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猎人》有那么好吗?

 

Quétal?——来自墨西哥影人的一声问候。...







在广电总局的“白内障”短暂发作之际,一开始被普遍看衰却刚刚在北美颁奖季高奏凯歌的《荒野猎人》以一种击破审查制度底线的姿态出现在了中国国内的主流院线上。即使没有踏入电影院,很多已经通过“其它某种渠道”看到《荒野猎人》的影迷们可能都会对影院其实正在发生的这一幕幕早有预感:一大家子人带着小盆友、一对对情侣、拿着赠票的大叔师奶们,或许还有青年小李的花痴们带着一大桶爆米花进场,结果……可能散场时爆米花桶里装着的就是一些不明物质。

当然,在这里并不需要谈《荒野猎人》对我国电影带来的“某种影响”(如果有的话),也不需要谈广电总局的审查尺度,更不需要谈我国观众的反响——在经历了去年的最杰出的东亚当代电影艺术家侯孝贤之后,他们对同样不“平易近人”但可接受度更高《荒野猎人》的反应已经足够平和了。小李的冲奥之路也无须赘述。我们要需要关心的,是历史第三位蝉联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墨西哥人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或许还得加上历史上唯一一位奥斯卡最佳摄影奖三连魁的墨西哥人卢贝兹基。

在《鸟人》大获全胜之后,《荒野猎人》的摄制过程却成了一场灾难,从制片人到演员的全体剧组人员的不折不扣的灾难。开拍之前,制片方突然遭遇资金困难,直接导致开拍时间延迟两个月;伊纳里图坚持采用全自然光拍摄,一天就只能拍个一两个小时;伊纳里图坚持完全按照剧情发展来安排拍摄顺序,结果在拍摄本以延期的情况下遇到大麻烦,在加拿大拍摄找不到雪就全组火速飞到南半球的阿根廷找雪,而在加拿大冰天雪地的时候拍摄秋景;不时传出剧组内严重不合的传闻,其中一条就是汤姆·哈迪和导演直接打起来了;最直观的后果就是拍摄时间从原有的80天直接变9个月,在秋季电影节如火如荼之际仍在赶制后期(这也是伊纳里图第一完全没有参加主流电影节的原因),直接超支掉40%(而在开拍之初已经大幅增加原预算的50%了),成本达到了惊人的1.35亿美元。而之前伊纳里图在北美票房成绩最好的《鸟人》也不过4千万美元!



伊纳里图和汤姆·哈迪真的打起来了(其实只是导演在演示)

在一片看衰声中,《荒野猎人》却在新科北美影史票房冠军《星球大战:远离觉醒》掀起的暴风骤雨中交出了相当优秀的答卷,截止至目前已经拿下1.8亿美元的北美票房。在颁奖季上,《荒野猎人》的成功也是不遑多让。这不禁使人想起同样在拍摄过程中多灾多难的《现代启示录》(拍摄时长238天,后期历时近三年,折损数架直升飞机,曾全剧组险因台风被困孤岛,主演心脏病突发,导演科波拉多次想要自杀。)不过不同于国内的传闻,《现代启示录》最后的票房成就也是非常不错的。



《现代启示录》就是70年代以来最伟大的英语电影(《教父》《教父2》《出租车司机》勉强可以一战,不服来辩)

但因为历经坎坷而拿《现代启示录》来和《荒野猎人》比较未免也太抬举《荒野猎人》。事实上,《荒野猎人》完全不能达到哪怕是靠近《现代启示录》的水平。《现代启示录》中展现的无限黑暗的混沌状态整个影史无出其二,思想深度和广度也堪称越战乃至战争题材电影之最。而《荒野猎人》呢?即使是最值得称道的摄影,也未必能接近《现代启示录》的斯托拉罗。

很抱歉,《荒野猎人》的剧本差绝不是因为情节简单,而就是主题模糊的结果。

在前面的一大部分,影片不是想同时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文明的冲突、父子亲情、人的求生意志、北美原始的神秘主义、还有信仰(反正我是没有看出来)超现实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么?好像是的,又好像不是。那就看接下的最后一部分。最后一大段大段的“小李复仇记”使本就接近崩溃边缘的剧本直接推向了万劫不复的境地。我裤子都脱了,你就给我一个这样纯粹的血债血偿的简单的复仇故事啊!伊纳里图的天赋——对叙事结构的构建完完全全没有派上一点用处,反而成了软肋。最后,伊纳里图还试图用里族放过小李的小桥段来暧昧含混地绕回之前所试图表达的意思。达到了效果吗?并没有。



《与狼共舞》代表了90年代好莱坞印第安题材史诗电影(请把印第安去掉)的最高水平:精良华丽的制作,俗套的主题。

其实美国电影一旦提到印第安人的那段血泪史,就多多少少有些问题。比较典型的,就是当年横扫奥斯卡的《与狼共舞》。从技术上来看,《与狼共舞》非常棒,在人类学上对印第安人的描述也非常精准,但从始至终都带有过分的浪漫主义情怀。年代相近的《最后的莫西干人》也有相近的问题。而《荒野猎人》不同。《荒野猎人》根本就没有着墨于印第安人,从里族到波尼族形象都不够鲜明。伊纳里图历来擅于塑造人物形象,但印第安人配角们的形象却扁平到了极限。小李饰演的主角格拉斯身上有太多可以挖掘到欧美近代文明和印第安人冲突的点了,却仅仅是蜻蜓点水地局限于他个人和家庭。



