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11 美国小镇里的准博士

 

刘灿尧加州伯克利大学全职研究助理&张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博士...



刘灿尧

加州伯克利大学全职研究助理

“大学生活的宝贵之处在于前三年的不断尝试,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到grad school再去narrow down也不迟。”
学术那么长,停停又何妨

我未来一年会去伯克利帮经济系一位教授做全职研究助理(full-time RA)。工作内容就是协助导师做她的研究课题,和她一起探讨如何将项目顺利进展下去,并完成各种各样的(杂七杂八的)助理工作。也和其它的研究助理合作,并且带新一代的小RA。选择做RA而不是直接读博是想积累一些一手的、做研究的经验,做过RA再申请后进好的博士项目的概率也更大。

既然是做经济学研究,那么经济学课的影响就不多说了。非经济学的课虽然没有对我的研究产生很多可见的帮助,但它们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思维方式。短期内也不会明显地看到效果,但你能隐约感觉到。至少你学完这些课,会觉得变得更包容、尊重、开放了。曾经觉得奇怪的事情,现在觉得发生都有理由;也更不愿意因为一些人做一些奇怪的事情就把他们划分到某一个类别里面。

更清晰的自己,更珍视的同学

尽管大学里最多的时间是用来上课、赶作业上的(万恶的数双…),但其实我一直觉得学的什么东西不是最重要的。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大学以前我可能只知道什么事情功利上是最重要的,然后专注在那一件事上。大一的时候有所改变,什么事情都想试一下。尝试了很多后有一段时间发现什么都想要,但又迷茫于不是所有想要的都能得到。你就开始不断问自己,面临不断放弃的纠结。后来又发现其实没有明显的preference,于是迈出一步,往前走。人生不可能过很多次,只能在有限的选择中,过最想要的。至于是不是“最”,却其实也永远得不到答案。但勇敢迈出第一步之后,渐渐会发现无论这第一步你是向哪一个方向迈出的,它都可以给你机会去实现你想要的改变和自己梦想中的生活。去私募、投行,当你足够努力和优秀,甚至有朝一日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就有能力去影响很多人。同样地,当你选择做学术,潜进一个领域,创造出一些有意义的想法,就有了改变世界的可能。只不过这一切都基于选择之后长久的坚持和努力。

另外一个维度是更珍惜身边的人了。我交换学期结束后,在美国呆了一个月,自己一个人住在伯克利的山上,每天面对的只有我的房东,一个70多岁、只相信外星人的老奶奶。圣诞节大家都回国了,伯克利所有商店都关门,每天走在加州空荡荡的街头,那时面对的只有你自己。那时会不自觉的想很多关于人生意义问题,会觉得曾经在乎的东西尽管重要,却不是生活本身。后来暑假再去美国,我对我室友的话印象特别深:“生活是需要学习的”。以前可能会觉得与生命中出现的人交往是kind of a task,后来发现与他们交往就是生命本身,活得有趣和变得优秀同样有意义。大学同学真的是很重要的一群人。进了grad school以后身边就是很相近的人了,虽然每天都在开心的聊学术,却少了很多diversity。但大学里身边有不同梦想的人,而且你还可以“肆无忌惮”地跟他谈论你的梦想。我真的特别喜欢大学这四年,特别喜欢。
科研资源有限

至少到前三年我都觉得经管很好。后来确定沿着学术方向走后,觉得经管在这方面的资源确实太有限了。很少有faculty或research group给你提供实质性的科研帮助,和世界一流的大学有很大差距。

张木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博士
“有些弯路其实是没办法避免的,可能必须得走。可能在各种尝试甚至错了以后,才明白以前听过的某个道理,不然这个世界上也就不存在如此多的后悔了。”
微观理论研究:仔细思考的选择

未来一年肯定会先好好上课,准备考一年级的博士资格考试;长期的话争取留在美国做AP。

大学还是要多尝试一下,学术方向也尽量晚一点确定。很多人大一就做助研,把自己就定死在一个方向,这样的好处就是推荐信老师可能写得比较好,坏处是之后可能会因发现自己并不是真正喜欢学术而痛苦。我自己大一其实申请过社工和一些项目,尝试过后发现自己确实不适合学术以后的其它方向。大二下学期,学过中宏、中微和计量后,联系上的郑捷老师开始接触科研。还是要先接触广泛,再定下来。要不转换的话成本太大了。

我现在主要感兴趣的是信息经济学和市场设计(匹配理论)。举个例子,我之前有做过从不对称信息方面解释有限时域下资产投机(speculative)泡沫的研究。我们把泡沫定义为每个人都知道某个资产价格高于其fundamental value的现象。这有点反直觉,因为要是每个人都知道价格偏高的话,资产持有者就倾向于立刻出手,导致价格下降。不过在不对称信息下,泡沫现象是可能发生的。比如虽然每个人都知道价格过高,但我并不知道你也知道这件事情,因此我会觉得在一定概率下,你由于信息较少(fools)对资产的预期价值过高,从而我有激励等到下一期价格上升后再把资产卖给。当每个人都这么想的时候,泡沫就发生了。
更自知,更坚强,更包容

在经管的收获首先是认识了一批大神,以后自己不济的时候可以抱抱大腿(笑)。经管提供了我们这群人相互认识的机会,希望以后不同领域能有合作的机会。

在很厉害的人群里经历挫折,也有助于找到自己的方向,锻炼了对挫折的反应能力。上了大学,一群很优秀的人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导致大家不得不和别人去沟通、比较。优秀的人在一起,可以让你更好地发现其实自己在之前擅长的方向并没有比较优势——在最前端的一些人里排得比较靠后,尽管在平均水平里排得比较靠前。这个过程会让自己更快地找到擅长的东西,即真正的比较优势。同时,大学阶段经历的挫折会对未来做些准备,现在不经受挫折,之后经受反而会更难受。

经管也有很多不同的东西,更容易地接受和包容信息。我个人觉得在上大学以后,会自然地有一种从没有信息到有信息的过程,从而产生对当前形式一种批判。经管会加快这种转变。像CTMR里,你会不断觉得这个观点是对的,我会这么想;看到下一个人的观点以后又觉得这个人好像才是对的。和别人交流时观点不同,如果对方恰巧没有学过哲学,他可能就认定了某个东西是对的、不容辩驳的;但你学了哲学以后,会认为“问题不该这么讨论”。当然,学习哲学之目的并非外在教化他人,而是要追求内在的安逸,坚定与统一。而在学术上,CTMR对我的影响可能是在对福利概念和社会偏好的选取方面。在没有足够理由时,我倾向于使用较弱的标准,比如efficiency。

下期预告:2016年5月,“邻家FM”每天会推出“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系列专访中的一篇,详细道来每种选择路径背后的波澜起伏。明天将播出第十二篇专访:“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12 | 留守经管的学术人”,敬请期待!

往期推送:

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 | 矛盾的清华经管

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01| 正年轻,养马去

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02| 美丽中国:你说这是画中风景,我说这里风景如画

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03| “非理性”的心理硕士

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04| 不着急进五道口

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05| 从零开始做教育:心存敬畏,一路向前

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06|“误打误撞”进投行

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07| 换个地方学金融

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08| 学管理的厨子

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09| 经管到网易的“平凡之路”

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10| 公管界的“经济学人”

公众号信息:本文系“邻家FM”原创出品,转载请事先与后台联系,经同意后注明出处;未得到作者允许不可转载。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和“邻家FM”,欢迎扫描下图中的二维码关注平台,我将定期发布“独特、有趣而思考深入的生活体验”。期待后台互动,更期待你以作者的身份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所闻所感!


    关注 邻家FM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