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往事】维滕贝格的犹太猪与马丁路德

 

孙小平博士,先后就读于复旦大学、汉堡大学。华商报资深撰稿人。...



孙小平博士,先后就读于复旦大学、汉堡大学。华商报资深撰稿人。





维滕贝格,又译维滕堡,现在正式地名为路德之城维滕贝格(Lutherstadt Wittenberg)。16世纪初叶,确切地讲,1517年,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583-1546)在此发动宗教改革并进行新教宗教实践。城内的城市教堂(Stadtkirche),宫廷教堂(Schlosskirche),马丁·路德故居,梅兰希顿(Philip Melanchthon 1497-1560)故居等四处建筑被认定为人类文化遗产,加上附近的德绍-沃利茨英式花园( Dessau-Wörlitzer Gartenreich)以及因为包豪斯艺术申遗成功的德绍市,使得这一带成为全球人类文化遗产最密集的区域。



时近宗教改革500周年纪念大典,维滕贝格全城大兴土木,处处悬挂“路德2017”标识,宫廷教堂因为修缮工程也对游客关闭。隔着工地总算看到了教堂的名闻遐迩的论纲之门。相传1517年10月30日马丁·路德在家写了对赎罪券(Ablaß)有不同意见的九十五条论纲,次日中午贴到了宫廷教堂的这扇门上。从此引发宗教改革,卷走了天主教半壁江山,更有甚者把这一天划定为中世纪结束近现代社会开端的标志。为纪念这一用大字报方式造反的壮举,九十五条论纲被一字不漏隽刻在论纲之门上(必须放大了才能看见),门上方的耶稣受难像则更具颠覆意味:陪伺耶稣受难的已经不是圣母玛利亚以及其他圣徒(比如圣约翰),而是手捧(八成是德文的)圣经的马丁·路德(左)和奥格斯堡信纲的梅兰希顿(右),受难的背景则是维滕贝格的skyline。这意味着,维滕贝格已经取代耶路撒冷成了新时代的圣地,马丁·路德和梅兰希顿也变成了耶稣的嫡传弟子。不过根据新近的考证,马丁·路德也许从来没有用大字报的方式传播过他写的论纲,根据他的性格,恐怕根本都没有动过去马路上贴大字报的念头,尽管他当时对教廷兜售赎罪券圈钱敛财十分不满(参见德国往事三),但是仍旧希望能够在教会内部处理此事。他撰写的九十五条论纲实际上是打算首先在内部传阅,然后上达教廷,以期改变。尽管对此仁者智者见解各异,至少可以肯定论纲从来没有贴在这扇门上,因为这扇论纲之门是19世纪才建的。




前夜风起,于维滕贝格街上邂逅一对德国年迈夫妻,夜幕中我们共同寻找论纲之门。看着这对手持地图的热心的老人,踌躇了半天才吞吞吐吐说出马丁·路德贴大字报恐怕是子虚乌有的秘密。老人们闻之则兴趣不减,呼大字报为美丽的神话。不过当他们在市政厅前看到夜幕中马丁·路德高大上的塑像时,却问我知不知道马丁·路德的实际身高,然后低声告知不足一米六零!看着路德伟岸高拔远瞩高瞻的塑像,我觉得老人有些少见多怪了。岂止古人,现代伟人也跨不过被呼为矮子的心理难关。法国总统萨科齐的保镖永远扛着一个神秘的小箱子。不知情者都以为是核弹按钮,没料却是一个小板凳,是为萨科齐演讲时暗中用来垫脚的,否则台下的观众有可能只看见一根雄勃挺立的话筒,看不见讲话的总统。



