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 · 非遗】花馍“出笼”记

 

在豫北农村,会捏花馍的人叫“巧儿”,做花馍充分表现了农家妇女的心灵手巧和艺术想象力。虽然已经进入21世纪,但花馍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仍然出现在民间重大节日,婚丧嫁娶,生日祝寿,房屋上梁等各种场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花馍是颇具文化内涵的一种民俗艺术品,是在汉族民间传承了上千年的面塑文化,也是在古怀庆府地区流传甚广的节日用品。逢年节都要蒸制花馍,过春节要蒸大馒、枣花、元宝、布袋;元宵节时要做羊、狗、猪、鸡等送小孩的花馍等。其它如过清明节、乞巧节、中秋节,祝寿、娶媳妇、嫁闺女、过满月、办丧事等等都要做各种花馍,花馍也是旧时农村走亲访友的礼品和祭祀用的供品……花馍在民间可谓用途广泛,形式多样。

做花馍是用发酵好的面,通过揉、捏、揪、压、搓、按等手法,借助剪刀、梳子、筷子等进行剪、切、挑、拨、刻,再用花椒籽、红豆、绿豆、大枣等进行装饰,制作成花馍的雏形。然后,上笼锅蒸熟,涂上各种可食用的颜料,一个个五颜六色、造型各异、形象生动的手工馒头,就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人们眼前,十分惹人喜爱。

在豫北农村,会捏花馍的人叫“巧儿”,做花馍充分表现了农家妇女的心灵手巧和艺术想象力。虽然已经进入21世纪,但花馍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仍然出现在民间重大节日,婚丧嫁娶,生日祝寿,房屋上梁等各种场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用中国传统的民俗活动迎接新年的到来!春节临近,河南省孟州市韩愈小学薛银花、化工镇中孙红霞、市直幼儿园张蜜蜂等三位美术老师聚在一起“吉祥如意蒸花馍” ,和好的面团在她们的巧手揉捏下,变成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花馍了,有金黄的刺猬、白胖的小猪、缤纷的蝴蝶、粉红的玫瑰,还有象征吉祥如意的“吉祥”鸡……

薛银花老师用面团制作小刺猬。
一名老师用剪刀制作“面鸡”的羽毛。
一名老师为制作一只“面鸡”塑型。
一名老师用牙签装饰一只“面鸡”的鸡冠
一名老师为一只“面鸡”黏贴翅膀。
一名老师用塑料梳子修饰一只“面鸡”。
一名老师为一只蒸熟的“面鸡”上色。
憨态可掬的“面鸡”全家福。
长按扫一扫下面二维码图案关注“杨帆工作间”:


长按扫一扫下面二维码图案成为杨帆微信好友:





    关注 平安沁阳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