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0万考生!导师李珂谈:如何让孩子穿越“全民洗脑”的高考?

 

我并不是反对高考制度本身,而是希望所有的家长和孩子们包括教育工作者,能够穿越高考这件事,看到背后的意义。...

前一期,百万年薪讲师会分享了

《10年沉淀·必看书单丨这十年我看了1000多本书,推荐这10本》

(☝点击阅读)
今天大家都在谈高考,也许我谈这个不合时宜,其实我真心想让孩子家长放松些,换一个角度看高考。

我看到新闻一个县上万人举行仪式送孩子去高考,
那种盛大和悲壮我真的觉得又搞笑又悲哀,就差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了。这相当于是告诉全县人民、全县孩子只有高考胜利才是光宗耀祖,其他成材可能性被无情抹杀了。

我们做培训的,总被人问:“你是不是要给我们洗脑?”
什么叫“洗脑”?
为什么我们担心被洗脑?
你怎么知道自己被洗脑了?
洗脑是指对方只给我们一个选择。
只允许你在一件事上有一个信念价值观的行为就叫洗脑。

让我们看到多种可能性性、给我们多个选择的行为,不是洗脑,是“引发”

一个人是否有能力,就是TA在某件事情上是否有比一般人更多的选择,不止一种思路一种方法。所以好的教育、好的培训不是“洗脑”、而是“引发”,引发让我们看到更多空间、让我们有更大自由度,让我们更有能力。

我们能从另一个角度看高考,就不是洗脑而是引发,愿意认可哪个角度,读者自选。
我想说我们从小就被严重洗脑了,为什么呢?我们在企业培训课堂上经常碰到成年学员跟我讨论:“老师我是学教育学的,我们大学的教育学是按认知模型来的,你说的方法还没有被主流学派认同……”“老师,你讲的心理学是不是唯心主义啊?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老师,我其实能理解国企为维稳在HR工作中做出地牺牲,因为要爱国嘛!”

我们的大脑中只有“上大学、唯物主义、资产阶级、爱国就是爱政府……”我们就看不大其他策略方法的可能性,我们的能力就发挥不出来。
一旦事情只有一个答案,人就变成SB啦,这种SB无药可救,无论读到硕士博士,仍然是“浪费”教育资源的废材。

陈志武在他的文章《从美国名牌大学金融系停招中国学生看中国教育和文化对职业发展的影响》中写了这么一段:
近,两件事再次引发我对中国教育的担忧。一是,前不久跟一位美国名牌大学金融教授谈博士研究生招生政策,他说他们今后可能不再招收中国博士研究生了。

这不是种族歧视问题,他自己也是中国人,而是因为过去多年的中国学生,开始学习成绩都好,后来做博士论文研究时虽然未必突出,但还可以,可是等到毕业上学术市场找教职岗位时,都表现不好,没办法找到一流大学教职。所以,他们不想再浪费时间培养中国学生了。

实际上,不只是他们大学有这个打算,即使我所在的耶鲁和其他大学,也讨论过同样的问题,虽然我们没有决定完全停招中国学生,但从那以后,就有意识地少招或者偶尔不招。

以2015年为例,美国的前30名金融系毕业的博士中,来自中国的不少,但找教职岗位最成功的是去了加州理工学院,那个大学当然不错,可是,这么多中国博士生中没有一个被前10名或前15名金融系招聘。

由于这些博士都毕业于顶尖金融院系,这一结果很让人失望,各学校投入的资源和教授精力那么多,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二是,在美国金融和硅谷高科技行业中,印度裔高管远超华裔。大家熟悉的谷歌、微软、Adobe、软银、花旗集团等公司的CEO都是印度人,在这种级别的美国公司中似乎想不起一个中国人CEO。公司副总裁一级的印度人就更多了。

而且,不只是美国企业界里中国人和印度人的反差这么大,在大学里也如此。比如,几年前美国主要商学院中,有12个在选拔招聘商学院院长,其中有10个给了印度裔聘书,没有一个给中国裔。尽管后来一些印度裔谢绝了,但这本身也反映出中国和印度之间在教育、文化上的差距。

陈先生谈的这一段,似是在警示所以的人,特别是家长:以现在这样的状态让孩子拼高考,真的对培养孩子出息有效吗?

