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意象对话小组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我最熟悉的心理治疗的技术——意象对话...



缘起: 最近,估计是春天的原因,人的内在的情绪,冬天相对沉睡的身体开始渐渐苏醒到适合春天的状态。潜意识的层面开始慢慢呈现,思绪变得更多,很多梦境会被感知到。多事在店长K的豆瓣状态里插嘴了两句关于梦境,想象之类的部分,还提到了意象对话技术。我想或许现在也是个时候来分享自己在小组里的体验。

2012年毕业,2013年因为分手情绪上有巨大痛苦,参加了菠萝园的欧文亚龙人际团体,而后参加了赵俊茜老师的基于意象对话的情绪管理小组。

在这个小组里,我一共参加了三十次,对于自己的情绪的管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有些情绪得以被看见。对于意象对话技术,结合了一部分自己建筑学对于空间,对于图像的表达,并且加上后面对于心理学的一些相对深入的了解有些自己的体验和理解。

我是一个相对”敏感“的男生 ,对于情绪体验反应都比较强烈。从小时候就从《十万个为什么》上了解到一部分关于催眠和瑜伽的呼吸方法就开始尝试。还有比较丰富的想象力,以及不得不说的眼睛小这一设定(有的时候眯起眼睛来朦朦胧胧的,梦境和现实有的时候其实好像没有差别那么多。另外,还有一个方面是我可以允许自己在”不真实里“走的更远一些)。



小组活动的形式是,每周一次。一轮活动十次。我总共参加了三轮。不同轮次之间有两三个月的时间。第一轮每次是在周三晚7:00~9:00。”情绪管理“这个主题,目标和方式都相对比较清晰,算得上是结构化的小组。除了开始和结束,每次我们都经老师的带领用意向的方式来体验一种情绪,然后大家在在小组里讨论自己的意向,分享自己的感受。

因为各种原因,小组成员很幸运地总共只有四个小伙伴。每一次的讨论都会走的比较深。而我往往会在小伙伴在讲述自己意向的时候,跟随他们所讲述的内容去想想他们所描述的场景。这种方式让我感觉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同时后来发现,这也是我在以另外的方式来构建我自己的世界和体验。

老师具体的带领的方法:带领大家做放松训练,诱导大家进行想想每次要体验的情绪对应的场景,人物或者动物。5-10分钟。

按照一个舒服的姿势坐下来,放松你的身体,把身体调整到一个比较舒服的姿势。做几次慢而长的深呼吸。随着每次的呼吸,你的身体都会进入一个更加放松的状态。吸气,呼气。放松你的脚趾,放松你的脚踝,放松你的小腿,放松你的大腿,放松你的臀部,胯部,放松你的小腹,放松你的腰部,放松你的胸部。放松你的双肩,放松你的手臂,手掌。然后放松你的颈部,你的下巴,你的嘴巴,放松你的鼻子,放松你的眼睛。让这些部分的放松,变得越来越放松。放松你的额头,放松你的头皮,放松你整个身体。同时,把一边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一边放松自己。每一次呼吸,你都会变得越来越放松……老师会停顿一会,等到大家都渐渐进入状态之后,进入下一步的引导。

接下来想象一个场景,这个场景里,你感到让你感觉到非常非常的XX(情绪名词 比如开心或者愤怒)。看看你看到了什么,看看有什么在里面,ta有可能是一个人,或者是一只动物,或者是一棵植物,或者一个事物,或者就是一个简单的场景。

去看看周边的环境是怎样的,是在哪里?

去看看你看到的这个人,或者动物或者东西,看看ta是男是女,穿什么样的衣服,年龄有多大,如果ta是动物,去看看ta是什么动物,是什么颜色的,大概是什么年龄?如果是植物,看看ta的样子,是什么植物,叶子是什么样的。然后一边感受你的情绪,感受情绪在身体的哪个部位,有什么样的感觉。



一开始老师带领我们做意向的时候,为了减少外界环境对于活动的影响,会把灯关掉只剩下一站昏黄的灯光,并且把窗帘拉上减少噪音和窗外的干扰。这样让大家就会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大家都是坐在木地板上的,可能是因为从小比较常做这种练习,进入状态会相对比较快一些。每一次放松,整个人就会更打开一些,身体也更舒服,伸展的更开,就会伴随着一些身体和地板一些摩擦的声音。有一个小伙伴因为身体有些打嗝的小毛病,在放松的过程中会变得更明显。

