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神经元与家庭教育(2016上半年结束语上篇)

 

我们对情绪的感受力哪里去了,我们如何体会自己的感受,如何去同理他人的感受呢?我们在和孩子的互动中情绪表达又起着什么作用呢?...



提出问题一个外界的刺激到达大脑皮层,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有愉快开心的正向情绪,也有愤怒悲伤的负面情绪,当一个人处于负面情绪的时候很难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当一个人的情绪被另一个人懂得的时候,两个人的心会更接近。

而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的,他是什么感受,刚才是什么情绪,我不知道啊,没感觉到啊,我有情绪吗,我没有啊,我一点事儿都没有。

我们对情绪的感受力哪里去了,我们如何体会自己的感受,如何去同理他人的感受呢?我们在和孩子的互动中情绪表达又起着什么作用呢?

理论背景科学家发现,人脑中有一种叫做镜像神经元的细胞在帮助我们像镜子一样感受到对方的情绪情感,也像镜子一样模仿对方的行为方式。

在通过镜像神经元理解他人感情的过程中,观察者直接体验了这种感受,因为镜像机制使观察者产生了同样的情绪状态。当人经历某种情绪,或者看到别人表现出这种情绪时,他们脑岛中的镜像神经元都会活跃起来。换句话说,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经历了同样的神经生理反应,从而启动了一种直接的体验式理解方式。

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人们看到其他人打哈欠时,自己也会被感染,而当别人大笑时,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发出笑声。

镜像神经元不是通过概念推理,而是通过直接模仿来让我们领会别人的意思,通过感觉而非思想。刚刚出生仅几分钟的婴儿,在看到大人伸出舌头时,就能做出同样的动作。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一样,人类儿童都喜欢模仿。安德鲁教授,镜像神经元的发现者说,儿童的镜像神经元使他们能够观察其他人的动作,并模仿看到的东西。

镜像神经元传递了两个方面:情绪和行为。
应用

1.基于此,理论上,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孩子的情绪会激活抚育者的镜像神经元,令对方也体会到同样的情绪感受,从而更好的命名此情绪,当孩子的情绪被另一个人感受到的时候,这种感同身受并命名情绪的过程,很好的做了情绪疏通。

我们遇到的困难是,抚育者的镜像神经元发出的情绪体验和孩子本身的情绪体验不一致,或者抚育者的镜像神经元不工作,我们称之为情绪不敏感,或者情绪错构。例如:孩子的玩具丢了,孩子表达的首要情绪是失落,难过,妈妈的情绪体验是厌恶和愤怒,觉得怎么这么不小心,连自己的玩具都看不好。

这可能和抚育者早期的时候,她的抚育者如何体会她的情绪如何命名她的首要情绪有关,当妈妈小时候丢东西的时候,她的抚育者错构了她的情绪,也就是镜像神经元这个镜子反射出的不是难过失落,而是嫌弃愤怒,那么她的记忆就会在这一类的事情中定位这个情绪,从而转移给孩子。
如果小时候很多首要情绪都是错构,那么这一类的抚育者也难以共情和同理他人,或者表达自己的情感给他人。

好的方面是这个研究已经帮助人们解决了早期的遗落,并把它应用于临床。

那就是重新激活和建构镜像神经元的正确通路。

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时,抚育者可以试着模仿他的动作,声音,表情和语言,当你的行为和他的行为趋于一致的时候,你比较能感受到他真实的感受,试着蹲下来,也皱皱眉头,如果孩子是这般,用他的声调,表情,回应他的话语,像镜子一样。这个部分不仅仅很好的体会了孩子的情绪也很好的重新激活了抚育者的神经通路,体会到自己的首要情绪。

缓解孩子的情绪,如镜子般的情绪反馈,这个过程更具有意义的是,当孩子从父母眼中看到自己独特的情绪表达时,也从父母眼中看到了独一无二的自己,而对同一个外界刺激,独一无二的感觉所引发的情绪表达促进了我们丰富多彩的外界世界,这对于孩子的创造力也是极大的延伸。



另外,听无字的音乐,体会音乐的感受;多用感觉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情绪;写情绪日记,尤其是愤怒时的情绪感受,也能帮助我们重新建构真实的首要情绪反应。

 

2. 由于有镜像神经元的存在,人类才能学习新知、与人交往,因为人类的认知能力、模仿能力都建立在镜像神经元的功能之上。
所以不仅仅情绪可以通过镜像神经元传递,父母的言行也在通过镜像神经元传递给孩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父母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着孩子,这个影响力远远高于达尔文的进化论,进化论需要几代人的影响才能从一个石头学习到建造一所房屋,而一个孩子看到爸爸吐痰或者对一件事情自暴自弃,他只需要通过镜像神经元一分钟学会。

总结: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通过镜像神经元的理论解释,让我们重新体会到了情绪的接纳和表达,以及早期感觉系统的表达被回馈后创造能力的延伸;同时,由于镜像神经元的存在,孩子看到父母的言行举止,更能直接接受而不加判断,它增强了人类的模仿能力,而非思考和判断力,另一方面也在说,不好的行为举止也会通过模仿保留下来。

作者:希希卡尔

(图片自网络)


    关注 希希卡尔vs家庭教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