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人生] 杜甫的《登高》触动了谁的愁肠?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年少时,读到贾岛的句子“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就很不理解,什么诗句能有这么大的感染力,让人一读而能流下激动的泪水?直到经历了一番岁月的风雨,褪去了年少轻狂变得成熟以后,再次读到杜甫的《登高》,才直正体会到贾岛当时的感受。

杜甫一生写了很多律诗,律诗也是在杜甫手里趋于成熟并达到高峰。而《登高》被认为是高峰中的高峰,评价它是"杜诗七律第一","古今独步"。



杜甫生逢末世,一生过得很坎坷,年轻时胸怀大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希望能施展抱负,建立一番功业,但黑暗的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不仅找不到实现理想的机会,而且生活过得穷困潦倒,甚至于自己的小儿子也被活活饿死了。为此,他愤怒地写下了有名的句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的后半生基本上是在漂泊中度过的。安史之乱后,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四川浣花溪畔的成都草堂。这段时期是他一生中生活最稳定的时期,生话中也有了一些快乐的事,《春夜喜雨》就是这时写的。但是好景不长,他的朋友去世了,杜甫也失去了生活依靠。权衡之下,杜甫决定回老家去。他的老家在现在的河南巩义。在当时来说,杜甫要从四川成都回到河南巩义,最便捷的方式就是买船顺江东下。杜甫就是这样做的。从此,杜甫开始了在长江上漂泊的日子,直至最后终老船上,他再也没能活着踏上故土。



这首《登高》写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天,杜甫五十六岁,此时年老的杜甫疾病缠身,风痹、耳聋、糖尿病等多种病痛都来了,出行必须拄拐杖。重阳节这天,杜甫本来和朋友约好一起登高,但朋友却因事未来,杜甫就拖着病体独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面对萧瑟的秋景,杜甫想起国家风雨飘摇,自己漂泊半生,壮志未酬,年老多病,归家无期,无限感慨涌上心头,吟出了这首古今独步的七律。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写登高所见。首联写秋风萧瑟,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时传来猿啼之声,可谓哀转久绝。极目远眺,天高地迥,群鸟徘徊。画面色调灰白,传达出秋天空旷寂寥的凉意。颔联写诗人仰望无边落木,俯视不尽长江。“无边”,“不尽”,视野写得极其广阔,宇宙苍穹尽寓于内。“萧萧”,“滚滚”,写形赋声,气势豪壮,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未酬的悲凉。

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诗人目睹苍凉宏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国难家愁,也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整首诗感情沉郁悲凉。读之让人受到强烈的感染。中年之人读它,尤其能引起共鸣。谁能没有点烦心事呢,当杜甫的愁肠触动你的心事时,你就会不能自已。如果再加上窗外秋风瑟瑟,秋雨潇潇,你在室内大声诵读它,真的会让人心情激动,直至流下两行热泪。


    关注 初中生作文在线点评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