其实有的时候,跟得上老师的节奏,或者换一句话说在老师的带领下找到自己舒服的节奏是一件蛮难的事情的。放松的速度可能跟上老师,结果就会变得焦急,反而更不容易集中注意力进入更深的状态的。而有的时候碰到的意向带来的情绪能量过于强烈,没能控制的住就睁开眼睛,就被打断了。再闭上眼睛,进入状态的心境就跟一路顺利的心境不一样了。但是,当理解这些都是这些练习的一部分的时候,会帮助到我们更好地更快地进入状态。



老师带领结束之后,每个人都会轮流讲讲自己的意向。每个意向背后对应着一部分的情绪。往往一开始,大家在描述自己的感受和情绪的时候,都会在描述自己的观察和判断而非情绪。老师就会邀请大家到身体的这个层面来,感受身体上是否有什么感觉和变化,在具体的什么部位,然后再往上讨论对应着是什么样的感受。是难过?还是悲伤?还是愤怒?还是喜悦?

接着每个人会有一些对应的情节,老师会让我们,在意向里和对方去沟通。去聊聊天,去到ta的身边问问ta是谁,要什么?看看ta有什么反应,有没有什么变化。一开始对面那个意向往往很难去捕捉到,需要花费比较长的集中力。并且老师坚持要求我们看到对方说出来,或者有具体的动作反应。在每一次表达完之后,关注自己的呼吸,感受自己身体的变化。

    那个对方,实际上是我们“内化”的自己。有的时候是一个7.8岁的小朋友,那个小朋友没有人陪伴,老师就会让长大的我们去问问ta在干什么。如果可以的话,可以去试着和他商量商量陪ta玩一会,照顾照顾那个也曾经孤单受伤的自己。有的时候是我们并不完美的父母,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他们处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做了一些选择和决定,那些选择影响到了我们。我们可能出于不理解,或者被伤害,我们一直用不再适应与当下某些方式来表达我们的感受。老师会让我们用更恰当的方式,直接地表达我们自己的感受,我们自己的需要。

这个过程其实并不容易,有的时候我们还不够强大。强大到足以放下这些不再适应现有生活的方式,去表达我们的感受表达我们的脆弱。需要给自己的时间,足够长的时间,爱自己,找人来陪伴自己,让自己慢慢地长大。

在活动之外,我感觉参加了一个小组或者在一种咨询关系之中,只要小组和咨询关系没有结束。那么在这一个时间段内都会受到一些波动和影响-正面的或者(所谓负面的)。因为在这个阶段里,人会被特别训练于关注自己的情绪,自己身体的感受,内在的变化和外在环境的感觉。这种关注,在一开始会显得不太习惯,而且有些失控。在生活和小组里会有不同层面的渗透。但是随着时间流逝,有种慢慢上手的感觉。脑海里不时都会出现意向,有恐怖的,也有给人积极力量的。在小组活动中,我画了一些草图来记录的感受和意向。这些部分也帮助到我,标定了一些我身体上的感受,并且给我看到了背后渐渐由黑暗到变亮的过程。这些部分终究帮到我,并且成为我非常有力的武器。

提及一个我出现过的一个意向:人在黑色的球空间里(那段时间分手之后,整个人心情特别不好,不想跟任何人沟通,像是处在一个黑色的泥沼里,无法说话,无法呼吸),然后球慢慢变亮变得通透——光球——又变成一个子宫,这让我感觉到温暖。让我内在也渐渐变得更有力量。

最近,我在找赵老师做个人体验。那天晚上我和她说起我最近在整理这个部分的时候,她说是啊,2013年,时间都过去这么久了。好快呢,那还是她来上海带的一个小组呢。  恩 ,时间是最好的礼物,愿你我都能够在时间里,找到自己:)最后,突然很想把这首野孩子的曲子送给自己,也愿你能与我一同分享。

原文链接:这篇写在我的豆瓣的对应的链接。或许会看到一些讨论。


    关注 Robin在路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