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爆B站的9.2,这年更系列我第一个安利

 

逃网课都要看,B站这纪录片有什么魔力?...



法国巴黎。

丽兹和同伴克劳蒂的科研项目遇到了棘手的问题,为了找到突破口,她们决定冒险深入巴黎地下。

在城市的街道下,隐藏着丰富的石灰岩资源,以及巨大,迷宫般的采石场隧道。

为了这座迷宫,丽兹和克劳蒂来到巴黎圣母院以南两英里处——

这座著名的地下墓穴。

以下场面可能引起反胃不适,请谨慎观看。

高能预警。

3。

2。

1。



18世纪末,采石场被赋予了不同的用途。

它们储存了城镇内古老墓地里的骸骨,由于卫生原因,这些墓地在18世纪末关闭。

在骸骨之中,丽兹和克劳蒂发现了中世纪矿工留下的痕迹。

当时矿工们切割石头的表面,用来建造巴黎圣母院。

和诡异美感的地下墓穴相比,巴黎圣母院壮丽肃穆,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建筑之一。

虽然是一座宗教建筑,但却闪烁着古老巴黎的文明之光。

从1163年开始建设,整座教堂最终完工于1345年,历时180多年。



然而,180多年的心血汇聚,却因为一场大火,毁于一旦。

2019年4月15日晚18时50分许,巴黎圣母院塔楼起火。

一个小时后,火情迅速蔓延。

当地时间4月16日上午,大火扑灭,火灾持续14小时。



一场大火肆虐,火势失控,将大教堂撕碎,留下一片废墟。

雨果笔下的卡西莫多,不仅失去了爱人,现在也失去了他的庇护之所圣母院和钟楼……

一年过去了,浴火后的巴黎圣母院还好吗?
古教堂大救援:争分夺秒拯救巴黎圣母院

Rebuilding Notre Dame: Inside the Great Cathedral Rescue



一年过去了,起火原因还在调查之中。

每回有巴黎圣母院失火的相关新闻放出来,评论总有一些幸灾乐祸的刺耳声音。

当时“圆明园”甚至还被顶上热搜。

是的,就是1860年英法联军侵华,攻占圆明园。

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大火连烧三天三夜。

这座世界名园,顿时化为废墟。

毫无疑问,正因如此,中华文明关于艺术与文化的记忆,被那场大火烧没了。

对于中国人而言,这是一次痛心疾首的屈辱。

对于世界而言,是人类文明的损失。

讽刺的是,多年后,见证法国历史的巴黎圣母院遇上了同样的遭遇。

像当年圆明园一样,巴黎圣母院无助地在大火中苦苦挣扎。

于是,就有一些标榜着“爱国”的键盘侠跑出来欢呼。
巴黎圣母院活该!觉得遗憾的人都是跪舔!

活该么?

确实,曾经法国人对圆明园的摧残,是极其可恨的。

而且加上对艺术和建筑不感冒的人而言,听到这样一个新闻,内心是毫无波动的“关我屁事”。

这都能理解。

可是对于那些认为巴黎圣母院烧了,就是在为圆明园报仇的幸灾乐祸的心态,倒也不必。

法国人雨果当年就曾大骂英法两国是“将受到历史制裁的两个强盗”。

无差别攻击,只会让人变得盲目。今天的政治,成为明天的历史。

历史终究是过去,对于那段屈辱史,我们能做的,唯有铭记,并且让自己变得更强。

恰恰因为遭遇过圆明园被毁,我们才应该更容易对这类事件产生共情。

中国的做法无疑是大气的。

11月6日,中法双方在北京签署合作文件,就巴黎圣母院修复开展合作,中国专家将参与巴黎圣母院修复工作。
所以。

当务之急,是奋力拯救这座脆弱的建筑物,避免灾难性的坍塌。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一个具有850年历史的哥特式奇迹。

它是法国的心脏。

传统上,大道都是以这一标志性建筑为起点。

这是一份历史的延续,从中世纪到今天,建立一种身份认同是非常重要的。

巴黎圣母院是成功建立了这种身份认同的古迹之一。
对于基督徒,这是一个礼拜场所。

但对于怀着不同信仰的普通人,它是绝无仅有的艺术和历史地表。

它经历过拿破仑和亨利六世的加冕大典。

不仅如此,它还是中世纪工程学的巅峰。

(特别是建筑系的学生,真的可以去听听课)

