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脑预警!儿童创造力诡异五问

 

一个个读者问题最后是怎么变成这些悬念问题的?...



本文其实在回答这些问题:创造力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发现孩子的天赋?孩子的创造力苗头长得像啥样?一般用什么方法去培养?……

但回答的方式实在太诡异了。

本文来自于三川玲和连晓刚的直播对谈,五个问题烧脑而挑战,而且各怀目的,你也可以先揣摩一下自己如何回答,然后去跟二位对谈嘉宾对答案。


问题一:有一个X同学,他的特点是大家都在看的东西会刻意回避,另一个S同学的特点是最近什么热门都会去看看。从结果上看,大家觉得哪一位同学更有创造力呢?

连晓刚:我先直接给出结论,两个人都很有创造力,但是他们创造力类型不一样。

X同学会刻意回避大家都在看的东西。我和很多朋友都认为他未来比较有可能在艺术史上留下一笔,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他。

S同学能够很快在一群人中获得大家的认同,并且不断地给大家惊喜,大家都很喜欢他的工作。

这两个人的工作方式有很大的区别,X同学经常可以给我们展现全新的视角。我们经常觉得“哎呀,你这个人的信息来源,为什么和我们这么不一样啊?”但要知道,他所关注的东西在另一个时空维度里的,也许是过去,也许是另一个国家。

这其实更像是在宏观的历史长河里的第三视角。用这种视角去看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眼前这些热闹的东西,在历史上也就是过眼云烟。他希望能够做的事情,是在更高的历史维度里面,去探索一些有创造性的事情。

S同学比较关心眼前的人,能很快在一个有限的人群里获得大家的信服,而且能够在我们能想到的方向上做得特别好,比如说,他能做出很厉害的造型或者是创想,更像是第一人称的视角,更关心眼下当下的状态。

三川玲:其实我自己亲身经历过这两种模式。当时做写作课,我们是想做一个不一样的东西,而不是我看到已有的东西。也有不少人会提建议说“谁谁谁做得好,我们要参考吗?”,但我说“我就是一朵茉莉花,我一点都不关心牡丹花是怎么开的”。

做了两年之后,我们觉得自己的东西长成了,它不是由欧洲的美国的“什么花”长成的亚种。这个时候,我们就敢在花园里面去看其他的花了。

我们在去年办了首届“国际写作教育论坛”。我们就发现,我们能迎接各种各样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能跟我们已有的系统融合,创造出新的东西。

▍本问题设计目的:告诉你创造力不是单一的,有不同的类型。回答我的娃喜欢随波逐流,不那么特立独行是不是没有创造力。
▲首届博鳌写作教育论坛大合影
问题二:博尔赫斯世界的无限图书馆和图书馆里的一本名著小说,哪个更具有创造力?

连晓刚:博尔赫斯是阿根廷文学家,他写了《巴别塔图书馆》,虚构了一个由无数图书和书架构成的宇宙,里面的书包含了25个书写符号的任意排列组合。简单来说,这个图书馆穷举了关于书的所有可能,包含了你手上的每一本书,也包含了任何一个孩子写的每一篇作文。

但意味着这个无限图书馆比其中的某一本书,更有创造力吗?

我的结论,我认为这个图书馆本身没什么创造力,它只是一个抽象概念,关于“书”的抽象概念。

博尔赫斯把它写出来,写成了一本书这件事,之前没人做过,是有创造力的。虽然他写的这本《巴别塔图书馆》也一定包含在无限图书馆里的。无限图书馆可以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因为什么都在里面了,但是它并没有真正的创造性。

聊到关于创造力定义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可以从区分“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两个词开始说起。

创造力和想象力不一样,要不然为什么要两个词呢?用一个词就好了。创造力更多是结果性评估,想象力是过程性评估。创造力是与环境相对的,想象力是与概念相对的。

创造力就是要看结果的。完美的流程加上苍白的结果,在教育上或许是有意义的,但就创造性本身的评估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想象力相比之下更为个人化,重点在于个人把一个概念变得更加丰富、具体的能力,与创造是有区别的。

