,珍品极少与世人见面。
这件镇馆之宝就是“元代褐色地鸾凤串枝牡丹莲纹锦被面”。它虽历经数百年时光磨洗,依旧光彩夺目。
这幅织锦被面,由两幅宽80.5厘米的六色织锦拼接而成,鸾凤与牡丹花纹的拼接处规整无缝,浑然天成,这样的高超的工艺在金元时期广为流行。
在200倍显微镜下,纹锦被面的两组经纬线清晰可见,最大密度达到每厘米56根,最细处投影宽度仅为0.15毫米。
隆化出土的元代纺织品文物共51件套,填补了元代北方地区纺织文物的空白。
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以元代织锦为主题的文创产业正在蓬勃发展,最为经典的鸾凤图案也在绣娘的手中变为隆化纺织的代表元素。
美味营养的“一百家子拨御面”


据《钦定热河志》记载,公元1757年,木兰秋狝结束后,乾隆皇帝曾在隆化的张三营赐宴王公。相传行宫主事特命当地姜氏兄弟制作荞麦拨面,乾隆皇帝品尝后称赞“洁白如玉,赛雪欺霜”,并赐名“一百家子拨御面”。
在张三营镇,辛家兄弟烹制的“一百家子拨御面”无人不晓。1981年,辛占峰的哥哥还应邀赴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为国宴制作这道美食。


2007年,一百家子拨御面被列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绿色发展 绽放蓬勃活力


1989年,为了提高水稻亩产,隆化农技人员开始研发水稻旱育稀植技术。
地利人和,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在隆化落地成功。1990年,隆化河东村试点水稻平均亩产679.5公斤,比对照田亩增产179.5公斤。很快,这项技术又在全国大面积推广。1994年,隆化县被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原农业部、国家外国专家局授予三北地区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推广先进单位,隆化也成为这项技术推向全国的示范基地。
在当地政府的规划倡导下,经过对历史的发掘,文化资源也如同一颗颗种子,发出新的枝芽,成为隆化新时代阔步前行的不竭动力。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


中国影像方志

《隆化篇》

播出时间:11月27日 22:47
监制 / 闫东  主编 /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田楚韵 胡悦 姜沛辰(实习)


    关注 央视科教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