用塑像或者用小板凳把自己做高做大做强显见没有多大的麻烦,重要的是后人不要给自己惹下的麻烦再添新乱,再惹麻烦,特别是在关乎政治是否正确的大是大非问题上。维滕贝格城市教堂(Stadtkirche)是信义宗的“祖庭”,可谓宗教改革的发源地。1517年马丁·路德开始在此讲道,并和他的战友布根哈根(J.Bugenhagen)首先在这里开始了新教的宗教实践。不过教堂外墙上的“犹太猪”(Judensau)主题雕塑却给新教的理念,对信仰的新的期盼,投下了抹之不去的阴影,用今天的价值观来看,马丁·路德多少惹上了政治不正确的麻烦。



犹太猪是中世纪欧洲反犹排犹常见的具象主题,大致都是把犹太人与猪联系在一起恶搞。根据犹太教传统,猪属于不洁动物,旧约时代猪肉已被犹太教禁止用于祭祀,公元前二世纪,食用猪肉也被禁止。可是从中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开始风行犹太猪主题,本着“你觉着怎么恶心,就怎么恶心你”的策略,在犹太猪主题下恶意展现的大多是犹太人与猪的亲密接触,比如拥抱,爱抚,哺乳,将猪用作坐骑,直到性接触等等。犹太猪主题主要用作基督教堂以及公共建筑如市政厅的装饰性雕塑。印刷术流行后,亦有传单或书籍流传。目前在中欧地区还大约有30处雕塑遗存 ,完好无损的已经不多,维滕贝格城市教堂外墙上的为其中之一。





维滕贝格城市教堂的犹太猪雕塑大致出现于1400年,早于宗教改革约一个世纪,而且当时的城市教堂尚为天主教堂,实际上与马丁·路德们无涉。与其他地方的犹太猪雕塑相比,城市教堂的性质属于比较恶劣的一种,特别是把犹太人用于称呼神的代用名SCHEM HAMPHORAS作为雕塑的题名尚属罕见(犹太教传统对神不得直呼其名,因此出现不同的代用名)。尽管此事与马丁·路德无关,但是他却在1543年对这个雕塑津津乐道地做了如下的描述和解读:

“猪身后站着拉比(犹太教神职人员)。拉比高抬猪的右后腿,左手拉着猪尾巴盖过自己。他弯腰努力打量猪尾巴下方的塔木德,仿佛在阅读和观察什么刺激人的特别的东西。”



如果仔细观察,雕塑中并没有出现书卷,马丁·路德在此实际是将猪的肛门隐喻塔木德,塔木德为犹太教对旧约律法诠释和口传律法结集,对犹太教来讲,大致相当于佛教经律论中的论,是仅次于旧约的圣书。马丁·路德如此粗俗地肆意亵渎与基督教同源同宗的犹太宗教,实际上就是杜绝了与之进行理性沟通交流的一切可能性。



马丁·路德将犹太教与天主教和伊斯兰教一同归为所谓律法宗教(Gesetzesreligion),认为律法宗教否认神在耶稣基督受难中所赐的恩典,从而危害真正的信仰。马丁·路德并不否认以色列的选民地位,耶稣也是生而为犹太人,因此寄希望于大批的犹太人会皈依改宗他创立的与天主教分道扬镳的新教。可能是由于对并没有出现大批犹太人改宗的失望,特别在他翻译的新旧约全书问世之后,人人都有可能直接阅读圣经,感受恩典,却并没有出现他期望的律法宗教信徒大规模改宗的情况,使得马丁·路德在晚年对犹太教的立场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马丁·路德翻译的旧约圣经于1534年出版,因为他的希伯来文语法知识有限,译本受到来自犹太文士方面的不断质疑,弄得马丁·路德心里有点烦,以致多少有点恼羞成怒地答称如何理解圣经语句,主要取决于基督徒的信仰动力。促成马丁·路德改变对犹太人立场的原因目前并没有最终定论,时间节点则是在1534年旧约出版后清晰无疑)。



