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读后感(1)并近代史笔记序

 

我开始读近代史的时候,很多朋友问我为什么偏偏要去看中国几千年最屈辱黑暗的岁月。我说,可以称屈辱,却不能称黑暗...



我开始读近代史的时候,很多朋友问我为什么偏偏要去看中国几千年最屈辱黑暗的岁月。我说,可以称屈辱,却不能称黑暗。于我而言,那反而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群星璀璨的时代,充满向死而生的希望。

那是最坏的时代,那是最好的时代。日上中天的时候,是看不到星星的,而在那个漫长的黑夜里,我看见了壮阔的星河。

如今我们再回想中国思想界的春天,大家会想到盛唐,想到春秋战国。却不会想到刚刚过去的这百年。也许是因为敏感,也许是因为屈辱,这百年,渐渐成为我们最不愿回忆的时光。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向往盛唐,文成武德教化天下;然而作为真正的爱国者,却不可只沉醉于“超级大国”的幻想。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曾经有几代先人,他们的整个人生都浸泡在战争,鲜血,屈辱,饥饿之中。但是他们孕育了如今的和平与安详。祖辈之艰,吾辈不敢忘。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不亦重乎?不亦远乎?

谨以此代序。

夹缝中的一代人——李鸿章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合肥县人,谥号文忠。

几乎所有的中国近代史,都要从李鸿章开始着墨,甚至李鸿章就是晚清史,晚清史就是李鸿章。因此对于李鸿章其人,已有诸多研究,尤其梁任公《李鸿章传》更是无一字可改。此文笔墨粗浅,算是为任公做注吧。

拟题目的时候想到一句话,《走向共和》中李鸿章对梁启超说“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若是早几年,有曾国藩彭玉麟们,中国的最后一任官僚。若是晚几年,有梁启超孙中山们,中国的第一代改革者。而李鸿章生于夹缝之中,上半生追随恩师曾国藩“了却君王天下事”下半生投身洋务运动开启中国的第一次改革。也只有他,能够感受到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李鸿章的一生从位极人臣到国人皆曰可杀,真真担得起一声“时不予我”的叹息。

李文忠公起于军功,组建淮军,先是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又平发平捻,由此观之,少荃不可谓无能,淮军不可谓不勇。然终溃于甲午之战,几至全军覆没。旅顺天险,洋人亦云百人守之,粮食充足,则三年不能破。可恨守军闻风先遁,不战弃城。更有方伯谦临阵脱逃,其余种种不胜枚举。由此观之,淮军之暮气深重无药可救。淮军初战功连连,便是以其朝气挫太平军之暮气。而太平军起义之初势如星火燎原,亦是以其朝气挫清军之暮气。至于甲午海战,则淮军已式微。一军,一家,一朝,一人,俱以朝气兴而以暮气亡。譬如淮军,组建之初俱为草民,同仇敌忾。至于内乱肃清,各人升官发财,则唯思保全富贵,岂有杀敌之心。朝气何来?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暮气何来?曰“死水微澜”。个人之力终有极限,以李中堂之大才尚不能挽淮军之颓败,何况他人?为人不可固步自封,譬如江河湖海,如无水源注入则终成死水以致干涸。吾观今之军队政府,体制如高墙,岂有益于国哉?


    关注 画中的渔婆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