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犯错之后如何改过

 

袁了凡及其家训《了凡四训》成书于公元1602年,是明代袁黄(字坤仪,初号学海,后改号了凡)所撰写的一部教育子...

《了凡四训》

成书于公元1602年,是明代袁黄(字坤仪,初号学海,后改号了凡)所撰写的一部教育子女的家训,全书分为立命、改过、积善、谦德四部分,集中阐明了“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思想,指出一切祸福休咎皆自当人掌握,行善则积福,作恶则招祸,并结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以及作者自身经历体会阐明此理,以此鼓励向善立身,慎独立品。《了凡四训》自明末以来流行甚广,影响较大,于个人品德修养与世道人心改善具有巨大益处。



在《了凡四训》中,“改过之法”是全书的重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的境界高低,不在有无过错,而在能否改过。子曰:“过则勿惮改。” 错误并不是一个尴尬的缺陷,而是我们所有人本质拥有的东西,犯错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有错要自知,犯错要改之。

古语有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能改过,是一种至高的善,是最大的美德。《了凡四训》云:“福之将至,观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改过不仅关乎道德的问题,还关乎行事的祸福,今日,就让我们跟随《了凡四训》一起学习人生的改过之法。

改过者

一要发耻心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羞耻之心,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有人说,人们讨厌的其实不是犯下的错误本身而是意识到自己错了,这种意识其实就是羞耻之心。一个人只有懂得羞耻,才能自省自勉,奋发图强。有羞耻心的人,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战胜自我。

孔子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常怀一颗羞耻之心,不仅可改过可正身,亦可养浩然之气,而且知进取,成千秋伟业,盖因知耻近乎勇也。

改过者

二要发畏心

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无法无天,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

人要存畏惧之心,不能因为觉得“过在隐微”而肆无忌惮,殊不知,一点小小的过失也会酿成大错。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知小过而不改,则会养成“积非成是”的习惯,久而久之,就会不知不觉变成自己不想成为的那种人,那种蝇营狗苟、得过且过的人。这实在是一件值得戒慎恐惧的事。

《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一个人有所怕才有所成,一个人无所怕是不会成功的。只有心存敬畏,才能保持谨慎态度,才能有戒惧意念,也才能勇于改过,保持内心的谦逊平和。

改过者

三须发勇心

改过,必须要发勇猛心,勇猛精进,才能改过自新。人不改过,大多是“因循退缩”,得过且过、马马虎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认真,这样过失就很难改。人何以不能改过,或是不能觉悟到自己的错误,但绝大多数却是想改却改不过来。所以,更需要勇猛振作起来,绝不迟疑,有过当下就改。

小的过失,就像刺扎在我们的肉里,要赶快把它剔除。大的过失,就像毒蛇咬了我们的指头,要立刻把指头斩断。改过之路,是一条阻力很大的路,必须没有犹豫,当机立断,一鼓作气。



《了凡四训》告诫我们,改过必须具备知耻心、畏惧心、勇猛心,具此三心,改过就会犹如春冰,遇到太阳就会融化。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言:“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我们犯错误,就像走在迷途上,知错不改,则在迷途上越走越远;知错能改,知错必改,一切歧路就会都变成归家的路。

“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如果不再被所谓的错误束缚,将迎来道德的最大化,会是思想的交流和知识的飞跃”, 发耻心、发畏心、发勇心,《了凡四训》改过三法帮助我们从改正犯错的根源开始,知错改错,见贤思齐。

本文由【大道知行】编撰整理,转载请注明。


    关注 大道知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