马丁·路德在他的晚年连续撰写《关于犹太人及其谎言》,《关于犹太猪以及基督之性别》,《谨防犹太人》等一系列性质恶劣的反犹文字:“我已不再关心犹太人皈依之事,盖因此事实属无望,犹太人如此无可救药,邪恶,歹毒,为魔鬼所占据。1400年以来直到现在犹太人对我们来讲意味着疾患,鼠疫和所有的不幸。总而言之,他们是魔鬼。” 马丁·路德甚至对如何处置犹太人作出了如下具体建议: 烧毁犹太人的会堂和学校,且不留痕迹;摧毁犹太人的住房,让犹太人像吉普赛人那样在马厩和谷仓里生活;没收犹太人的祈祷书和塔木德,犹太人就是从中学到了如何渎神,营造假神;以死刑禁止犹太拉比传教;禁止犹太商人使用帝国道路;禁止犹太人的钱庄业务,没收犹太人的钱财和珠宝;发给年轻的犹太人工具,他们必须通过汗流浃背的劳作为自己挣得食物。马丁·路德特别强调,对付犹太人不可以是基督徒个人的行动,而是各地公侯各国帝王的义务,即使勉为其难,至少要禁止犹太教会堂,犹太人的宗教生活宗教书籍和他们的渎神行为,否则就必须把犹太人如同“疯狗”一样驱逐出各自的领地国土。



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利益关联,马丁·路德的建言当时并没有得到各地全面的响应,毋庸讳言,真正将之付诸于实践的是在几乎整整400年之后纳粹统治的欧洲。因此,在2017年宗教改革500周年纪念之际,马丁·路德与纳粹屠犹的关系到底是怎么回事,恐怕很难回避,很可能在喜庆的日子里变成一个尴尬而令人扫兴的麻烦。

迄今为止,这个煞风景的话题在德国并不喜闻乐见。与对纳粹屠犹的罪行全面认账悔罪的谦卑不同,德国的教会和主流媒体对马丁·路德与纳粹的关系的态度是以辩解或避重就轻为主:首先,马丁·路德对犹太人的怨恨被认为源自对犹太人不愿意皈依改宗的失望,因而产生过激情绪,从这个角度看,马丁·路德似乎也成了“受害者”;其次,玩弄概念游戏,马丁·路德对犹太人的怨恨往往被解释为是出于神学偏见,与纳粹的种族仇视不是一回事,纳粹只是恶意利用了晚年的马丁·路德;再次,玩弄文字游戏,在德语中反犹主义通常被称为 Antisemitismus (确切应该译为反闪族主义),在奥斯维辛之后,与 Antisemitimus 有关的行为属于刑事犯罪,已经入刑,含意极其负面,犹如一条高压线,造次不得。因而马丁·路德的反犹言论被有意无意地定义为 Antijudaismus (确切应该译为反犹太主义或反犹太教主义),用多少掺杂有宗教色彩,定义模糊的 Antijudaismus 表述马丁·路德的反犹行径,以期减轻马丁·路德的道德压力。最后,在绝大多数有关马丁·路德的影视作品中,他的反犹行径或一掠而过,或根本不被提及,德国基督教总会(EKD)会长胡波尔(Huber)主教在2008年开始的“路德十年”主题演讲中,通篇颂扬路德的丰功伟绩高尚品格,只用一句“他关于犹太人的令人蒙羞的言论”作为马丁·路德的缺点之一轻轻带过,听上去感觉多少有点像是在班组交心会上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二战之后,德意志民族走上了一条艰难的反思悔罪之路(参见德国往事八),至八十年代,民族主体对自身罪行的认知和反思基本取得共识,但是在追溯纳粹屠犹的思想渊源方面应该或能够走得多远,特别是马丁·路德对纳粹种族仇视的意识形态的形成有多少影响,却远远没有达成一致。作为德意志民族的象征,思想解放之父,马丁·路德长期以来体现并凝聚着德意志的正能量,如若将其与希特勒之类的下三滥罪犯挂钩,恐怕对大多数德国人来讲都会有被挖了祖坟的感受,乃诛心掘根之痛。

