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来的中国茶道?

 

1今日看到美食家蔡澜痛批中国茶道的文章,颇觉好玩。由于我对中国茶道这个话题比较感兴趣,索性借着蔡先生的这个话...





1

今日看到美食家蔡澜痛批中国茶道的文章,颇觉好玩。由于我对中国茶道这个话题比较感兴趣,索性借着蔡先生的这个话题思考一二,也把所思写下来。

蔡先生的文章大意就是喝茶应该是件简单的事情,不要那么多繁文缛节,随意就好。任何东西一旦盲目追求门槛与炫技,都容易脱离其本质。这个其实跟我所了解的工夫茶文化的精髓有些相似。与台湾传过来的“茶道”最大的不同,就是传统的工夫茶并没有闻香杯、公道杯这两道工序。我曾拜访过工夫茶文化研究的泰斗陈香白老先生,也曾就此问题请教过先生。陈先生当时开玩笑地说,如果是要闻香杯,那就是之前要把鼻子捂住,以便能正经地闻香。

至于公道杯,更不知何日起似乎成了泡茶的标配,而且传遍了大江南北。就算是在工夫茶的大本营潮州地区也占据大半江山。公道杯这种玩意本来是日本抹茶的程序,却在台湾茶人的推广下变成了既便利又典型的茶具。

为追求快节奏,也为了避免冲泡出的茶浓淡不一,公道杯的确是让很多初学者尝到了甜头。客观地讲,这玩意就如同孩童的学步车,一开始倒是可借此行方便之门,但其对于希望提升冲泡者的技法以及提升茶品的口味来讲,却无疑如同是一条心里的拐杖。一旦依赖心理产生,往往舍弃不了。而现在公道杯却融入其中,就不免有些奇怪。哪有一直用学步车的人呢?

当然,如果站在喜欢就好,那任何观点也就没有讨论的必要。



2、中国现今并无茶道

回到题目中来,中国有茶道吗?什么样的手艺能称之为“道”上,我觉得是个严肃的事情。如果只是指一条路径或者一种方法,那最多只能是称为“技”。在中国历史上能够称为道的,一般在技法之上还有更高深的心法作为支撑的。而我们现在所见到的”茶道”更多只能称之为茶艺。茶艺,就是一种冲泡茶的技艺,一种表现方式。若是论道,起码是这种技艺上升到对生命的态度以及贯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之所以这种技艺在中国自宋亡之后一直没能上升到道的层面,恰恰是一直以来我们都追求简单与随意。中国茶道在历史上的消亡似乎也不单纯是因为嫌麻烦,尤其不是喜欢茶的人嫌麻烦。其中有明太祖由于自身生命态度以及为了加强行政效率而做了人为的简化。

如同自由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简化具有当其实的现实意义,也有长远来讲对于生活以及对于生命的态度产生的浅薄感。实用性或许与文化的厚度往往成负相关。

反观日本,它们在宋朝由僧众将这种茶会的形式传播到本土的基础上,在此基础上还系统地建立了香道、花道等。这也确立了茶道所为道的层面。日本茶圣千利休的剖腹自杀在我看来更是将茶道融入生命的最好写照。

而我们的茶道呢?在外文翻译过来的少儿读物里,中国的特产之一是茶叶,而日本的特色之一是茶道。要知道,这还是欧洲人的观点。



3、重塑中国茶道路漫漫

从重塑中国茶道的角度来看,我不赞同学茶或者喝茶一开始就定性为简单和随意。当然,这不代表我就推崇花样越多越好,门槛越高越好。原因也很简单,一方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秉承简单和随意做事的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差不多先生一直就是中国文化的代言人。在公共场合躺卧,随地吐痰,这都是简单和随意的。你让人笔挺地坐着多难?吐痰要找纸巾然后包着,没有垃圾桶还要一直兜着,这对很多人来说说是多复杂多刻意?其二,任何一个简单和随意的动作都需经过长期复杂的刻意的习得之后才有可能做到。做任何事情若一开始就怕麻烦要简单,就难免出现大量都凭耳评画的现象。就像红酒市场都不爱自己学着品,而认拉菲一样的道理。一万多块钱拿来泡茶叶蛋的事情也屡有发生。而自动泡茶机能否识别茶的各种微妙变化呢,我也表示存疑?

当然,站在蔡先生的角度也没有错,对于个人来讲,随着见识及经验的积累,泡茶自然就变成了简单的事情。或者这就是所谓大道至简吧。那是因为熟悉及懂得茶性,也懂得自己之后的选择。而在此之前的简单很容易让新手误入歧途。在喝茶次数一日多于三餐的潮汕地区,同样有很多人喝了一辈子茶也不懂茶,不愿花点时间伺候好茶。我们何不在此基础上让这种文化更丰满起来,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吗?

实际上,没有哪一样技艺或者对事物的正确认知是从一开头就是极为简单的事情。那压根就是懒人的借口罢了。

我希望喝茶这件事情作为最纯粹的消遣,能更多的给我们本已紧凑的生活空间里留一个窗口。希望更多的人从习茶开始,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的生活艺术。或许心有余而力不足,但一点一滴的改变也是有意义的。


    关注 一花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