想象的东西趋向于乌托邦的,不要求实现,也可能实现不了。创造则是真实的,此时此地的。这一点可以作为各位家长判断自己孩子创造力的初步标准。

三川玲:这个问题,引起了我心中很大的波澜,因为我们经常会觉得一个孩子,比如说他说出了某种自己的想象,我们可能会觉得他有创造力,但这其实是创造力的萌芽。它要真正长成参天大树,那才叫创造力。

但是它会不会夭折?最后能不能变成参天大树?后面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创造力其实跟完成度和实现度,有巨大的关系。

连晓刚:对,就好像我们语文学习里,比如说“美好”这个词,其实只是一个抽象概念。虽然这个词试图去把一次次美好的创造涵盖进去,本身没法概括每一次“美好”的创造,每一次“美好”的创造都是独特的。

如果说我们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只是接触这些抽象概念,那么他可能会离真实的创造越来越远。

▍本问题设计目的:告诉你创造力不同于想象力,创造力需要实现。解决一个普遍的疑惑,为什么创造力还需要有意志力参与,还需要实现过程,可不是脑门一拍就行的。
问题三:小朋友的涂鸦跟某幅世界名画长得差不多,小朋友和画家,在他们画之前自己都没有见过类似的画法,谁更具有创造力?

连晓刚:这个其实是我经常在网上看到的一个疑问,可能也包括很多教美术的,也都会有这样的案例的说法。我的比较明确的结论是肯定画家更有创造力,孩子的行为其实更多是无意识的行为。

所有的创造行为,它都是有意识的。创造者能意识到自己正在做创造这个事情,以及自己的创造是在什么样环境背景,或是坐标系里在做这个事情的。

无意识的涂鸦跟模仿,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创造。比如说,某某某无意中创造了什么?其实这并不是一种创造的行为,而是这个行为后果之所以出乎意料,是这个行为被其他人在某个环境里面做了解读和再解读。

举一个绘画的例子。1913年,马列维奇马列维奇在一张白纸上用直尺画上一个正方形,再用铅笔将之均匀涂黑,画出了著名的《白底上的黑色方块》。这一极其简约的几何抽象画,于1915年在彼得格勒的《0、10画展》展出,引起极大轰动。



▲马列维奇的《白底上的黑色方块》。

小朋友在白纸上画一个黑色方块,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吗?

不过在马列维奇看来,画中所呈现的并非是一个空洞的方形。它的空无一物恰恰是它的充实之处;它孕育着丰富的意义。

马列维奇的作品所在的艺术史阶段作为背景,赋予了它作品意义。

这是至上主义的第一件作品,标志着至上主义的诞生。

我们现在学很多知识,常常只讲知识本身,而没有能把知识所处的环境和坐标呈现出来。

如果孩子做出了一个比较特别的东西,无论是画,还是他的行为,或是他做的某个事情,家长如果觉得跟哪个艺术家或哪个创造行为有点像,有这个影子,家长需要做的不是一味夸赞,而是可以引导孩子看到,他所做的事情在当下是怎么回事,放到历史的坐标系里面,又代表什么意义。这个环境跟历史坐标才是赋予这个作品创造性、真实的所在。

三川玲:我去年在西班牙参观毕加索的美术馆,印象特别深。我就发现他的策展人非常的用心。我们平时看毕加索后期画的简单线条的鸽子,或者从好几个角度拼接起来的脸。

我们都觉得这个不是很容易吗?我只要知道这一招也算艺术的话,我是不是很容易就当上艺术家了吗?

