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到熟丨苏轼的地理美食经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关注从生到熟

(此文选摘于《博物》杂志2011年6月,撰文/王溯)

“美食”已成为时下热门话题,感人的亲情,浓郁的乡愁,以及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都能包裹在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中。其实“诗词嵌进美食”也是自古有之的。比如大诗人苏轼,他的诗词与故事已经流传了近千年,历久弥新,而与这一切相伴的,就是他的美食。以至现在,我们时常能见到以“东坡”为名头的菜肴和酒楼。苏轼的美食并非出自珍贵的食材、绝顶的烹饪技法,而是随着他的游宦足迹,信手取材取法于各地乡土,质朴而实惠。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将诗词嵌进美食,形成一道独特的美食文艺风景线。

想要了解更多,可细细品读下文。如果还意犹未尽,咱们就来个“美食配诗词”或“诗词猜美食”的活动。办法很简单,回复上传一张美食图片+美食名称(也可做简要介绍)+诗词(体裁不限)或回复有关美食的诗词,让小伙伴们来猜猜看说的是哪种美食。走美食文艺路线,必须的!
在中国历史中,不少大文豪都身兼诗人与美食家的双重身份:陆游、郑板桥、梅尧臣、金圣叹……其中最著名的,恐怕非苏轼莫属。苏轼在文学艺术上的修为登峰造极——他豪放飘逸的诗句,在诗词界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丰腴跌宕的书法,又在书法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唯独在美食上的造诣,无人可与他匹敌。

苏轼的家乡位于眉州(今四川眉山),天府之国丰富的物产带动了美食的发展。当时,辣椒还没有传入中国,因此那时的川菜并不似今天这般麻辣,而是主打鲜嫩口味,尤以鱼与猪肉的菜肴闻名天下。川人尚食的传统,让苏轼有着很浓的使得浓浓的美食情结,伴随着他苏轼的游宦之路。

黄州

美食调剂耕读岁月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生逢北宋的黄金时代,年纪轻轻就考中进士,但仕途一直不顺(苏轼生平详见《博物》2007年11月号《苏东坡的诗词宦海路》)。公元1069年,宰相王安石施行新法,而苏轼因上书反对,先后被贬谪到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几年后,他又遭诬告,说他诗中有亵渎圣上之意,遂再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做团练副使。

这是一个无权又无钱的卑微官职,仅靠微薄的俸禄,根本无法养活一家人。于是,苏轼在城外的东坡上开荒种地,自给自足,并自号“东坡居士”。从此,“苏东坡”渐渐成了人们对他最熟悉的称谓。
赤壁”夜游记

苏轼在黄州的生活,可以用清苦来形容,但生性乐观豁达的他,并没有太在意生活质量,不仅从粗犷的食材中寻找乐趣,还数次与友人趁夜色,泛舟于城外的赤鼻矶下。在美酒半酣之时,面对月上东山、水光接天的美景,苏轼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佳作,与他在此独创的美食一样脍炙人口。

黄州虽不似汴京繁华,也没有江南富庶,却紧邻长江,城外城赤鼻矶被传为三国赤壁古战场。苏轼曾多次泛舟于此,对酒当歌,写下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除了以诗词慰藉应和清贫岁月,苏轼还在美食中寻找乐趣。

黄州的猪肉极便宜,当地人都不稀罕吃,但对生活贫困的苏轼来说,却是人间美味。他在肉中加入七八味调料,用文火慢炖,创出一道汁浓肉香的菜肴。“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首《猪肉赋》正是苏轼做此菜时,怀着愉悦心情创作的打油诗。

后来,这首诗传出去,人们争相仿效这道菜的做法,并给它起名“东坡肉”。如今,餐馆中的“东坡肉”便是由苏轼的做法改进而来。
东坡肉•红遍大江南北

苏轼也许不会想到,他最开始为了讨生活,而发明的这道菜,竟能红遍大江南北,又长盛不衰。如今,经过后人数次改良的东坡肉,是一道非常讲究的菜品,早已不是苏轼当年的粗犷式做法。

苏轼对烹鱼也颇为在行,肉质鲜美的河豚更是其最爱。正如诗中所写,春天是河豚洄游的时节,当时的长江中有很多。尽管它有剧毒,若处理不当,食后瞬间即可毙命,但热爱美食的苏轼甘冒生命危险一品美味,真应了“拼死吃河豚”这句谚语。
河豚鱼•剧毒美味

河豚有剧毒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传闻,但其鲜嫩肥美的滋味,仍引得不少食客为过嘴瘾,甘冒生命危险,苏轼便是其中之一。苏轼吃的河豚,都是自己在江边钓上来的,常吃常新,吃这么多次还能安然无恙,也说明他的厨艺确实精湛。

杭州

苏家菜声名远播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傍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

世间那有扬州鹤。

——《于潜僧绿筠轩》

北宋的政局风云变幻,新法实施不久即遭失败,曾被划为保守派的苏轼终于翻身,回中央出任礼部尚书。然而,他却仗义执言,支持新法中一些合理措施,这下,他又被真正的保守派视为变法派,再遭排挤。公元1089年,苏轼上书自请外放,出任杭州知府。

喜欢烹饪的人大多是勤快的,上任伊始,苏轼便表现出他的勤政本色。为了解决西湖雨季泛滥的老问题,他率领民众清淤疏浚,并用淤泥修筑了一条湖堤,后人称为“苏堤”,来纪念他的勤勉。相传苏轼为犒赏清淤筑堤的军民,祭出拿手菜东坡肉,一下子博得百姓喜爱。以至后来,东坡肉虽出自湖北,却风行于江浙,甚至成为浙系的主打菜肴。
造福百姓的工程

