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蔻蔻:向小猫招招手

 

[魏蔻蔻.蔻口声声]这种“自由”是指人能够最优化地进入到与他人和自然之间无数种彼此依赖的关系中。欧洲文化认为,一个人有途径进入越多的共同体,就有越多的选择权。因为,相互关联和彼此合作,才能带来包容性,而有了包容性,才能带来安全感。...



文∣ 魏蔻蔻
号∣ WeikoMagazine

我同事Max夫妇带着他们四岁的女儿Sarah来我家做客时,蔻妈蔻爸刚好在荷兰度假。

金发碧眼胖嘟嘟的Sarah很讨蔻妈喜欢,蔻妈做着饭,也不禁时不时地转过脸看看Sarah,赞叹一句:“太可爱了!” 小Sarah也特别配合,对蔻妈甜甜一笑,说声“哈喽”。不过Sarah的注意力并不在蔻妈身上,而是在我家的猫咪Marley身上。

Sarah和Marley追跑着,到处洒满了笑声,她不断与大家分享与猫咪的互动:

“妈妈,Marley刚才舔了我的手指头,好痒啊!”

“爸爸,我比Marley跑得快,你看到没有?”

“蔻蔻,Marley藏到床后面去了。”

我家Marley野性未消,她会对你和善,但若你让她不爽,她必反击。Sarah就不小心踩到了Marley的底线,她紧紧抱住猫咪不松手,说:“Marley,我要和你做好朋友…”话音未落,Marley拼命挣脱,返身就是一抓,Sarah白嫩的手指上立刻出现一道血印子,鲜血直流。

随着Sarah放声大哭,蔻妈蔻爸既心疼又自责,一边安慰Sarah,一边对Marley连吼带喝,把猫追打到另一个房间去了。

看到我父母对猫大呼小叫,对Sarah连哄带抱,并对Sarah父母一个劲儿地道歉,Max和太太反而觉得特别不可思议。Max起身礼貌地制止了我父母对Sarah长吁短叹的抚慰,打开房门,把吓得不轻的Marley从另一个房间放进客厅,轻轻地摸了摸Marley的头,说:“好了,Marley,没事的。”他对我父母说,“这不能怪猫,是Sarah没有找到与Marley合适的相处方式。”

我和Sarah妈妈一起帮孩子消毒伤口。Sarah妈妈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慌乱和担心,也没有给Sarah特别的关注和同情,她只是在处理伤口的整个过程中给Sarah传达相关的事实描述和提醒:

“Sarah,把手伸开,我们要把血清理干净。”

“Sarah,你的伤口不深,过几天就会好了,不用紧张害怕。现在,得用酒精给伤口消毒,你会感到疼,但只有这样才能杀菌并且让伤口更好地愈合,你要勇敢哦。”

Sarah的伤口处理好并包上创可贴后,蔻妈建议快带孩子打被猫抓咬的预防针,但Max夫妇拒绝了。他俩看了Marley宠物护照上的疫苗纪录,觉得Marley是家养猫也按时进行着良好的卫生护理,所以没必要去打针。

Marley被整个氛围弄得很不安,小心翼翼地在客厅里走来走去。Sarah的哭声减弱,已平静了不少,她有点胆怯地注视着猫,哽咽着问:“妈妈,Marley是不是不喜欢我,不想跟我做好朋友?”

我正想告诉Sarah不是这样的,我们都喜欢她,话还未出口,就见Sarah妈妈走到女儿面前,紧紧地抱住Sarah不松手。Sarah觉得很不舒服,扭动着身子挣扎着推开妈妈,“妈妈,干嘛把我抱那么紧,我都要喘不过气了。”

Sarah 妈妈反问女儿:“是吗?你也觉得抱这么紧很不舒服,对吗?那你刚才那么使劲地搂抱Marley,你觉得她享受吗?猫不能说话,只有努力逃跑或反抗,你觉得她过分吗?”

Max也接着说:“Sarah,你如果用一种让朋友不快的举动去宣示友谊,还指望别人或是猫咪接受你、喜欢你,是不是太强人所难了?你要想和Marley做朋友,就得了解猫的习性,尊重她的喜好和感受,找到让彼此都适宜的相处方式。”

Sarah听完,若有所思地看了Marley好一会儿,接着向猫咪招了招手:“Marley好,你能原谅我吗?”

Sarah转过脸来:“我赢得Marley友谊的方式,就从向她招手问候开始吧。”

Sarah接着问:“蔻蔻,你知道怎么用猫的语言说对不起吗?”