策展人把毕加索曾经的画跟看上去很容易做到的画放到了一起。你就会看到,毕加索当然有技法高超的画,无论从技法,还是对古典作品的吸收,都呈现了他很高超的技艺、理解和实现的能力。

但当他已经练成“武林高手”的时候,比如说他已经有把“倚天剑”时,他却选择使用木剑,意味着什么?肯定包含了更多的艺术的信息。这就是它的意义。

如果孩子随便画出了像毕加索的东西,还是无意识的,就不是在艺术史上的具有转折点的作品。

这个也让我想起我们一次写作课。有一次,我让我的那些孩子们去东直门观察,发现十件事实或观点,回来后把这些事实和观点写成一首诗。

第一节课他们去了,第二节课我去给他们的这首诗做反馈,这首诗都是他们在街上看见的东西,比如说,他们写“一个人在梯子上那个头已经不见了,原来他是伸到天花板里面去修空调,或者麦当劳的一对夫妻在那里互扇耳光……”他们把它写成了一首《东直门交响曲》。

我把他们写出来的这首诗,跟另外一部作品放在一起对照,我说你们看一下,两者之间有什么感觉?他们说“我觉得这个作品跟我们写得很像,简直是像我们写的一样,只不过他们写的是美国。”

我告诉他们这是写美国历史最重要的一本书之一——《光荣与梦想》,我说你们看,这本书的这个部分,跟你们的写法一模一样。

这批小孩下课就问我“在哪里可以去借《光荣与梦想》?”——他们五年级要去看《光荣与梦想》了,也就是说他发现自己在坐标系里面能找到他的位置,知道我这样写,其实意味着什么?他以后在写作的时候,也会更有意识地去写作。

说到这里,其实对教育者的考验是非常大的,就是教育者你教孩子这样的东西,还得让孩子知道这个东西意味着什么,有什么意义,坐标系在哪里……

在整个文学史上,坐标系的位置在哪里,应该找得到一个有很具体的地方,这个点是有很精确位置的。

▍本问题设计目的:告诉你评价创造力需要各种维度的坐标,回答我的娃究竟有没有创造力,我是不是一不小心扼杀孩子创造力了。
问题四:逻辑思维强的孩子更可能有创造力,还是没有逻辑思维的孩子更有创造力?

连晓刚:我们创造出来的东西要有价值,要必须要符合人跟社会、人跟环境的基本逻辑。

孩子逐渐长大,当他对于身边的环境,其实就包括抽象的人跟人的关系,以及物质环境,它是整个包围他的环境,如果孩子能够理解这些环境背后的逻辑,同时在符合这些逻辑的水平的基础上,有一些不一样的想法创造出来的时候,我们才能评判创造的价值。

三川玲:我经常在课堂上给孩子们举的一个例子——怎么看喜羊羊灰太狼的想象力和《三体》的想象力?《三体》的想象力就很让人震撼;“喜羊羊”我们就会觉得没什么艺术价值,也不特别有想象力。

《喜羊羊灰太狼》的想象大胆到了随便乱想的地步,它的问题就出在了随便乱想。而刘慈欣的《三体》就符合我们在写作课上经常做的一件事情叫“思想实验”,《三体》其实是在刘慈欣大脑里的思想实验,如果那个东西能够实现的话,基本是会按照那种逻辑去发生的。

我散步时,跟我老公和女儿讲,我老公就说,我们写小说,如果写唐朝的人穿越到现在来,这个是有想象力的、也挺好玩的。

但是爱因斯坦为什么更有想象力?爱因斯坦能证明穿越是可以实现的,只要速度和时间之间发生了关系之后,真的是可以穿越的。而且他能用公式告诉你如何穿越。当他的想象力,充满强大的逻辑性之后,你立刻觉得这种想象力完全是不同等级的。

就包括我女儿也是说“我之所以那么爱看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爱看大侦探波洛,是因为那里面的想象力是充满逻辑性的,充满了推理和悬疑的。”

我现在津津有味看我女儿打的某些游戏,我就发现那种逻辑强大的游戏,充满思想魅力的游戏,孩子也会更喜欢,玩得更细致专注。

▍本问题设计目的:告诉你逻辑能力越强,创造的级别越高。打破一个误会:“天马行空”“乱想”的创造力,价值其实不高。
问题五:上面的四个烧脑问题,其本来面目是读者问的如何保护孩子创造力、如何发现孩子创造力、我孩子这样算有创造力吗……这样的问题,我很想知道为什么在你大脑里面变成了这样四个问题?在你的大脑里面发生了什么?请讲讲你大脑运作的规律

