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是晚清的“裱糊匠”吗?

 

《知日・甲午海战,再认识》特集全网现货发售中...



《知日 · 甲午海战,再认识》
双 12 年终狂欢 5 折发售中!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入手!
△李鸿章
01  
一个身败名裂的赌徒  
1894年冬,天降大雪,滴水成冰。在东北,空气中散发着雪的凛冽,也散发着血的腥味,整个战场遍布着绝望。10月24日,日军在辽东半岛南岸,的花园口登陆,清军竟然毫无察觉。11月7日,大连陷落。黄昏时分,城内漫天大火,风雪之中,日军把中国百姓不分,老幼赶到城外进行报复性屠杀,鲜血将护城河上的,薄冰融化。

同一天,60岁的慈禧在紫禁城庆祝,她的“万寿吉日”。后来的内务府账本上记载,着为慈禧过生日所花费的银两,总共在1000,万两白银之上。那一天早晨,慈禧心情无比之好,她身穿缀满珠宝的礼服,显得华美雍容,青春焕发。韶乐声中,皇帝、皇后以及文武百官分别行,跪拜大礼。李鸿章没有参加,这样的盛典,仍在天津指挥着前方战事,他心急如焚、焦头烂额,24小时内竟发了16封,电报!

可以说,在甲午战争中受打击,最大的就是李鸿章了。战场的主力,几乎都是他的淮军嫡系。他的朋友吴汝纶,曾经回忆说:“平壤之败,李相国痛哭流涕,彻夜不寐⋯⋯及旅顺失守,愤不欲生。”甲午战争结束,李鸿章就像一个身败名裂的,赌徒,将自己所有的家当和,名声输得干干净净。
02  悲怆与耻辱的抉择
朝廷向日本提出了议和的倡议。1895年2月1日,清政府派张荫桓和,邵友濂二人赴日谈判。伊藤博文发现张荫桓和邵友濂所携带的,国书文字中有“一切事件,电达总理衙门转奏裁决”内容,认定二人授权不足,拒绝与他们谈判。

伊藤博文问清国使团随员,伍廷芳:“你方为什么不派遣重臣,来呢?请问恭亲王为什么,不能来敝国?”伍廷芳答道:“恭亲王位高权重,无法走开。”“那么李鸿章中堂大人,可以主持议和,贵国怎么不派他来?”伍廷芳随之反问:“我今天是和您闲谈,那我顺便问问,如果李中堂奉命前来议和,贵国愿意订约吗?”伊藤博文自然能够听出,伍廷芳的弦外之音,回答得也是滴水不漏:“如果中堂前来,我国自然乐意接待,但还是得符合国际惯例,必须拥有全权。”



△李鸿章与家人
1895年2月22日,李鸿章只好奉旨进京。进京次日,光绪帝在乾清宫召见,李鸿章并诸大臣,围绕是否割地问题,朝廷意见不一,乱作一团。翁同龢依旧信誓旦旦地,空谈,宁愿赔款绝不割地。恭亲王奕䜣为首的,一干大臣则认为,如果不答应割地,日本人恐怕不会与清廷,议和。现在形势危急,日本军队的锋芒,已指向北京,为保京师无恙,只能顺从日本人的心愿。

3月4日,光绪正式发出了全权证书,宣布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予以署名画押之全权。14日,李鸿章等人乘坐德国轮船“礼裕”与“公义”,悬挂“中国头等议和大臣”旗帜,带着悲怆与耻辱,来到了日本马关。
03  步步紧逼
那段时间,位居太平洋当中的日本,列岛洋溢着节日的气氛。日本报纸把这场戏剧性的,胜利比喻成两千多年前越王勾践对吴王夫差“卧薪尝胆”的复仇。马关,这个无足轻重的小地方,更是狂欢的焦点。日本人从四面八方,专程赶到这里,每天守候在清国,使团来来往往的路上,举着国旗,喊着口号。他们关心着谈判的进展,关心着自己国家的命运,也关心着那个从清国来马关的首席,谈判大臣的一言一行。

马关议和之地春帆楼,地处高地,风景秀丽,附近有一家河豚料理店。伊藤博文选定“春帆楼”作为中日谈判地点,显然,他就是想在,这个诗情画意的地方,轻松地吃下清国这,条鲜美的“河豚”。
△现今之春帆楼,右侧建物为附设之“日清议和纪念馆”


