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工艺品】百年非遗老字号刘腾龙笔庄重焕青春

 

更全资讯,请点击阅读原文!!!↓↓...







考古发现,毛笔产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中国人使用毛笔写字、作画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之久,从一些出土的彩陶纹饰上可辨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

毛笔的出现可谓带来了一场艺术的革命。与金文凝重的形态不同,毛笔书写的笔势由铿锵滞重演变为流畅之美,并逐渐发展出篆、隶、楷、行、草等多种体式。即便在钢笔、铅笔、圆珠笔等被广泛使用的今天,毛笔仍在我们的生活和艺术创作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其中既有国人对传统书法绘画艺术的喜爱,也离不开制笔手艺人对传统技艺的坚守。

2009年3月25日,刘腾龙笔庄重回故里,在宁陵挂牌恢复。“世业守不失”,在热闹的鞭炮声中,眼见“刘腾龙”的大匾被稳稳当当地挂上门头,刘腾龙的五世孙、已近花甲之年的刘兰亭,忍不住胸中澎湃,思绪万千……



百年老号终归来 刘家制笔的历史可以远溯到西汉末年的刘彦。发展到唐宋以来,刘氏毛笔享誉中原。从明代开始,就在如今的北京、天津等地设立了分号。公元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为避兵祸,刘腾龙携全家移居归德府宁陵县城,以制笔为业,立号为“刘腾龙笔庄”。从此,刘腾龙笔庄立足宁陵,在一府八县销售,并辐射苏、鲁、豫、皖各地,在全国制笔业享有“南湖北刘”的美誉。

1948年,宁陵解放。当时刘腾龙笔庄第四代传人刘家祥掌门,其弟刘家骥(刘兰亭父亲)、刘家庆参与经营。刘兰亭告诉记者,土改时发生了一件趣事。当时公文必须用毛笔正楷填写,在土改时,时任宁陵县委书记兼县长的索天桥指示刘腾龙笔庄:要在半个月内赶制两千支小楷笔,以供全县填写土地证之用。刘氏全家齐上阵,选上等毛料,精工细作,夜以继日地赶制。两千支“纯紫尖”小楷如期送到了县政府。等周边县、市进行土改时,刘腾龙笔庄数万支小楷笔销售一空。

1955年,全县工商业改造,刘腾龙笔庄被合并到宁陵县商业服务公司,刘家三兄弟仍以制笔为主。后来随着社会的变迁,书写工具的更替,笔庄在宁陵县城的销售受到局限。1962年,刘氏举家迁回了祖籍项城汝阳刘村,仍从事祖业。

刘兰亭制笔师从伯父刘家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三年后他掌握了毛笔的制作技艺。随后,刘兰亭背起自己亲手制作的毛笔到各地推销,也经常到宁陵和商丘地区各县销售毛笔。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各大院校均有书法课和美术课,毛笔的生意一直很好,他不光经营好毛笔生意,还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刘兰亭笔庄。

时间转眼到了2008年,国内外媒体聚焦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毛笔绘就山河壮阔的画卷一幕,令刘兰亭深受震撼。他告诉记者:“奥运会是我国百年不遇的盛会,张艺谋导演把毛笔作为中国五千年文化的重要代表,展示、推广给全世界。我觉得作为刘家的一员也得做点什么,不能让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埋没了。”当年,他立即在宁陵县工商局注册了“刘腾龙笔庄”,并将“刘腾龙”品牌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



 重德精艺塑笔魂 

刘腾龙笔庄的产品从选毛到成品需要80多道工艺,每一道工序环环相扣、步步紧跟,全凭工人的经验和技术。

在宁陵县张弓北路的刘腾龙笔庄,青花的笔筒、笔洗,实木的笔架,以及大小不一、材质各异、琳琅满目的毛笔,营造出一种古朴文雅的氛围。高高的乌木货架上的毛笔分高、中、低档,单价从几块钱到上千元不等,竟然有一百多个品种。营业厅后面就是作坊,顾客不但能定制和维修毛笔,还能亲眼目睹毛笔的制作工艺。

在这里,记者见到一小一大两支毛笔,分别代表了刘腾龙毛笔的传承和创新。

更全资讯,请点击

阅读原文!!!↓↓


    关注 伍仟在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