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武汉公司-建行南湖数据中心-常博文

 

文章作者:常博文责任编辑:丁亚勇...



“背锅侠”的背后,不仅仅是“背锅”

--读《李鸿章传》有感


看透一个人并不难,难的是如何看透人心,所以读书要进入作者的内心,看他究竟究竟是在怎样的心态下挥笔的。作为一名历史人物,李鸿章是无奈的,他无奈自己的生不逢时,他无奈自己的位高权重,他无奈自己的家喻户晓。如果说历史人物要么名垂青史要么遗臭万年的话,显然大众的眼里他距离第二类更近一点。

可你们是否知道,他也真真正正的努力过,明知道无法改变依旧奋不顾身;明知道结局悲惨依旧拼尽全力;明知道如此凄凉依旧大步向前。世上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知道了结局,却还必须走在一条注定失败的路上。那么为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力量,我一直在寻找着答案。

视角停留在了《李鸿章传》之上,是因为此书特殊的作者;梁启超,梁公。同样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代表人物,变革同样的失败,同样的黯然离场,可能正是因此才更能明白对方煎熬的感觉、艰难的处境。我很钦佩梁公的眼界,他对于各个国家之间形势的判断、关系的理解前无古人,是近代以来国人中罕有的现代的世界观。至于为什么梁公着笔李鸿章,在于那是中国人难以抹去的家国情节。








李鸿章是个复杂的人物,是他曾带来了富国强兵的希望,而也是他的背影,让中国近代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李鸿章一生之兴乃在于军事,太平天国十一年动荡,拉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序幕,此间,李鸿章成长了起来。因其年轻时师从曾国藩,其又为年伯,故深受其重视,长期跟随从军,“故有曾国藩,然后有李鸿章”,曾李一脉相承,其军事上,在于其用兵力求稳,这与他们的教育修养有关。李鸿章往往能够吸引一批人才在其麾下奋力,故在洋务运动中独占鳌头,举足轻重。同时他在外交中往往能算清各方利害关系,以尽量获得自己的预期目标。在与“常胜军”的合作中,李鸿章意识到了我国与西方的差异,但当时只考虑到武器装备尤为重要,难以考虑更多,并且从外来将领的口中,对那个遥远的西方有了了解,所以他希望国内安定之后富国强兵,于是有了洋务运动。

世人评论洋务运动失败时,大多数人都以为在于推行者“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的傲慢态度。其实真正的差距不在武器装备,而在乎于国民的智慧、政体的先进。但是政体的改革难度不言而喻,哪怕李鸿章一时位极人臣,但是平叛结束,便被打回原形,依然手无实权。换言之就是说当时的洋务并没有得到清廷的完全支持,所以只可在部分领域、要地进行,大有地方改革到中央之势,但是这种自下而上的和平变革历史上从未成功过。李鸿章曾经有机会,在和戈登论怎样振兴中国时,戈登说道:“中国今日如此情形,终不可以立于往后之世界。除非君自取之,握全权以大加整顿。”然而李鸿章断言拒绝了,他何尝不知该如何改革,可是心里只有一种他可以接受的方式,为人臣子,这种纲常他认同了一辈子,一朝一夕无法改变。这是情理之中,但同时也掐断了中国希望的可能。因此在我眼里,他注定不是那个时代的主宰者,只是一个执行者,他不能改变大局,只能在自己认定有希望的那条路上狂奔。

之后他努力的一切成果,都是由他的国家直接影响,他也无法改变,如世人瞩目的甲午战败和失意的外交生涯。甲午海战,与日本“未交绥而胜负之数已见矣”。近代有观点说海军军款用于慈禧寿宴而导致甲午战败,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我方统治者始终“精神全在守局而不在战局”,故长期投入仅是防御性战备,但是日本却疯狂备战,倾全国之力欲与中国豪赌。所以说此战的深意就是,赢者为亚洲霸主,加入列强行列;败者一无所有,任人宰割,而当局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派出北洋水师,无论朝鲜战场如何周旋,败局早已注定。其时当时的日本和中国军事实力相差不大,真正相差的是远见,被英法打怕了的清廷只会为畏畏缩缩止步不前,却没有翻盘重来的勇气,而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让李鸿章背负一生骂名的《马关》。李鸿章曾说:弱国无外交,这是他的切肤之痛。外交实际是国家实力的缩影,无论是前期的亲英还是后期的亲俄,都是李鸿章审时度势的无奈之举,他所要的不是示好于某固定的国家,而是可以让他的国家能够得到庇佑安宁的势力,而其中必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这当然不是上策。但是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他也只能是无奈,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却在国人眼里形同秦桧,这是李鸿章的悲凉,也是清廷的悲哀。






但是十分耐人寻味的是,当时世界上有一种论调,并称李鸿章、俾斯麦、格兰斯顿为三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更称李鸿章为中国唯一可与欧美列强相与竞争之人物,他到德国、美国,受欢迎的程度,令人惊叹。我想这是欧美人民对他的理解,李鸿章所做的和他们的领袖一样,用一切捍卫国家的尊严与利益,铮铮铁骨,举世动容。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时,遭遇日本人刺杀负重伤,却拒不治疗。而伴随自己的名字与不平等条约接连挂钩,才形成今天世人对他的百感交集,他只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也是一个必然的悲惨结局。

《辛丑条约》签订后,“背锅侠”李鸿章黯然离世。随着他的远去,中国的格局又大有变动,风雨飘摇中更加不知驶向何方。偶尔也会想,如若近代没有李鸿章,清廷又会怎样?我觉得可能会输得更惨,败得更彻底吧。李鸿章虽大业未成,但他一颗赤子之心从未改变,不苟且,不卖国,竭尽所能去争取一切利益。可惜的是他权势一人之下,眼界不及梁公,含恨一生。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文章作者:常博文
责任编辑:丁亚勇




中航物业新动力





欢迎您到来



☝☝☝长按识别,查看更多心得体会!


    关注 中航物业新动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