公元1089年,自请外放的苏轼第二次来到杭州,尽管官职被削减,但他十分乐得在这里生活,而且也干了很多造福百姓的好事,修建“苏堤”就是其中之一。“苏堤”位于西湖西岸,宛如明眸上的一道秀眉。这是苏轼最得意的政绩工程,因为它不仅解决了水患,让西湖一带鱼米丰饶,还成了为一处著名景点———“苏堤春晓”一直是“西湖十景”之首。

东坡肉是苏轼食谱中的看家菜,从黄州到汴京,再到杭州,这道菜一路伴随苏轼,每到一地都有些许地方性变化,尤其是到了盛产竹笋的杭州。竹笋与猪肉搭配,苏轼最情有独钟,他还把曾经写过的《于潜僧绿筠轩》,改成一首打油诗:“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除了东坡肉,苏轼菜谱中其他菜肴在当地也大受追捧,“东坡”几乎成了各个餐馆吸引顾客的招牌: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他的私房菜,成了当时最流行的菜式,吃“苏家菜”也成为一种饮食时尚。
东坡鱼•因地制宜的五柳鱼

东坡鱼是苏轼的一道改良菜,相传是唐代“诗圣”杜甫发明的,原名叫“五柳鱼”,因与杜甫同是蜀地老乡,苏轼也会做这道菜,并把它带到了杭州,改变了辅料,所以得名“东坡鱼”。
龙井虾仁•最大胆的创新

西湖一带盛产河鲜,也盛产龙井茶,但在苏轼之前,还从没有人敢想象,能把龙井茶和虾仁配在一起做成菜。但苏轼偏偏不走寻常路,颠覆了以往人们对食材搭配的概念,组合出这道集茶香与虾鲜的菜品。

“苏家菜”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因地制宜—苏轼每到一地都会用当地特产,开发或改良出新菜品。西湖盛产大鲤鱼,苏轼用橘皮、咸萝卜汁和黄酒与之搭配,烧出“东坡鱼”;他还另辟蹊径,将西湖盛产的龙井茶引入烹饪,创出“龙井虾仁”。

惠州

只谈吃喝不谈理想

海国空自暖,春山无限清。

冰溪结瘅雨,雪菌到江城。

更待轻雷发,先催冻笋生。

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

——《新年五首》之三

此后十余年间,苏轼先后几次被内调回朝,又几次因直言上书遭外放。公元1093年,苏轼被发配到岭南荒蛮之地的惠州(今广东惠州)。然而来到惠州,苏轼欣喜地发现,这里荒蛮却并不荒凉,气候温暖湿润,果蔬种类繁多,他的口味也发生了变化,喜欢上了素食和水果。

在这里,苏轼依旧躬耕不辍,栽种各种果蔬。看着菜园即将丰收,他喜悦地赋诗道:“秋来霜露满园东,芦菔生儿芥生孙。我与何憎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除了自种的蔬菜,野菜也进入了他的食谱,尤其是惠州丰湖边生长的藤菜,用它做的汤羹堪比西湖名菜“莼菜羹”。
盐鸡•一方盐一方鸡

惠州临海,自古这里就盐场众多。苏轼在煎炒烹炸之外,还开创了一种新厨艺———盐,把整鸡用砂纸包好,埋入烧红的粗盐之中烤熟。这样做出的鸡肉,皮脆肉滑,骨香味浓,百姓都喜爱至极。自此,盐鸡成了当地人招待贵客的菜肴。

当然,对肉的旧爱苏轼是不会舍弃的。惠州靠海,盐场众多,于是,苏轼开创了一种新的烹饪手法———盐焗,把肉用砂纸包好,埋入烧红的粗盐之中烤熟。如今,粤菜中的盐焗鸡,就是沿用此古法制作的。而东坡肉又与当地的特产梅干菜结合,衍生成“梅菜扣肉”;东坡鱼加入了惠州陈醋,变身成“醋鱼”。
梅菜扣肉•名菜与特产的结合

梅菜(梅干菜)是惠州特产,又叫贡菜。它并不是新鲜蔬菜,而是经过晾干、腌制而成,惠州人做蒸菜时都习惯加入梅菜提味。谪居惠州的苏轼又一次发挥了他改良菜品的本事,这一次轮到他最拿手的菜肴———东坡肉。他将东坡肉与梅菜结合在一起,诞生了梅菜扣肉这道家喻户晓的名菜。

在惠州的时日里,苏轼整理了以往的诗词书稿,其中不乏很多与美食有关:《菜羹赋》、《豆粥》、《鲸鱼行》以及著名的《老饕赋》。他以“老饕”(出自《山海经》中贪吃的怪兽饕餮)自嘲:“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以示自己有多么好吃。当然,他更把美食当成了一门艺术,将它融入自己的诗词,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朵奇葩。
逍遥的岭南生活

来到岭南,苏轼发现这里虽然不够开化,但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到处飘着果香、茶香,而当地人也对这位大文豪极度崇拜。很快,苏轼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并在诗中写到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惠州的日子里,远离官场争斗的苏轼,开始潜心整理他这几十年来的诗词书稿,并对自己的美食人生,写下了颇有总结性意味的《老饕赋》。

来源: 中国国家地理



    关注 从生到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