以前还有类似的文章:“中国留学美国的博士在美国流落街头”、”三十年高考状元盘点无一人成才”,可是这对中国的家长和教育者来说,并没有什么卵用,他们最振振有词的一句话是:“高考目前还是最有效的吧?孩子不高考将来怎么有饭吃?”
好吧,我们来看看不高考有没有饭吃这个逻辑怎么破:一、无限看重高考是家长内心焦虑的放大

很多家长对孩子成材、对孩子高考的过份要求,往往是来自家长自身的焦虑,内心莫名的恐惧或者对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的遗憾。

1、很多家长自身的生活经历让自己对孩子不靠“高考生产线”也能成材没有信心,觉得这是个比较稳妥的方式,证据是大多数社会精英都是这样产出的。这样的个人经验让他们自动忽略那些没有上大学照样成材的人类,也自动忽略那些因为考大学带来负面影响的例子,不管这样的例子怎么多,也看不见;我曾对一位焦虑的家长说:“我的老师那么大学问就没读过大学,他用其他方式以及自学完成的。”他马上回答:“他不一样”。

是的,他是不一样,他是正常人,你跟别人是一样的,你是普通人。

家长自己不能飞,情愿当个普通人,却将飞翔的梦想压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与众不同,但同时又告诉孩子,你不过是个普通人,只能通过高考才能生存,这个逻辑不是很混乱么?
2、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人骨子里有“没饭吃”集体恐惧(看看电影《1942》),这是一个古老民族的所经历苦难,只是我们需要自己勇敢面对这份苦难带来的深层恐惧,勇敢地穿越这份恐惧。以下内心对话也许可以帮到自己:是的,我知道我们的祖先曾经因为极度匮乏食物而失去生命,他们的苦难我牢记在心中,我会把他们的经历放在我心里最重要的位置永远记住。感谢他们即使在这样的苦难面前,也坚韧不拔地将生命之火传承下来;并且每一代父母都希望下一代过得更好;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苦难教会我们:珍惜今天的一切,珍惜每一个生命每一种活法都是独特的;也教会我们:我们更轻松更幸福才是对他们的最好报答。带着深深的尊重与感谢,我们今天交还我们身上属于他们的“没饭吃”的恐惧、焦虑,为的是让我们更幸福,让我们的孩子更幸福,实现我们的祖先他们历经磨难仍秉持的希望:让孩子们更自由更幸福!如果能经常进行以上这样的内心对话,有可能会减少家长自身的生存焦虑,从而放过自己也放过孩子。

3、中国人从古到今就有“学而优则仕”,金榜题名才能光宗耀祖,中了状元全家族“鸡犬升天”,甚至历代戏剧中都有这样的大结局:考上状元一举纠正“冤假错案”。所以在中国很多人的焦虑无力的头脑中,考状元跟中彩一样,可以让命运大翻转。

在这种思维方式背后,没有自我成长、没有自我价值实现、没有为社会群体做事的责任,只有严重的生存恐惧和焦虑。尽管现代社会早已发生巨大变化,我们社会中的这份“只有科举及弟才能出人头地、才能安全”的恐惧并没有减少。

直面的我们的焦虑和恐惧吧,不要再用这改头换面“我是为孩子好”去逼迫孩子走“独木桥”。
二、对高考成功和人生成功这两件事理解不到位

不管承不承认,很多人脑子里觉得:

高考越成功=生活越成功

至少高考不成功=生活很艰难;

1、其实这里有两个思维误区:

是家庭教育得得当、有自我价值、思维灵活、内在有力量的孩子,可以适应这个世界里各种“生产线“,所以这种孩子是否成为精英几乎跟用什么”生产方式”无关,很多从小没有得到很好教育资源的孩子,事业同样也获得了极大成功。他们身后往往有一位充满爱和力量的家长,例如孟子、爱迪生、盲人灵魂歌王雷.查尔斯、马云、比尔盖兹……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是先天适应中国这种教育生产线的孩子、比如逻辑数理思维好、内视觉内听觉发达的孩子,容易在这种生产线上脱颖而出,成为精英,而那些本来有别的方式成为精英的孩子,比如艺术感觉好、内感觉发达的孩子被错误划入垃圾。非常可惜,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成绩不好、偏科几乎成了笨孩子的代名词,殊不知这中间有多少天才被耽误了。而我们往往把目光放在成功的孩子上,忽略了那些被耽误了的孩子。

