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韵味十足!次坞原来有这么多穿越古今的时空之路!

 

小时候炎炎夏日,外婆总会去买柴籽豆腐,冰镇在井水里,午睡之后,来上一碗酸酸甜甜的柴籽豆腐,韧而光滑,入口清凉...





次坞地处江南水乡,河道纵横、水网密布,如李白诗中所写的“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胜景也实属寻常。俗话说有水就有桥,这些横跨两岸的石砌古桥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以其不拘一格的建筑形态,为当地村民沟通两岸,为古镇次坞连接古今。

今择数桥,见证其古雅清韵,亲历其平直安和。

 徐坞杨石拱桥



徐坞杨村村北的徐坞杨小溪与里徐坞小溪合水处,有一座小小的石拱桥。桥高3.5米,宽2.5米,长5.5米。桥身由块石砌成,因本身未做雕饰,更显古朴素雅。桥面用鹅卵石镶嵌,二坡均设有台阶。经过近两百年的风吹、日晒和雨淋,砌筑成的石拱桥桥体的石块似乎早已融为一体,石板被磨得光滑可鉴,石缝间甚至长出了丛丛绿草,装点上一份盎然的绿意,赋予徐坞杨石拱桥新的生机。近年来,因往来车辆的增多,为行人的出行方便,由政府出资,将石拱桥桥面改为水泥面。

思亲桥



思亲桥桥西堍紧靠诸杭公路,东与九龙湾相望,横跨在次坞溪上。据记载,此桥由次坞村俞氏三十世祖(讳承均)捐资于民国初年建造。相传其桥头藏有佛经一部。民间俗称水口庙桥,为民国时期建筑,三孔梁式古朴平板桥。东西走向,全长17.30米,桥面宽1.70米,净跨4.50米,矢高2.20米。桥面用石板平铺,大小规格基本一致,桥墩与分水尖公用条石错缝平铺叠砌。券面上阴刻有楷书“思亲桥”三字。 思亲桥颇具民国时期建筑风格且保存完整,构造牢固。因此,在江南桥梁的研究上,也颇具价值。

 古竹院1875石拱桥

古竹院村前有一小溪,隔溪有东、西二畈,为方便行人和二畈农事活动,在溪上建有木桥。因木桥常易腐烂,屡遭洪水冲毁。又改建石条桥,遇洪水泛滥,桥墩被漂柴阻拦,洪水冲垮石桥并冲毁低埂,良田变沙滩,受灾不轻。时有古竹俞氏第廿七世祖,讳青荣,平时克勤克检,性诚善施,个人出资建石拱桥一座,为村民造福。村民赞曰:“雄心壮志架天桥,为民造福有功劳。踏歌桥上颂功绩,日月昭昭光辉耀。”古竹院村石拱桥始建于1875年,现保存完好。

大桥



大桥建于清乾隆廿二年(1757年)八月,位于大桥村西面凰桐江。从建桥起至上世纪70年代,大桥是通往杭州、上海等地南来北往的主要通道,造福了大桥周围的广大人民。大桥长36米,宽2.86米,离水面高3.6米,五孔四墩。1965年对大桥进行了重修,将原来的石桥改为钢筋水泥铺面,以便人力双轮车和小型机动车的通道。

1995年再次进行修整。随着社会的发展,大桥已渐渐无法适应经济快速增长的要求。上世纪70年代,在东凰桐江上铺设了次坞凤头村与大桥间的公路,并逐渐承担起日益繁忙的公路运输任务。随之,在大桥西面形成了供集市贸易的新街。

次坞的古桥虽比不上江河大桥那般宏伟壮气,却有着一份特有的天然与质朴。它们有的高悬低卧,拱起在清流之上,有的小巧简平,隐现于烟波之中,形态各异但殊途同归。还有的虽然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却见证了次坞一方的翻天覆地,承载着一方的文明与精神。

古桥,作为一个村落的文化地标之一,记录下的是优秀的文化成果,造就的是一方人民执着的真情,撑起的是一方人民坚定的信念。古桥连接着次坞的过去与未来,是唤起每一个次坞人对这方热土爱之纯粹的最美象征。

次坞的古桥韵味十足啊!

来源:次坞镇

供稿:杨新华

审核:钱    莉




    关注 诸暨发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