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馍馍真艺术

 

我国北方,面食花样繁多,其中尤以山西晋中的面食做法最为讲究,其中有一种蒸面花俗称“花馍”。我们的先人把简单填腹充饥的面食通过丰富的相象,加之灵巧的双手塑造成一件件艺术品。...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民以食为天,人们都对粮食都有敬畏之情。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农业到现在高度文明的农业,在民间不仅有农业始祖后稷的美丽传说,历史上还有粮神稷的记载:汉王逸 《九思•守志》:“配稷契兮恢唐功,嗟英俊兮未为双。” 汉蔡邕《再让高阳侯印绶符策表》:“臣闻稷契之俦,以德受命,功德靡堪。”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 咏怀五百字》诗:“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客居》诗:“ 稷契易为力,犬戎何足吞。” 明方孝孺 《四月一日蒙赐宴浣花新建草堂感恩怀古偶作》诗:“徒抱稷契心,莫覩唐虞禅。”人们尊敬粮神,在几千年的饮食生活中,也把面食赋于了艺术的生命。



我国北方,面食花样繁多,其中尤以山西晋中的面食做法最为讲究,其中有一种蒸面花俗称“花馍”。我们的先人把简单填腹充饥的面食通过丰富的相象,加之灵巧的双手塑造成一件件艺术品。馍馍亦称馒头,是中国北方居民一日三餐的主食之一。史料记载,自秦汉以来,盛产小麦的山西晋南地区的人们便注重蒸馍的技巧和捏制花馍的艺术。星移斗转,岁月悠悠,精致的花馍文化在一代代农家主妇的巧手捏制当中,已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景致。花馍在中国黄河流域的农村流传甚广,是民间一种食文化的传递和民间艺术的交流。面馍既是观赏性极强的食用品,又是反映民间风情的艺术品,还是农村红白喜事、四时八节馈赠亲友的珍贵礼品。面馍内涵丰富,造型千姿百态、粗犷生动、夸张变体:有的富丽堂皇,有的洁白如玉;大的有一米多高,要用三四十斤面做成;小的则玲珑剔透,只有几厘米大。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均在勤劳的农妇手中变成栩栩如生的艺术造型。



一年冬尽春来,四季节日连连,各个节日的花馍都有新花样。

正月初一过大年,这是农家人心目当中最为隆重的节日。大年夜要吃枣花馍、枣山馍、枣篮馍、金罐馍、银罐馍。据说,吃了这种用红枣和麦面捏制而成的花馍,在新的一年里,增长智慧,遇事心有主意,办事事半功倍。长辈们流传:吃枣篮馍、金罐馍、银罐馍,象征能拣金进银,来年收成好;吃了枣山馍,从此幸福如山,财定粮丰,福寿安康,合家欢乐。元宵节要蒸馄饨馍。吃了它,一家人老少平安,四邻和睦相处,亲情融融。



五月端午艳阳天,家家捏蒸老虎馍。老虎为兽中之王,是勇猛、强盛的象征。农家人吃老虎馍时,期望着晚辈都像山中老虎一般,虎虎有生气,长大成大器。

六月六农家做莲花馍。人食之后可明辨是非,不谋私利,踏入社会能出污泥而不染,品行高洁,清白一生。



八月中秋蒸做月饼馍。吃着月饼馍遥望圆月,家乡亲人思念远方亲人,远方亲人不忘故土亲情。

农家节日的花馍各有说法,人生从幼童到老翁,岁岁生日蒸的花馍同样也“含糊不得”:

婴儿满月要蒸鼓鼓馍、枣长花馍,鼓鼓馍象征从此敲响了人生征途的鼓点,枣长花馍寄托着父母对儿女的殷切期盼:快快成长,早成栋梁。



周岁娃娃吃的鱼馍,寓意生活富裕。一岁食鱼,岁岁有余。

孩童十二岁时要蒸项圈馍。民间有说法:项圈就是护身符,食之后可保佑儿女顺利度人生。



青年人结婚时蒸的是花糕馍,色彩绚丽,争奇斗艳,如“九凤朝阳”、“九龙戏珠”等,花糕上捏制的人物、花鸟、鱼虫、龙凤等,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它象征着夫妻幸福美满,生活从此节节高。一个花糕往往重达十多公斤,几个蒸糕高手几乎要忙碌一整天方可赶捏完工。



老人们过寿时蒸的是桃馍,外形好似一颗心,一颗儿女向长辈敬献的孝心。昔日父母呕心沥血育儿女,如今后人长大成人,亦把自个儿的爱心奉献给老人,愿长辈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当老人离别人世时,家人邻里要蒸一些包馍,用以祭奠。包即把人一生的功过全部包揽在内,尤如一个句号,从此总结完了。



花馍的花饰以神态自然的花鸟虫鱼蝴蝶、蔬菜杂果、猴献桃等万物生灵为主,表达对祖先的祭祀、老辈的祝福、新婚夫妇的恭贺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所有花馍的内容都象征着吉祥如意,寄寓着人们深厚而美好的感情。它也反映与表现着特定的民族心理与性格。



千姿百态饮食文化,悠悠岁月花馍情。晋城的花馍在向世人描述着三晋大地的古老食品文化,反映着中华民族的根祖情源。细细品嚼这形色各异的花馍,似乎可以感受到当地辈辈民众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又似乎能触摸到当代晋城人民对未来的热爱和向往。


    关注 美食传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