2、家长找不出离开这条生产线成材的方法和资源,

特别是偏远地区、农村的家长,会感觉离开这条生产线少有其他选择,只能选择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实就算是在这条生产线上,也有办法发展个性化能力,只是大多数父母和老师自己都陷在缺乏灵活思维没有创新能力的泥淖里,没有能力帮助孩子实现个性化发展。比如培养出上一段文章所提到那些有自我价值思维灵活并且内在有力量的孩子。只能以焦虑、压力逼迫孩子无效果地低效率地学习,只能有这一种选择。其实我身边不乏这样的朋友:自我价值很足,内心很有力量,没有读大学出来打拼,在企业、学术、艺术等不同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我相信大家的身边都有这样的例子,只是我们总是把他们当特例而已。

三、穿越高考培养有能力的孩子

高考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把高考当成人生的终极理想和终极目标。

高考应该是我们的一种资源、手段,而不应该成为终极目标。

我们培养的孩子他的人生应该是怎样的?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他会实现什么样的价值?这些才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在这个实现的过程中,高考是一种手段,是一种方法,可以为我们所利用。

打个比方,上学的过程就好像是一场电子游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通关打怪,到了最终有一个终极的大boss叫高考,我们在其中玩得不亦乐乎,但是游戏本身不是我们的人生,游戏只是我们自己娱乐的手段,通过游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愉悦、刺激、新鲜、好玩儿、与人交流、乃至于成就感,这个才是我们要的,但我们不为游戏而活,我们可以随时开启另一种游戏,用另一种方式通关打怪,自信的人不在意游戏类型和版本。甚至没有电子游戏可以玩的时候,我们还可以上外面去旅游,跟同学交流,玩跳绳踢毽子。

我是想说,高考应该应该成为我们取得人生终极目标的一种手段,而不应该是终极目标本身。

在这样的心态下,我并不是为了高考而生,不会出现考不上就想去自杀觉得人生非常的失败这样的想法。

比如有可能我想成为一个银行家,我发现高考是一种让我成为银行家一个非常便捷的途径,我会好好的去利用这个途径达到我的目标。可是当新的资源出现了,让我发现读大学甚至是在浪费时间,我会换一种方式去实现我银行家的梦想。这样的态度就是乔布斯、比尔盖茨等人他们对待考大学上大学的态度(他们二人都是看到上大学对自己创业没有帮助、甚至会错过机会而辍学去创业的)。他们的态度是如果有用我就在这儿,如果没用我就离开换一种方式。

我们培养孩子的方式往往相反:我不知道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未来要干什么,总之先高考再说。就好比我们拼命追着上一列启动的火车,一定要上去,可是当列车员问我要去哪里,我却说:“不知道啊,我也不知道去哪里,先上车再说吧。”

每一个孩子他这个人才是他人生的中心,而不应该让高考成为他们人生的中心。高考只是孩子成功路上的一条路径,而不应该成为他们的人生本身

所以,我并不是反对高考制度本身,而是希望所有的家长和孩子们包括教育工作者,能够穿越高考这件事,看到背后的意义,这样才能不为高考所束缚、让自己痛苦纠结挣扎,而是能够通过高考、通过经历人生中这件比较重要的事,培养出孩子解决问题、创新思考、克服困难、灵活应变等等能力,更轻松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回复对应红色关键字:
即可收到对应资源
实用福利
02:小T助教包清单

03:培训教具防遗漏列表

07:8个实用课堂破冰游戏

09:培训入门必读10大经典书籍
微课回顾
06:【邵一鸣:理性感性看情绪】

10:【李晓林:玩转培训素材】

32:【罗秋兰:本体能量学谈情绪这玩意儿】

33:【郑立峰:导师是怎样炼成的】
……
更多干货福利请认准 百万年薪讲师会


    关注 百万年薪讲师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