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充满先锋意味的女性文学作品 被改编成电影后获奖无数

 

它在女性文学史上具有先锋意义,被改编成电影后获奖无数,这个复杂而动人的故事究竟魅力何在?...

今晚我们读书


它在女性文学史上具有先锋意义,被改编成电影后获奖无数,这个复杂而动人的故事究竟魅力何在?5月28日晚21:30艺术人文频道《今晚我们读书》请来翻译家黄昱宁和电影学者汤惟杰,和主持人张颖一起解读小说《卡罗尔》以及改编电影。

《卡罗尔》原著及电影


电影《卡罗尔》被认为是近年来最出色的女性电影之一,该片讲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纽约,19岁少女特芮丝与高贵成熟的中年女性卡罗尔,冲破世俗观念、追寻自我的故事。曾荣获2015年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四项大奖。电影原著小说《盐的代价》,在女性文学史上也赫赫有名,由美国传奇女作家帕特里夏·海史密斯匿名发表于1952年,随后几十年畅销热卖。作为上世纪最杰出的犯罪小说家之一,海史密斯曾凭借《火车上的陌生人》、《天才雷普利》等作品屡获奖项,其小说多次被改编成脍炙人口的经典电影。


匿名发表的小说《盐的代价》
黄昱宁介绍,小说作者帕特里夏·海史密斯,在文学史上最出名的其实是犯罪小说作品,在《时代周刊》评出的“前五十位最有名的犯罪小说”里排在首位。她只有这么一部小说,是以情感、女性为主题。但也恰恰是这部小说,在反映女性的生活、情感,对独立自由的向往上,具有一定的先锋意义,影响了后面很多同类作品。1948年海史密斯写完这本书,可能是顾及题材的先锋意义以及自己在公众面前一直是犯罪小说家的身份,在出版时她选择了署假名。一直到1989年,海史密斯在一篇文章中才承认此事。

原著《盐的代价》承载着作者母女关系的投影

帕特里夏·海史密斯善于塑造与世界格格不入、复杂人格的主人公,她深明人天性中不可控制的冲动与自成一格的内在逻辑,令读者不知不觉站在了犯罪者的立场。作家这种乖张性情和反叛其实来源于她充满创伤的童年:三岁时,父母离异,母亲改嫁,早慧的小帕特里夏深感被抛弃,把自己封闭在书桌前,熟读各种文学,包括研究人类病态行为的科普论文集。在小说《盐的代价》中,两位女主人公复杂的情感关系以及个人的身份迷惑,或多或少承载着作者和她母亲的投影。


女主角特芮丝是一名百货商店营业员
据说海史密斯创作这本书的过程非常曲折。对此,黄昱宁引用了一句话,“小说家的传记你最好当小说来看,但是小说家的小说你也许可以当传记看。”海史密斯有过一个描述,说她曾经因为缺钱,在百货商店玩具柜台当售货员,这和小说的情境一模一样。这时店门打开,来了一位非常吸引人的、穿皮草大衣的金发女子,年纪比她大,和电影里的卡罗尔应该是一样的。她当时看到她,突然有了灵感,回到家后,以一种发烧的状态,把小说的开头、结尾、中段一股脑写了下来,两个小时就完成了故事的框架。黄昱宁认为,这其中可能反映了很多她自己内心隐秘的情感。


海史密斯的母亲
海史密斯的身世和经历非常奇特,她和母亲之间的爱恨交缠,可以在小说文本中找到一些投射。在她出生之前,母亲并不想要她,试图吃松节油堕胎。她母亲一直对她说,“你长大以后竟然会喜欢闻松节油的味道,真是太奇怪了!”这听起来非常冷酷。

海史密斯出生之后,父母就离婚了。她从小很聪明,但是有些心理问题,所以她一直用心理治疗以及写作的方式来治疗自己的心理疾病。可以说,她对人类的心理,尤其是这些犯罪心理有非常深的开掘,这也成了她一笔写作的财富。她跟母亲之间平时书信很多,从书信中看得出很深的情感,又互相厌倦和仇恨。她的母亲非常漂亮,很有魅力,很有决断和控制力,这些让她既害怕又向往的东西,都投射在了卡罗尔的形象中。如果给以非常符号化的解读,可能作者就是特芮丝,卡罗尔就是她母亲。