看看这建模,简直是强迫患者的福音,极限对称美。



一个重达500吨的复杂木材网络,构成十字型屋顶,并立有一座90米高的中央尖塔。

正面则伫立着两座雄伟的钟楼,直插巴黎上方68米的高空。

哥特式建筑最重要的就是要高耸入云,因为从宗教意义上来说,建筑越高就代表离上帝越近。

所以,这个塔尖也被誉为离上帝最近的地方。

而这场大火,率先吞没了塔尖。

围观的无助群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个杰作,在自己面前轰然坍塌……
揪心。

更可怕的是,塔尖的坍塌,有可能引发致命的多米罗骨牌效应,整座大教堂随之坍塌。
得益于消防员的不懈努力,大火最终被熄灭。

随之而来是更严峻的问题。

了解建筑物的受损情况,评估其能否被重建。

全世界都在为巴黎圣母院守夜。

受灾的大教堂犹如一座巨大的纸牌屋,如果受损的顶部倒塌,飞扶壁的重量将压向33米的高墙,巴黎圣母院将不复存在。
历史在考验人类,也帮了人类一把。

至少这场火并没有让最关键的部位被烧毁,抢救迫在眉睫。

第一步,是如何处理坍塌的教堂,以求不让古迹成为遗迹。

这是一项危险的工作。

摇摇欲坠的石拱顶,扭曲变形的脚手架,稍有不慎,专家进去可就出不来了。
而且,屋顶上还覆盖着两百吨的铅,大部分都在大火中被融化。

大火后,有毒的铅尘覆盖了每一处表面,被高度污染。

所以场地在得到清理之前,抢救团队都必须穿戴全面防护服。

离开现场后,要仔细清洗设备,然后冲洗自己,才能进入“洁净区”。
这一丝不苟的防护程序,一做就是5个月。

受到影响的,当然不止工作人员。

大教堂最脆弱的奇迹,彩色玻璃也未能幸免。
文章一开始,提到的丽兹和同伴克劳蒂,就负责给这些美丽的彩色玻璃“去污”。

这跟《我在故宫修文物》里的师傅们一样。

几千块玻璃,需要人一个一个地去修理,使其铅含量降至正常水平。
不幸中的万幸是,玻璃具有良好的稳固性和绘画外观,所以没有受到热冲击。

所以接下来,就是如何能找到合适的石头重建拱顶,以免挤压建筑进而损坏玻璃。

丽兹和同伴克劳蒂找到了地下墓穴。

经过取样,她们找到了匹配的石头。
这是一种地质标志。

雨果曾经说过。

它们是一种岩层。每个时代的浪潮都是给它们增添冲积土,每一代人都在这座纪念性建筑上铺上他们自己的一层土,人类也是这样做的。

地下墓穴里的岩石,是过去祖先生活智慧的结晶。

如今,他们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支持。

这就是人类传承古迹和文物的意义之一。

我们为什么要去保护文物?

过去的人会离开这个世界,但是他们的后代还会生活在这里。这个世界,和我们所有人都息息相关。我们守护它们,就像守护未来。

科学、生物、人文、历史各学科老师看到这都纷纷发来贺电。

谁看到能不说一句牛掰!



除此之外,各个部门的修复计划也在有序进行。

与修复同样重要的,是如何才能不让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

要做出哪些创新,以保护它未来免收火灾的伤害,这是对专家们的考验。

如今,工程师们将隔火墙安装在历史建筑的屋顶,这些“防火墙”可以在发生火灾时,放置能量的再辐射和转移。

这一创新,有助于保护巴黎圣母院的新屋顶,抵御未来的威胁。
大火烧毁了巴黎圣母院,但人们的探索还在延续。

雨果曾在小说《巴黎圣母院》的序言中写道:

在墙上写这个词的人,几百年以前已从尘世消逝;就是那个词,也已从主教堂墙壁上消逝,甚至这座主教堂本身恐怕不久也将从地面上消逝。

这本书正是为了叙说这个词而写作的。

而这个词,就是命运

如果说浴火是巴黎圣母院的命中劫数,那我们都愿意相信。

涅槃重生,一定会是它最终的命运。

法国总统马克龙曾在火灾现场说,巴黎圣母院“代表着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学和我们的想象力”,重建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这是一次意义深远的壮举。

重建整座大教堂,所需的时间可能远远超过马克龙总统下达的五年指令。

但。

我们还有希望。我们正在见证历史,也正在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巴黎是世界的巴黎。

烧掉的不仅仅是教堂,还有厚重的历史,和所有人的信心。


所以,古教堂大救援。

这不仅仅是在拯救一座建筑,也在拯救一段历史,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信仰。

在全世界的瞩目下,它正在一点一点重展旧颜,这是所有救援工作者的目标。

就像在纪录片的最后。

历史古迹首席建筑师菲利普·维勒纳夫坚定地说过一句话。

只有一件事让我念念不忘,那就是拯救大教堂。

重建好塔,并向公众开放。
但愿劫难之后,巴黎圣母院的钟声,再次响起。
编辑:邮差叔叔


守护它们,就是在守护人类的未来

↘↘↘


    关注 毒舌影单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