1895年3月20日,午后2时半,李鸿章一行登上春帆楼。春帆楼上,放着一长方形会议桌,旁边摆放着十多把椅子。伊藤博文为谈判颁布,了四条规定:除谈判人员外,任何人不得进入会场;各报报道必须要,经新闻检查后方可付梓;除官厅外,任何人不得携带武器;旅客出入,均需由官厅稽查。此外,伊藤博文还特别宣布:清政府议和专使,的密码密电,均可拍发,公私函牍概不检查。从表面看上去,好像日本人对李鸿章和清国,使团非常客气,其实,日本人已成功破译清廷,的密码,在谈判过程中甚至了解到清国使团,此次来日本的赔款底线是2亿两白银,因此早就成竹在胸。
△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等会面


3月21日,在与李鸿章的首次谈判中,伊藤博文向李鸿章提出,的停战条件是:日军占领大沽、天津、山海关一线所有,城池和堡垒,驻扎在上述地区的清朝军队要将一切军需,用品交与日本军队;天津至山海关的铁路由,日本军官管理;停战期间日本军队一切驻扎费用开支,由清政府负担等等。伊藤博文明白,山海关、天津一线如果被日军占领,将直接危及北京安全。这个停战条件是清政府万万,不会答应的。如果这一条件被,清政府驳回,日本正好就此再战。尤其狡猾的是,伊藤博文此时隐藏了日军正向台湾,开进的事实,企图在日军占领,台湾既成事实后,再逼李鸿章就范。
04  此血可以报国矣!
春帆楼上,中日两国代表唇枪舌剑,谈判僵持不下。恰在此时,一桩突发事件改变了谈判,的进程。3月24日下午4时,中日第三轮谈判结束后,满腹心事的李鸿章乘坐轿车,返回驿馆。谁知,人群中突然蹿出,一名日本男子,在卫兵未及反应之时,朝李鸿章脸上就是一枪。李鸿章左颊中弹,倒在血泊之中。随员们赶快将其抬回,驿馆进行急救。幸好子弹没有击中要害。过了一会儿,李鸿章苏醒过来,他显得异常镇静,除了安慰随行外,不忘叮嘱随员将换,下来的血衣保存下来,不要洗掉血迹。面对斑斑血迹的官服,73岁的李鸿章算是,找到了一点安慰,他一声长叹:“此血可以报国矣!

李鸿章在日本遇刺引起了,国际舆论对日本的强烈谴责,日本国内一时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伊藤博文闻讯后发怒道:这一事件的发生比,战场上一两个师团的溃败还要严重!他最担心的是虎视眈眈的西洋各国借机,挑起对日本的战争,趁火打劫,坐收渔人之利。

警方很快抓到了凶手。经审讯,此人名叫小山丰太郎(又名小山六之介),21岁,是日本右翼团体“神刀馆”的成员。他不愿意看到中日议和,一心希望将战争进行下去,所以决定借刺杀李鸿章,挑起中日之间,的进一步矛盾,将战争进行到底。小山丰太郎的想法,与日本政府此时的意图大相径庭。日本政府本来拟就,的谈判方略是,借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然后见好就收。毕竟,日本也在甲午战争中耗尽,了力量,小山丰太郎的,行为恰恰无异于授人以柄。

△《马关条约》谈判


4月10日,李鸿章伤势稍好转之后,面缠绷带,又回到了谈判桌前,中日双方就甲午战争,展开第五次谈判。由于李鸿章受了枪伤,日方做出了一亿两白银,的让步。李鸿章苦笑,这一枪挨得值了。

1895年4月17日,日清双方全权代表在日本马关春帆楼,举行签约仪式,李鸿章与日本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开辟内河新航线;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马关条约》日文本


李鸿章在这份条约上签字的手,一定是颤抖无力的。在草约上签字的时候,李鸿章突然想起了,他临行前,恭亲王率领全体军机入奏皇帝,的奏折上有这样一句话: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故。听着这句话,李鸿章当时差一点,老泪纵横。当李鸿章踏上回国,船只的甲板,他发誓不再踏上日本国土。两年后,李鸿章旅欧美归来,路过日本需要换船时,他仍坚持自己的誓言,让随从在两船,之间搭上板桥,直接从这只,船走到另一只船,坚持不踏上那片土地。
赵焰 ✎ text
Google ✎ photo
  本文节选自《知日・甲午海战,再认识》特集  
「一场战争让两国国运大转,125年前的海战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双 12 年终狂欢发售中!
点击「下方链接小程序」
5 折极速现货入手!
《知日·甲午海战,再认识》特集







    关注 知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