小说版本中主角的情感层次更为丰富

2015年,在几经波折之后,这部风靡全球的女性小说最终被改编成电影,执导者托德·海因斯是美国著名的独立电影导演,其代表作有曾荣获多个奥斯卡提名的《远离天堂》、《天鹅绒金矿》以及美剧《幻世浮生》等,托德·海因斯非常擅长还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社会,也总能在电影内敛如诗般的语言中表现一段不被人祝福的苦恋。不过当这位出色的个性导演当遭遇粉丝无数的经典小说,电影的改编还是受到了热议。
电影采取倒叙结构


汤惟杰说,小说本身是线性的叙事,但是电影在叙事结构上做了一点变动,采取了倒叙。这两位女性在经过了很多情感上的波折以后,最终她们相见在一个酒店的酒吧里面,有一位男性打断了她们的对话,然后从这里开始,鲁妮·玛拉饰演的角色开始回忆她们的交往。伴随着结尾和再一次出现的主题曲,观众会觉得这个生活好像螺旋形地向上又走过了一圈。其二,人物和原小说略有不同。在小说当中,特芮丝的情感更为饱满,相对来说更主动。但是在电影中,可能导演有意安排两位女性一强一弱,年轻的那位他处理成弱的一方。


主角的业余职业从舞台设计师改为摄影师
主角的职业也有了大改变。在小说当中,特芮丝是一名舞台设计师,电影中则改成了摄影师。从电影展现的角度来看,摄影显得更为神秘,因为特芮丝老是拍一些黑白照片。汤惟杰认为这部片子的拍摄也非常有意思。摄影师拉奇曼和导演托德·海恩斯数度合作,这次决定用胶片电影来完成。摄影机用的是阿莱超16,没有用普通的36毫米来拍摄。摄影师想要获得一种画面的颗粒感。他打了个比方,如果现场去看一幅油画,可以看到画家的笔触,但是把它拍摄下来,从照片上是无从发现笔触的。所以他们的决定也是独具匠心,颗粒感会给观者年代感,使人更容易进入小说所发生的那个时代。


导演擅长还原五六十年代的美国
黄昱宁认为,从成长小说的角度来看,特芮丝的主动显得很合理。在小说里,她有一句台词,她觉得自己跟在男朋友身后就像一个附属品。所以她其实想挣脱的不完全是一段男女关系,而是完全成为别人附属品的命运。成熟富有魅力、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卡罗尔,对她来说就是一个模板,她希望能够把自己嵌入这样一个模板,成长为像她那样的女人,所以她有主动的意识,小说中将这种层次表现得非常分明,而电影里的处理则相对简单了一些。

电影版本有着出色的镜头语言

在还原氛围、唤起代入感方面,影像比文字有着天然优势,小说里的女性受到的环境压力不易体察,电影中直观可见。影片无论运镜方式,还是主人公的肢体语言等,都细腻深情,同时又非常节制,给予女性充分的尊重。此外,科恩兄弟的御用配乐师卡特·布尔维尔、三届奥斯卡得主、服装设计师桑迪·鲍威尔,也给影片带来了复古时尚又暗流涌动的浪漫色彩。


电影经常采取这种框架式构图
汤惟杰说,摄影师拉奇曼的创作构思是让这些女性始终在一个框子里面。所以我们会看到,在影片中有大量镜头,譬如透过一扇窗户,或者对着一面镜子,在呈现她们的时候往往有某种框架式东西框住。汤惟杰觉得,正如黄昱宁对小说的人物理解,主角实际上是要挣脱某种对她的束缚,她要成为内心当中的自己。

