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弦乐夏季音乐会(本科教学26)

 

6月2日下午快下班的时候,一位自称是艺术学院叫李文川的年轻教师来到我办公室,送来了一张普通的,内容自填的管...



6月2日下午快下班的时候,一位自称是艺术学院叫李文川的年轻教师来到我办公室,送来了一张普通的,内容自填的管弦乐音乐会“邀请函”。音乐会是6月3号晚上的,“邀请函”里面没有节目单,说是为了环保,不发节目单,到了艺术大楼内,找到二维码扫一扫便可获得节目单。我给李老师说,有时间我一定去,说了个两口话。

其实,我非常愿意去听这场音乐会。

首先,因为我是西华大学艺术团的团长,学校的艺术团成立才一年多时间,只有合唱(分)团正式组建起来了,去年参加了在香港举行的世界大学生合唱比赛,获得了组委会颁发的金奖。后来,又参加了在成都举行的全国第14届合唱比赛,获民歌组金奖。但真没听说成立了管弦乐(分)团。

其次,我还有几个音乐细胞。有几件事情与音乐有关。从小,父亲教过我学拉小提琴,可惜没学会。原因很简单,父亲在部队自学成才,会小提琴、二胡和萧,但他不会教,在我大约7岁左右,居然要我用他的(成人)小提琴,直接拉(他会的)“红梅赞”!那时,我的手都够不到琴把,再说,不练基本功,直接拉曲子,没这样教的嘛。初中一年级上过音乐课,虽然学时不多,但基本学会了简谱。初中音乐老师是位男老师,不是学音乐出身的,有些遗憾。上成电(现电子科大)时,听过一位老师的音乐讲座,内容是如何欣赏交响乐。印象是那位老师也不是音乐专业的老师,只是位音乐爱好者,不过他的讲座很好听。那时候的条件很差,没机会到音乐厅听音乐会,当然,成都那会儿也没有音乐厅,只有以讲座的方式,老师提一台录音机给我们“讲”音乐会。但这个讲座对我的帮助很大,使我了解了很多古典音乐的知识以及如何欣赏音乐会,以至于后来我一直都特别喜欢听奏鸣曲、协奏曲和交响乐。八十年代中期,在北航读(在职脱产)研究生时,一有机会,就骑自行车往返40多公里去六部口北京音乐厅听音乐会,当时,每月工资96元,但还是舍得花80元买(乙)票去听,有时也买位置差点的40元的丙票。真过瘾。

喜欢音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学习和研究钱学森的思维科学思想的同时,一直在捉摸音乐和数学、音乐和形象思维、音乐和创新思维的关系,前两个月,我还发了篇“音乐中的数学表达”的微信(点击最下面“阅读原文”),研究结果表明“音乐即数学”。大量的案例说明,音乐有触发大脑思维产生灵感的作用,其中的奥妙并不完全清楚。我大胆地猜想,所有的音乐都是作曲家基于描述对象相似性的想象,运用了他们丰富的形象思维,用人类都能理解的音乐表现了对象或过程,人的大脑也是基于相似性进行思维的,人的思维(实际可能就是一种脑电波)如果与音乐的频率合拍(物理中的术语是“共振”)时,阈值超过平均值,脑电波就会出现一个“尖峰”,亦即产生灵感。

第二天晚七点半,我如约地来到了“马尔代夫”旁边的艺术学院大楼,进到大厅,费了些劲,才在一扇门上发现了一张不起眼的A4纸,扫了这张纸上的二维码,得到了下面这张节目单:

西华大学艺术团管弦乐团
夏季音乐会
 
上半场,指挥:毛徉骏

1.《门德尔松e小调提琴协奏曲》,小提琴独奏:母林(工商学院大二学生)

2.《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钢琴独奏:吕言言(人文学院毕业考入四川音乐学院钢琴系攻读硕士研究生)

下半场:指挥:李文川

3.电影配乐《燃情岁月》

4.格里格《阿尼特舞曲》

5.久石让《幽灵公主》

6.电影“泰坦尼克号”配乐《Nearer the god to thee》

音乐会演出很成功,乐队的团员来自全校各个学院,顶尖的高手反而都是非艺术学院的学生,学生团员都自带乐器(艺术团刚成立,还没有购置过乐器),有个低音提琴手,他那把贝司,估计在狭小的寝室内都没有地方放。

团员们都是因为爱好聚在了一起,他们每个周末都练习。这次的音乐会,在几乎没有怎么宣传的情况下,200多个位子的小音乐厅坐了九成的观众,同学们表现出了很好的听音乐会的素养,演出开始后,场内十分安静,该鼓掌时才鼓掌,在听到非音乐专业的同学担任独奏小提琴和钢琴独奏的介绍时也发出阵阵尖叫。西华新媒体的记者也在现场发一些微视频,并在音乐会结束时第一时间去采访(第二)钢琴独奏,英俊的土木学院的男生刘建辰同学。

演出结束后,与音乐学院的副书记一起和团员们合影留念,也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交流,希望他们好好练习,准备在即将落成的有1200多个位子的新音乐厅演出“2017年元旦新年交响音乐会”。

资料:

一.六部口北京音乐厅

“六部口”,清朝“吏户礼兵刑工”所在的地方,位于六部口的北京音乐厅建于一九八五年,它富丽堂皇,是一座欣赏高雅艺术的殿堂。时值今日,已经有无数个中外顶级音乐团体和众多国际级音乐大师在这里展现了他们的艺术才华和英姿风采。

二.部分曲目介绍:

1.《门德尔松e小调提琴协奏曲》

雅科布·门德尔松(1809~1847),德国犹太裔作曲家。为德国浪漫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被誉为浪漫主义杰出的“抒情风景画大师”,作品以精美、优雅、华丽著称。

门德尔松e小调交响曲创作开始于1838年。这位时年28岁的天才正在担任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的指挥,当时的乐团首席小提琴手叫斐迪南·大卫(Ferdinand David),这首协奏曲就是为他创作的。门德尔松原计划第二年首演这首协奏曲,谁知却在创作过程中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整整过了6年时间,直到1844年,门德尔松最后一次访问英格兰归来,灵感突然眷顾,才最终写完了乐曲。

全曲分三个乐章,按照作曲家的要求,要不间断的演奏,这样的先例是不多见的,常见的只有贝多芬的第5钢琴协奏曲第2、3乐章是连续演奏的。

2.《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

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所有的钢琴协奏曲作品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一部,由于本曲在当时被誉为无可争议的“协奏曲之王”,故常被人称为“皇帝”协奏曲。在本曲中,作曲技巧炉火纯青的贝多芬,又设计出众多崭新的思路,整部作品在工稳的结构中蕴含着壮阔的波澜、变化无穷的旋律,尤其以主奏钢琴的花奏开始的第一乐章,一开始便给听众以极端宏伟、华丽的印象。

贝多芬自1808年开始着手创作此曲,并于第二年完成。当时由于拿破仑率领法军占领了维也纳,使得本曲迟迟不能上演。据说在法军四处作乱的时节,贝多芬曾遇见法军军官,他当即握紧拳头,咬牙切齿地说:“如果我对于战术也像对音乐一样有深入了解的话,非给你一点颜色看看不可!”直到1811年,本曲才在德国的莱比锡得以首次公演。当时的音乐杂志《大众音乐报》曾这样评价本曲:“毫无疑问,这是所有已经创作出来的协奏曲中最富创造力、最富想象力和最引人注目的作品,同时也是在技巧上最为艰深的一部。”


    关注 朱晋蜀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