但是,用回避的态度对待历史问题终究于事无补,无可争议的事实是,希特勒以及众多纳粹精英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马丁·路德反犹理念的影响。在二十年代早期,当希特勒还是维也纳街头的一个混混时,就对他的好友艾卡尔特(Dietrich Eckart)说过:“路德真是一个伟人。他拨开迷雾,早就看清了我们直到今天才开始看清的犹太人”。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希特勒将马丁·路德(思想)与弗雷德里希大帝(政治)和瓦格纳(艺术)并列为他人生的三大榜样。纳粹时期影响最大的反犹刊物《冲锋队员》主编施特莱彻(Julius Streicher)1946年在纽伦堡军事法庭上为自己辩护说,如果公诉人读过马丁·路德1543年所写的《关于犹太人及其谎言》,那么这位神学博士肯定会取代他坐在这个被告席上,正是马丁·路德要求灭绝犹太人的。不过,尽管施特莱彻“供”出了马丁·路德,让这个伟人与自己连坐,他仍旧被纽伦堡军事法庭判处绞刑。



如何处理犹太猪主题的遗迹,在战后素有争论,为数不少的声音要求将所有公共场所可见遗迹彻底铲除,印刷品则做防扩散处理,一方面为了避免继续伤害犹太人的感情,一方面便于德国人与过去的麻烦切割了断。与此相对立的意见则是应该继续保留修缮遗迹,只有尊重历史,方能杜绝遗忘。

1988年,尚在东德时期(维滕贝格地处东德),东德雕塑艺术家施密德尔(Wieland Schmiedel)受城市教堂委托针对外墙上的犹太猪雕塑创作一件作品,用以追念纳粹屠犹的受难者,警诫生者,抵消犹太猪雕塑的负能量。

施密德尔将他的作品命名为 Shoah( 希伯来语灾难,犹太人用以专指大屠杀。)作品为一镶嵌在地面的铜板,处于犹太猪雕塑的正下方。铜板像是要压盖住什么,但是被一十字架割裂,裂缝中有岩浆泡沫溢出。铜板的四周隽刻有德文和希伯来文语句,其中德文语句为柏林作家瑞奈特(Jürgen Rennert)所撰写:神之圣名:SCHEM HA MPHORAS,因其至圣,犹太人对基督徒几乎无法言述其圣,终致六百万犹太人死于十字架之下。希伯来文为旧约诗篇之130首的起首句:“主啊,我从深处向你求告!”。



2017年,我们当相约于维滕贝格。

(本文中古德语的汉译得到朱校庭教授,德惠,红柳,岩子,王炜等华商报文友的大力帮助,谨致谢意!)

孙小平博士作品系列:

【德国往事】魏玛席勒街5号的沧桑变迁

【德国往事】布痕瓦尔德,铁门的记忆(下)

【德国往事】布痕瓦尔德,铁门的记忆(上)

【德国往事】莱茵要塞葱丝的猪排啤酒的世代冤仇

【德国往事】奥格斯堡富哥坊的善恶生死之八卦

【德国往事】毒品、女人、披头士

【特别关注】 德国往事之一:诺曼底登陆,女武神计划与所多玛的义人

请关注德国《华商报》公众号
“德国华商”,请惠刊广告
“德国华商”是德国《华商报》的微信公众号,旨在传递德国主流社会和华人社会的各种资讯,解读德国官方对华人生活有重要意义的政策、法律,提供华商在德国创业和经营的广告信息,涵盖餐饮、贸易、房地产、旅游、移民、保险、交通、留学等各个行业,推动中德的友谊与经济交往。

《华商报》创刊于1997年初,是德国第一大华文报纸,华人在德经商的指南,生活的宝典。《华商报》是连接德国社会与华人社会、德国企业和中国企业的桥梁。

“德国华商”公众号目前有直接订户近两万人,且每天在增加之中。凡在“德国华商”微信公众号刊发的广告和文章,通过本报主编的私人微信号再次转发到5000多个联系人的朋友圈中,通过反复转发,可以快速到达德国华人的手机微信里,并能扩散到全球。


    关注 德国华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