有两场戏汤惟杰非常欣赏,视觉语言十分出色。其中一段是卡罗尔开车带特芮丝第一次去自己家,当中经过了一个隧道。这段隧道戏中,电影用光表现出幽暗、纠结的内心的世界,然后突然隧道到了尽头,一下子一线阳光射了进来,对应了内心当中明快的感觉。还有一段是卡罗尔他们夫妇关系快要崩溃,但是在外人眼中,他们仍然成双成对地出现在社交场合。有一场餐桌戏有两次卡罗尔出现的时候,她的丈夫只出现一个肩膀、一只手,这实际上暗示了他们两人的关系出现了隔阂,婚姻出现危机。
隧道戏


最让黄昱宁赞赏的是,整个镜头一直处在比较低调的、慢慢推拉摇移的状态当中,没有很浮躁的东西,美术做得非常到位。这让她想起上世纪中叶的纽约派摄影,还有爱德华·霍普的水彩画,这些东西在电影中是潜移默化,所以很难说出哪一个场景最出色,因为整体的影调非常舒服。

电影的成功离不开演员的出色表演

电影《卡罗尔》的成功,离不开两位女主角的个人魅力与出色表演。演技派女王凯特·布兰切特在本片中的表现依旧无可挑剔,卡罗尔就像她本人一样,端庄,成熟,充满着诱惑。鲁妮·玛拉则贡献出了自《龙纹身的女孩》后的最佳表演,在她身上能看到层次鲜明的人物成长。鲁妮·玛拉也因此斩获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女主角。


导演在给凯特·布兰切特说戏
汤惟杰觉得,在影片当中,卡罗尔虽然也有内心的挣扎,但是相对而言她的人格已经成熟。而年轻的特芮丝还在成熟的过程当中,所以可挖掘的层次更多。比如,她们俩人到外面去旅行,突然之间卡罗尔得到一个很不好的消息,她打了电话叫密友过来,两个人在商量事情。这场戏很有意思,观众可以发现特芮丝的眼神关注着这一幕,她的情绪从原来的平静变得有些悲哀,因为她意识到尽管两人的关系是亲密的,但是卡罗尔在危机关头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她以往的密友。在这样一个处理上,可以看到演员把握得非常有层次感。


鲁妮·玛拉的精彩表演
给黄昱宁印象比较深的是,鲁妮·玛拉一段在火车上哭泣的戏,有一种自己在慢慢长大的感觉。电影没有太多篇幅可以展示她们之间的矛盾、猜疑,但是演员还是把握住了这个特殊的、也不是非常平等的关系,能让人感觉到她对这段关系未知的恐惧,或者说她对卡罗尔向往又有点害怕的情绪。

把现实中不曾起获的真爱留给了书中的主角

所谓“盐的代价”,其实就是特芮丝在感情中体验到的那种像盐一样让人欣喜、悬而未知的感觉以及她为此付出的代价。在现实生活中,小说作者帕特里夏·海史密斯前半生美貌动人,四十岁之后,偏执的性格、酗酒导致的种种疾病以及身份迷惑,几乎将她变成了另一个人。她晚年独居瑞士,极少公开露面,曾自嘲说:“我的小说的基本要素,总是一个在本世纪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的个体。”但在《卡罗尔》中,她把现实中也许不曾起获的真爱留给了两位主角。


年长时的海史密斯
海史密斯创作这部小说时的环境和现在女性所处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回过头来再看这部小说和电影,黄昱宁认为海史密斯当初没有白写。不光是她,还有以她为代表的这些作品,对于鼓励女性真正地展现自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作为男性观众,汤惟杰觉得,对于这部作品的主题,可以理解成非常具体的女性情感题材,也可以做一个更广义的理解:在有各种困扰、限制的条件下,你如何成为你自己?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值得我们细细品位。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欣赏《今晚》节目视频
(以上文字根据节目内容以及嘉宾谈话整理)
《今晚》节目往期视频可登陆爱奇艺网站
节目直播可登陆PPTV.com/直播/热门电视台/上视艺术人文频道
关注星文化 请扫描二维码
走近经典 艺术人文频道
 


    关注 星文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