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10 公管界的“经济学人”

 

王子元美国杜克大学公共政策硕士&郑苇如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



王子元

美国杜克大学公共政策硕士

“大学四年真是过得很快。有时候觉得这四年就像被挤在一起一样,只有当你回想的时候,把它慢慢拉开,才发现其实做了蛮多事。”
公共政策:积累与机遇

选择念公共政策也算是本科专业能学有所用,因为公共政策分析需要不少经济学知识。另外,在经管的培养方案下,我广泛接触了社会科学,比如上过社会学概论、心理学概论、比较政治转型,这发展出我对社会科学浓厚的兴趣。而公共政策作为交叉学科,综合了多门社会科学。所以说在经管的学习对我今后的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修新闻双学位也引导了我最终的选择。我向往自由的生活,想找个不坐班的、大学老师这样的工作,又不想学高微和高宏,做经济学学术,便考虑研究二学位所学的传播学。向新闻学院一位老师咨询时,她告诉我外系学生要保研到新闻学院很难,也建议我如果想做学术最好早点出国,便决定开始申请美国的研究生项目。

大三暑假一个偶然的机会,和一位在美国念传播学博士的学长聊天,他介绍说传播学研究领域较窄,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信息社会,很多理论也落后于现实,建议我如果对公共事务感兴趣,可以考虑学公共政策。这时我才开始认真了解这个专业。在进一步的思考中我也发现,自己对新闻的兴趣不在于遇到重大事件能第一时间亲临现场的那种快感,而是在于对涉及公共利益的事件的关注。我更想理清一件事为何如此?有什么解决的办法?从这个角度讲,学习公共政策的确更适合我。

可以说,申请这个专业虽然是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但也算是自己的兴趣和经历逐渐积累的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清华经管的影响: 自由 理解 行动

经管对我最大的影响有三点。第一,认识了一群非常优秀的同学。第二,这是个十分自由的地方,无论你做什么选择都能得到尊重。在自己选择未来道路的时候,我也没有遇到什么阻力。我感觉自己过得非常自在,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我的选择相对小众,身边的竞争者比较少吧。因为不存在竞争关系,所以感觉大家都挺nice的,也没什么人给我压力。第三就是通过诸如西方文明、中国文明、CTMR(注:“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这样的课程,我变得更容易去理解别人。以前我会觉得有些观点不可理喻,但现在我即便仍然不赞同它们,却能够明白它们背后的逻辑,并理解和尊重这些观点。

就像我刚才说的,经管很自由,几乎没有给我什么限制。但是任何东西都是有得必有失,选择经管也意味着我错过了一些事情。比如,要是当初我知道即便你高中没有很好的绘画基础也可以报建筑专业的时候,说不定我现在就在建筑学院。但这都是“假如”。选择经管是我深思熟虑后的结果,如果回到四年前,在那样的条件下,我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扩大了讲,如果说清华对我有什么影响,那最重要的就是影响了我的价值观。我高中时还挺想去北大的。当时是因为经管的培养方案选择了清华,而不是因为清华而选择了清华,大一的时候我还在吐槽“行胜于言”这句校风。然而,即便是我这样一个行动能力不强的人,四年下来也被清华园里的人和事所打动,渐渐认同了“行胜于言”的价值观。我非常感激自己当年的选择。

郑苇如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
“我大都是经历之后才会仔细的想,做之前不会有太多的考虑,做之后才发现一切并不是空穴来风,冥冥之中自有定数的感觉。”
大学四年:优秀助推成长

我记得高中毕业的时候,一位知交好友在给我的留言本上写过这样的话,她说“每一个心性温良的人都是一所好学校”,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大学四年特别好地践行了这一句话,我的成长大部分是因为那些出现在我身边的优秀的人推动的,无论是学业还是心性。

政策研究:理想的另一种成全

大三下学期结束的时候,我决定保研到清华公管学院,个人希望未来能够从事关于文化教育政策或区域发展政策方面的研究,成为国家智库中的一员。

我一直觉得咱们国家文化资源很好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有点郁郁,希望能够做点改变。另外,经管的本科背景也是我做这个选择的基础。一方面,我个人对于历史、文化相关的学科更加感兴趣,纯粹的经济学研究对我来说吸引力泛泛,而我希望能够更多的从事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契合的行业;另一方面,经济学本科的背景是我的优势,本科期间系统地学习了较多的经济与金融类课程,在经济学理论、研究方法上会有一定的基础,对未来可能从事的研究来说会比较有帮助。我希望能够更多的发挥自己的本科所学而不是直接的放弃。因此我最后选择了这一个折中的方法,我觉得这样是对我自己理想的另一种成全。

收获多元,又难免被“理性人假设”限制

我认为经管的发展条件非常好,有着丰富的学术、企业资源,在培养方案上也体现着多元发展的理念。四年来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对多元思想、多元价值观的包容与接纳。比如,CTMR课程,还有文化素质核心课组。四年来,不再“锋芒毕露”,从急于表达到学会不轻易表达。

经管主要的限制条件大概来自于经济学本身,从一开始的“理性人假设”,到效用最大化,会让我们习惯成自然的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带上功利化的色彩,从而并不能够作出真正适合自己的选择。

下期预告:2016年5月,“邻家FM”每天会推出“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系列专访中的一篇,详细道来每种选择路径背后的波澜起伏。明天将播出第十一篇专访:“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11 | 美国小镇里的准博士’”,敬请期待!

往期推送:

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 | 矛盾的清华经管

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01| 正年轻,养马去

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02| 美丽中国:你说这是画中风景,我说这里风景如画

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03| “非理性”的心理硕士

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04| 不着急进五道口

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05| 从零开始做教育:心存敬畏,一路向前

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06|“误打误撞”进投行

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07| 换个地方学金融

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08| 学管理的厨子

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09| 经管到网易的“平凡之路”

公众号信息:本文系“邻家FM”原创出品,转载请事先与后台联系,经同意后注明出处;未得到作者允许不可转载。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和“邻家FM”,欢迎扫描下图中的二维码关注平台,我将定期发布“独特、有趣而思考深入的生活体验”。期待后台互动,更期待你以作者的身份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所闻所感!


    关注 邻家FM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