“我不知道怎么用猫的语言说对不起,但很多东西除了语言还有其他的表达方式。Marley喜欢吃这个,我们可以一起喂她,你也可以摸摸她的头。还有,Marley和所有的猫一样,喜欢别人抚摸她脖子下面,要是发出呼噜噜的声音,就表示她很舒服愉快。不过,猫咪不喜欢被人拉扯尾巴、揪耳朵或是紧紧抱住限制行动。”我教了Sarah几招。

Sarah点点头,接过我递给她的专门给猫咪吃的糖和零食,尝试接近Marley去喂她。Marley吃着,她就轻轻摸两下Marley的头,也不多摸,还自言自语地说:“我就在旁边看,不烦你。我吃糖的时候也最讨厌被人打扰了。”

之后,Sarah试着抚摸Marley的脖子,看着Marley闭眼伸长脖子陶醉其中,发出愉悦的呼噜声,一副享受状,Sarah特别开心:“Marley,原来呼噜噜就是你的笑声啊。”

经历了这一切,蔻妈先是感慨外国孩子的皮实和家长的放手;接着是不解为何孩子被猫伤了,没人赞成打猫,结果还让孩子给猫道歉;最后是在目睹事态发展后,叹服于这种孩子和动物相互尊重的教养方式。

我们都忘不了,Sarah被抓伤后,在她父母的引导下努力寻找与猫咪恰当的相处与和解方式,她未干的泪光,依稀挂在脸庞,仍就举起那只手指受伤并缠着创可贴的小手,向小猫招手问候。

现在拥有宠物的家庭越来越多,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欧洲,常看见遛狗散步的人们。家长领着孩子路遇别人的宠物,有时,孩子见到狗或听到狗叫,会害怕;另一些时候却相反,孩子特别喜欢小动物,想去亲近。

一些中国家长过于保护孩子,见孩子怕狗,立马带着孩子躲得远远的;就算孩子想和狗玩,不少家长也会制止:“别过去,小心,它会咬人哦。”

而欧洲的家长在看到孩子因为狗叫声而胆怯时,则会试图讲解:“不要怕,狗狗叫并不是想伤害你,有时他们叫,是示好和打招呼;有时他们叫,是宣示他们的领域,从他们摇尾巴的方式和眼神可以看出来。但你如果对着狗大叫大嚷乱跑,反而会引发他们的攻击性。其实,狗是很可爱的,它可以跟我们当朋友。”

欧洲家长也不会刻意阻止孩子对动物亲近,而是教孩子怎么做恰当,“你也觉得这只狗很可爱,对吗?但你可不能随便去打扰它哦。你应该先去问问它的主人,能不能摸它,怎么和它互动,这样才有礼貌。”

其实,欧洲家长的做法是试图帮助孩子建立一种对生命平等的珍视和尊重。

有了尊重意识,首先保护的就是孩子自己。孩子若由于无知而对动物产生莫名的恐惧,留下心理上的阴影不说,还会给生活带来诸多限制。一个怕狗、怕鬼、怕妖怪,什么都怕的孩子,是无法建立自己与外界的平衡和安全感的。告诉孩子动物的习性及人与动物的相处模式,更能让孩子理性地认识动物的攻击性和亲切感,知道互动的界限在哪里,从而更懂得保护自己。

还有,尊重和关爱生命,不是把人凌驾于动物、植物之上,而是平等体谅地善待一切生灵。哪怕示好,哪怕照料,也要在了解别人的喜好和舒适范围后再行动,对人如此,对动物,对花草树木也该如此。

欧洲教育的最终目的,旨在 “让人性获得自由”。这种“自由”不是指孤立竞争,而是指人能够最优化地进入到与他人和自然之间无数种彼此依赖的关系中。欧洲文化认为,一个人有途径进入越多的共同体,就有越多的选择权。因为,相互关联和彼此合作,才能带来包容性,而有了包容性,才能带来安全感。这就是现在常提到的“共享、互利、双赢”理念。

道理听起来很大,不过做起来也不难,从小处着手即可,从对待亲人的和善语气和耐心起步,从了解动物的脾性上心,也可以像小Sarah一样,赢得猫咪友谊的方式,就从向她招手问候开始。

作者:魏蔻蔻,生物科学博士,定居荷兰,负责医药专利申报及市场拓广,写作分享中西文化教育异同。自办原创微信平台微蔻 (WeikoMagazine)。

回复“000”查看微蔻的文章目录。

文末有支持原创的打赏功能!

两种选择:
可以扫描或长按二维码打赏;
也可以点击“赞赏”,任选金额打赏!

纯自愿,不勉强,谢谢!


微蔻

WeiKoMagazine

包含内容

蔻口声声:中西文化,教育思维
蔻人心弦:欧洲皇室,游记小说
魏言微语:跨国情感,心灵感触
蔻口相传:医药企业,健康评论

相关链接

博客: blog.sina.com.cn/kokoweih

微博: weibo.com/kokowei

邮箱: koko.wei@qq.com

网页:www.streamflow.nl

订阅号:WeiKoMagazine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订阅!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可打赏!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蔻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