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有人不把声誉风险当回事儿吗?

 



大家好,我是Aliang。

最近,金融圈不太平静。

前有 “员工实名举报国寿造假” ,后有 “九江彩礼贷、昆明墓地贷” 。

“活久见” 的事情变得 “常见” 。

01
关键词:舆论力量,超乎你想象 

以前,消息很慢,于是很堵。

现在,只要着了风,瞬息而已。



微信、微博、贴吧、知乎、抖音、火山……

如今,每个网民都可以成为 “自媒体” ,既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

“人人都有麦克风” ,每时每刻都在 “实时播报” 。

“一举一动” “风吹草动” 都可能被写成文字、拍成图片或者视频放到网上传播。
网络社会,秘密还有,但公开更多。

金融机构已经完全置身于媒体和利益相关方的高度关注之中,面对更加广泛、更加严厉的舆论监督。 

更糟糕的是,网络舆情还有八大特点。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舆情能够反映并影响金融机构的声誉,既能为其改善声誉,更会为其带来声誉风险。

舆论的力量,绝对超乎你的想象。

当他们在为 “彩礼贷” 的文案设计沾沾自喜时,做梦也想不到火会烧到这么旺。

很多人感慨,舆论真的太可怕了。

今天,如果还有金融机构忽视舆情,那便已于无形之中立于必败之地。
02
关键词:声誉风险,命运共同体

2月18日,正月初七,牛年开工日,中国银保监会便祭出《银行保险机构声誉风险管理办法(试行)》。

六天后的早上,一则 “员工实名举报寿险老大造假” 的消息便横空出世,在社交舆论场走出了一道教科书式传播轨迹。

坦白地说,Aliang并不认为这件事会撼动中国人寿 “寿险老大” 的地位。

毕竟,在这场舆论风暴中,国寿被举报只是一个起风点罢了,折射的是整个行业的沉疴痼疾。

正如 @玖亓校长 所言,类似事件可能对涉事公司 “伤害性不大” ,但对保险行业的 “侮辱性极强” 。

声誉风险是一场风,极易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导致摧枯拉朽式踩踏之乱。

国寿被举报后,平安也被举报了,随即一系列保险问题浮出水面。

当九江 “彩礼贷” 被爆出之后,“墓地贷” “二胎贷” “婚庆贷” 也相继被牵出。

于是,我想到一个词—— “命运共同体” 。

如果你看新闻,关心时政,一定知道“命运共同体”这个词,并且深为赞同。

如今,这个词,金融业也同样适用。 

金融行业的声誉,是千百家金融机构长年累月的积累。每一位金融员工都是其中一分子,每一家机构都可以享受行业声誉带来的红利。

反之,亦然。 
03


关键词:不以为然,必自食恶果

行业声誉是一棵大树,每一起声誉事件都会在这棵大树上蛀出一个虫洞。

人们常有一种心态:又不只是我自己的事……既然树是大家的,我乘凉就好。

可如果有一天,这棵树枯了、倒了呢?

更有甚至,在邻居着火时,不知退而备水,还抱以看热闹的心态,这是极其危险的。

压垮骆驼的是最后一根稻草,但绝不仅仅是最后那根稻草。一个行业声誉的崩塌,定是千千万万个不以为然。

Aliang认为,声誉也可以分作两部分,一部分是 “行业声誉” ,另一部分是 “自身声誉” ,其运作像极了医保报销。

医保有两个账户,分别是“统筹账户” 和 “个人账户” 。

我们用医保卡挂号看病时,挂号费一部分出自 “统筹账户” ,一部分出自 “个人账户” 。最后医保报销时,一部分出自 “统筹账户” ,剩余部分终归是需要 “自付” 的。

不管是中行原油宝、包商银行破产,还是国寿造假、九江彩礼贷,在消耗了大量行业声誉的同时,自身又何尝不是损失惨重?

从打破理财刚兑,到存款保险制度,国家只为人民保障,而不是给机构兜底。

声誉风险管理办法的第一章第四条指出,银行保险机构承担声誉风险管理的主体责任。

恶果自然也是。
04
关键词:得以启发、谋以进步

每一场大讨论,都是对真相、真理的一次洗礼,使更多人有了更清醒的认知。

每一起声誉事件,都是一场集思广益的 “头脑风暴” ,各方都应从中得以启发、谋以进步。

疫情之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

我国的决策层早已洞察这一变化,努力在方方面面作出应对之策。

外防黑天鹅,内防灰犀牛。

《银行保险机构声誉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应运而生,从“指引” 升级为 “办法” ,或许也昭示了监管部门对时势的积极反应。

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中,声誉风险管理跃然而起,成为防范系统性风险中更为关键的一环。 

面对这场大变局,金融机构又该何以应对?
·END·


    关注 金融街15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