连晓刚:我的工作方式,通常是先把一些信息或者说这个事情先摆到桌面上来。这个桌面是一个虚拟的桌面,我一般不会真的把它摆到我的桌子上,或者是电脑桌面,它是大脑中的一个桌面。

读者的问题就会摆到我的桌面,还有几个我来做直播的目的也摆到大脑的桌面。

童书妈妈是一个教写作的为主的教育,我们肯定要多讲讲跟文学有关的,这是一个目的; 大家可能对我们清华的这些人感兴趣,我也讲一些我同学的例子,这是一个目的;要回应这样的问题,但也不能讲得太深,不能太理论化,这是一个目的;要有悬念,要有吸引力,这是一个目的……大概有10来个目的,和读者关心的问题——这些东西会在我脑中盘旋。

这时候,这些信息实际上是一个隐约的状态,慢慢地会延伸出一个难以名状的形象,就好像在那里,我进了一个房间,这里来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客人,都是新的,我们没见过,大家都在自说自话,都在喃喃自语,我大概能听见,也听不太清,我不能靠近任何一个人太久。

我只能听见一个声音了吗?我需要听到整个所有的声音,然后,慢慢地,我能在这个空间里面,我去呈现出一个有效的方案,能够去回应这些人给到我的期待,这些形象给到我的期待。

那么,这个过程其实跟我们所说的,通过搭建空间去做这样创造的训练,还是很像的。我们比如在课堂里,孩子可能他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光有想法不行,这个想法要跟一定的知识跟逻辑同时浮现在脑中。光有逻辑也不行,他就全在学知识,那不就是做题吗?跟传统教育有什么区别?

其实,这些东西必须他是同时浮现在脑中的,给孩子建立一个桌面,可以玩耍的桌面,开始可能是一个实体桌面,当孩子大了之后,就是他脑中有一个虚拟的桌面,可以不断地去反复地把新的知识、新的意图、对他人的理解,融入到一个有效的指导方案,下一步我要怎么样去过我的人生,怎么样去做事情的指导方案。

其实,当时童书妈妈老师们把这个问题发给我之后,问题发完之后就印在脑子里面了,然后我就去做自己的事就行了。

这些东西在我脑子里转,漂浮状、悬浮状,最后过了一段时间,我就再回复他,把这个方案给导出来、做出来。

最终的结果,我认为大部分目的我都触及到了,但我也不是完全为某一个目的去服务的。因为某个目的真的只是一个抽象概念,它不是创造本身,我需要做一个有效的事情,能够把这些目的都触及到,并不是在某一个目的的框架下,大概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三川:谢谢晓刚老师,其实你就展示了你的创造力,展示了做一件事情的一个全过程。

▍本问题设计目的:看看创造力是如何发生的,而且总是这样发生的一种形式。
▲百造的室外实体建筑空间:《未来游戏场》。
END
整理:
圈圈 
编辑:圈圈、舒雯
你没有听过瘾?直播现场还有更加丰富的内容,也回答了现场观众的问题,你可以去回看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回看


如果你喜欢本文,你还会喜欢:

连晓刚:不上补习班没参加竞赛,从清华学霸到教育创业者,他为什么拥有实现梦想的能力?

白滔滔:采访熊亮张伯驹连晓刚……之后,我惊奇地发现:他们的父母都不管他们!

成为 | “新一代公益人”张伯驹:原来,自然之友的总干事从小在植物园里长大

成为 | 熊亮:我是怎样在阁楼里,自学成为一个画家的

成为|曾忆城:我从小就想当画家,美院毕业做了摄影师,现在自己搞创作
 书单 
 向微信后台发送“书单”获取各年龄书单


 加入  
向微信后台发送“招聘”获取招聘信息


 转载  需转载文章请在文中留言,并附贵号介绍,我们会联系您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对谈现场回看


    关注 童书出版妈妈三川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