上万个野牛头骨组成的印第安原始祭祀场所,在本片中以某种程度上串联了生和死。

说到小李身上折射出来的文明冲突,其实都是由以梦境为主的超现实片段体现。受两位曾长期在墨西哥工作生活的非墨西哥电影大师布努埃尔和佐杜洛夫斯基影响,墨西哥导演历来擅长超现实主义式的创作和描绘神秘主义。相比同辈吉尔莫·德尔·托罗、阿方索·卡隆和晚辈卡洛斯·雷加达斯,伊纳里图在之前的作品中和超现实主义和神秘主义相关的地方并不多,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鸟人》的结尾。这次,在《荒野猎人》当中,超现实元素也仅仅是无关紧要华而不实的点缀,且毫无想象力。格拉斯妻子的形象,完完全全就是塔可夫斯基《伊万的童年》和《镜子》当中母亲印第安化的形象,尤其是《伊万的童年》同样处于梦境中的母亲。教堂的意象,来源于《乡愁》,壁画则是《安德烈·卢布廖夫》。不过,伊纳里图有塔可夫斯基通过雕刻时光带来的普遍性的感染力吗?没有。



塔可夫斯基的《镜子》(上)和《荒野猎人》(下),高下立判。

不过还是要恭喜伊纳里图,在塔可夫斯基模仿秀大赛中他已经接近此前的领跑者雷加达斯了。在视觉风格上,伊纳里图也在多处试图向塔可夫斯基靠拢。只是,伟大的塔可夫斯基真是比伊纳里图高到不知哪里去了。

当然,《荒野猎人》的视觉风格依然独树一帜,足以在如今荒颓的影坛中占据领先地位。卢贝兹基绝对是当今美国最强悍的摄影师之一。在和马力克合作的几部影片,从《新世界》到《生命之树》再到《通往仙境》,卢贝兹基已经展现出了他非凡的摄影天才。和马力克的合作也奠定了卢贝兹基全自然光、手持摄影、尽量减少斯坦尼康等的主要特点的基调。在和几位墨西哥老乡合作的作品中,卢贝兹基同样贡献了惊人的影像,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有《人类之子》《地心引力》和《鸟人》。但这几位墨西哥大导毕竟都不是马力克,卢贝兹基的摄影也缺少最核心的哲学和美学内核的支撑,而经常只是停留在“美”之上。



卢贝兹基镜下的《生命之树》。卢贝兹基最优秀的影像都在马力克的作品里面。

在《荒野猎人》中,卢贝兹基式的极美画面还是占据了整部影片。卢贝兹基作为第一位在电影拍摄中使用阿莱Alexa 65摄像机的摄影师依然是得心应手。伊纳里图也毫不吝惜地放出多个其实并没有太多必要的空镜头给卢贝兹基炫技。当然他大可放心好了,卢贝兹基的摄影只会是加分项,虽然这次卢贝兹基只是继续保持自己极为优秀而无突破的套路而稍显讨巧。

声音方面《荒野猎人》也是做足了功夫。这是坂本龙一十年来第一次在英语电影当中完成原创配乐的工作。坂本龙一上一次出现在好莱坞还是和德帕尔马的合作。虽然《荒野猎人》的原创配乐工作并不是由坂本龙一一手操办,《荒野猎人》还因此失去了提名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的机会(学院原则上只选取“单人”原创作品),《荒野猎人》仍然在听觉上的效果完全不亚于视觉。

可以说,尽管文本上《荒野猎人》基本达到了伊纳里图职业生涯最差,但视听上的极高水准还是能保证《荒野猎人》在好莱坞的领先水平。这部影片是伊纳里图的野心之作,甚至大过了伪“一镜到底”的《鸟人》。此前他的剧情长片创作周期多为三到四年,而创作过程最艰辛的《荒野猎人》反而在《鸟人》上映的次年就出场了。伊纳里图也曾坦言,《荒野猎人》就是一个直白到不能更直白的简单故事。虽然《美错》开始他就不再固执地采用多线性叙事,伊纳里图还是不甘心整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于是就有了各种的添盐加醋,弄出现在这一个大杂烩。

科波拉敢说《现代启示录》就是越南,伊纳里图能说《荒野猎人》就是美国吗?显然不能。

总体上来说,伊纳里图的这次大冒险算不上失败。这是他接手的第一个大项目,还把制片人都给惹毛了,却最终赚得盆满钵满;《荒野猎人》从制作到发行都是典型的好莱坞“大”片路线,却在具体内容手法风格上远离普通大众。这是好莱坞撮合下艺术和商业的一次惊险的结合,整个过程都是如履薄冰。在影射体制的《鸟人》之后,伊纳里图立刻就在体制内反体制地玩了一把。

这大概就是《荒野猎人》最值得拿出来和《现代启示录》类比的地方。三十多年前《天堂之门》的惨败带来的最大负面影响就是新好莱坞时代作者核心地位在大制片厂的复兴之中加速陷落。在这段漫长的好莱坞大制片厂中兴的时代,伊纳里图幸运地在两边的压力下勉强驾驭住了简单而危险的《荒野猎人》。

在整个电影艺术走向低迷而不荒废的今天,《荒野猎人》代表或可能预示了一种市场大势下的小小骚动。《现代启示录》以后,科波拉再没有过可称伟大的作品。而从来就不算伟大的伊纳里图能否继续保持他的优秀呢?

那得看看他有没有小李冲奥时的魄力和勇气了。



文章转载 商业合作

请联系微信号 jackie_kors 添加请注明身份 谢谢

投稿方式

发送到邮箱 camesuddenly@163.com

欢迎来搞 欢迎来稿


    关注 昨日的世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