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通向了诗与真 如同信仰张炜《精神的背景》

 

原来精神是这样作用于生活的,艺术是这样作用于生命的。...



我们回想当年读某本书的情景,仍然还记得起那种感动。可是今天再读一遍,感动虽有,但记忆中沉迷在其中的那种大感动却没有了。书没有变,阅读的人是同一个——我们自己的生命性质变了,今天的我们已经不是昨天,今天无论怎么专注于文学问题,专注于那种严肃的质询,身上还是落满了时代尘埃。



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现在,长达60年的时间里,

中国的现实背景和精神背景,

作为集中体现和反映一个时期社会生活的

思想和文化来说,

最主要的部分发生了一些游离,

即没有与整个的精神背景完全融汇到一起。

这个时期最杰出的创作者和思想者,

他们的作品,

已经或正在从一种普通的精神状态中脱离出来。

这个时期的精神作为一种总体背景,

对于这些人来说似乎正在逐渐地开始后退

——一些最重要的思维成果,

正在和整个社会的文化现象、

精神状态、现实生活,

这种种构成“背景”的东西慢慢剥离开来。

这些作家作品与一个时期的精神流向,

其二者之间的关系已不是越来越密切,

越来越趋向一致,而是越来越分离,

越来越呈现出一种疏离的关系。

任何时期的精神背景都大致由现实生活所决定,

它是有厚度的。

有什么样的背景,就有什么样的文学和思想。

01

作家和思想者
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学是商品时代的敌人。

但商品时代作为一个大背景,

又是文学的母体和悲凉的恩师。

正式因为它,

一种物质和欲望筑成的不可穿凿的壁垒,

才使精神和文学有了另一种可能性;

一次彻底的决绝。

从文学和精神的历史上看,

所有真正意义上的独行者,

都是尽可能地把一个时期芜杂的

精神现象作为背景意义来对待,

而不是急欲化进这一背景、融进这一背景。

中国世俗文化中有一个“藏”的智慧,

是极易被等而下之地运用的。

其实最大的“藏”是文化上的“藏”,

即是化入这个非常芜杂的精神和现实的背景里,

让自己构成这个背景的一部分。

但今天的问题正好相反,是作为一个知识者,

怎样鼓鼓勇气从这个背景里走出来,

走得遥远,

跟背景拉开一个尽可能长远的距离。

作家和思想者——这里指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的个体,

一定是站在背景前面的个人。

有多么阔大的背景就有多么阔大的精神,

有多么厚实的背景就有多么厚实的思想。

我们在真正悲观的土壤上生长出真正的乐观,

并未自己拥有如此斑驳丰富的背景而庆幸。
02

纯文学是语言文字艺术
纯文学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文字艺术。

纯文学写作必要追求语言文字方面独特高超的技巧,

写作者对语言和文字要有超乎一般的敏感性。

这种语言可以说与时共舞,

具有随时代而生长、随时代脉搏而跳动的鲜活性,

要始终保持巨大的创造力和个性特征。

纯文学的每个字、每个词汇的使用,

更不要说一句话,都极其追求心灵的自由,

必尽最大的努力突破一个时期语言的平均水平,

让其深深地烙上创造的印迹。

纯文学嘴并没有过于曲折的、

非要吸引你一口气读完的情节故事。

它没有那种惊险陡峭的转折和悬念,

不作那样的声势和铺张。

一般而言纯文学作品的情节都很自然很朴素,

大多称不上新奇,有的甚至只有一些“老故事”,

一些并不十分令人注目的生活中的“小事”。

情节有两种:

一是大的故事脉络,

即事情是怎么发生发展、

怎样起承转合以至于结束;

二是脉络中的细部,

它的很密致的组成部分,通常叫做细节。

纯文学的特点就在于外节奏是慢的,

而它的内节奏却非常之快,

有时候仅在百字千字、

在方寸之地上经历了起伏波澜:

各种或微妙或出人意料的发展和发现,

非常绵密。

纯文学作品,回避或无意于抒写生活的真实,

而是让其经过心灵过滤,

酿造了滋生了,完全属于他自己了。

他的每一次创作活动,

都是对他个人的一次强调,

一次不同角度的重复。

纯文学的主题是极为隐匿

以至于消散在全部文字之中的,

而不会像一般的文字作品那样表达。

复杂的人性问题如果要得到充分的饱满的表达,

是极为困难的,

所以作家就不得不借助于故事、比喻,

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运用诸多细节,

当然还有议论,有忘情的诉说。

这样做的目的,即为了缓慢而周折地接近一些隐秘,

把极复杂的东西呈现出来。

这个过程也就是纯文学的写作。

纯文学的阅读,需要体会,

需要悟想其中的暗喻、象征,

因为里面有直说反说,

有不动声色的嘲讽,

总之非常复杂,一夜当然读不完。

纯文学的阅读适合那些比较浪漫,

对生活中的诗意和完美有一种顽强的追求力,

所谓的非常敏感,多愁善感,

有强大的领悟力和联想力,

能够更容易地进入诗境。

对于纯文学的追求和向往,

不仅是文化修养问题,

而是一个灵魂的问题,

生命性质的问题。

纯文学中的完美、幻想和幽深的诗境,

对大多数人都有感召力,能数以一部分人,

他们平时“沉默”,

而一旦讲出话来又别有深度、有见解,

非常有个性。

纯文学作家不太注重众人的兴趣,

并且近乎本能地回避这些兴趣的影响。

他们在题材的选择上也不太顾及大多数人的口味。

一个时期的共同主题对他们而言并不存在。

集体主题和团体利益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

不能让其在左右逢迎中丧失生命的个性内容。

这也是安静的表现,就是安稳如一,不为所动。
03

文学通向诗与真,如同信仰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越来越明白一个问题,

即把阅读的时间节省出来时非常重要的。

对写作者而言,

没有好的阅读就没有好的创作;

对大众读者来说,

没有好的阅读也难得一份高品质的生活。

我们的精神世界被深刻地影响了。

很多年过去,忘记了多少东西,

但总也忘不了在阅读中所经历的那种撞击、

那种灵魂深处被射线击中的颤栗感。

这是无法忘怀的。

具体的内容可以忘掉,

但忘不了那种壮怀激烈、真诚执着的人物和场景。

人和人大不一样,有的人能为那些遥远的、

更大的生命问题去思索和悟想,

夜不能寐,陷入这样的一种苦境——

世界上真的有这种值得我们景仰的精神、

这种追究的力量——

这样的作家和作品才称得上伟大。人到中年,

读了那么多国外的、当代的、过去的所谓名著,

充满了阅读体验,

什么样的感动和失望都经历了,

可是再读二十多岁时读的一些名篇名著,

竟然无法放得下,忘记了一切。

那种感觉没法交流,只能靠个人去体悟——

比如说又一次进入了作家所描述的童年,

那片草原,进入了他的乡村,他的天籁,他的故事。

作为一个异族人,

我们完全能够感受,感受那个在时间和空间上

都相隔遥远的生命。

那真是没法说出来的复杂感情。

因为文字不能把一切规定好,

要靠阅读对文字的还原,

它会在我们的体验世界里变得美不胜收,

深不见底。

这种阅读唤起了我们强大的冲动:

保护美好生命和美好自然的那种强烈愿望。

原来精神是这样作用于生活的,

艺术是这样作用于生命的。一个人一生向往诗意,向往完美,

向往语言,向往想象,走入理性,

就不可能是一个粗劣的野蛮人,

就会是一个文明社会的组成部分。

文学通向了诗与真,如同寻找信仰。

它高洁、丰富、斑斓,是非常阔大的一个事业。

同一本好处,由于读者不同,

可以获得及其不同的理解。

一万个阅读,会有一万种感想。

它使人的心灵世界更为丰富,

使人振奋和积极。

它给个人带来了生命中的欢乐和美好,

并使其通过它服务于生存的这个世界

——它起到了完善的作用,

帮助而不是毁坏人生,

不使他人变得更加荒凉;

对于人的素质的提高,

对于这个世界的精神和道德的提升,

起到了一点微不足道的作用。

它也许因为个人的浅薄和谬误而带来一些损伤,

但这既不是自己的初衷,

也不会抵消其正面意义。

它的良性作用哪怕只有一点点,

就已经让人欣慰了。



作者:张炜

1956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原籍栖霞县。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专业作家。1975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发表各类作品一千万余字。在国内及海外出版《张炜文集》等著作多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等海内外重要奖项五十余项。



请同样爱读书的你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读书Mark

个人读书笔记
点击链接阅读更多读书mark

【读书mark】曹乃谦|佛的孤独

【读书mark】巴金《生之忏悔》

做公号,她为什么能成功?

余光中|相思树下

余光中|圣奥黛丽颂歌 & 读脸的人

愿世界待你静好如初

【读书mark】陆文夫《美食家》

【读书mark】王朔《致女儿书》

【读书mark】李黎—寻访世纪文学心灵《半生书缘》

【读书mark】贾平凹《带灯》

【读书mark】王小波《白银时代》

一个人在阿拉斯加荒野的25年

【读书mark】韩少功《赶马的老三》

【读书mark】余华《许三观卖血记》

【读书mark】韩少功《马桥词典》

【读书mark】韩少功 《爸爸爸》

【读书mark】中华散文百家《夏丏尊散文》

【读书mark】《周作人闲适美文》

原来弘一法师出家是因为他?!读《夏丏尊散文》小记

【读书mark】 沈从文《我所生长的地方》

【读书mark】灵魂里一滴悲悯的清泪 《志摩的文》

【读书mark】三岛由纪夫 《丰饶之海》第三卷《晓寺》

【读书mark】 东野圭吾《濒死之眼》

【读书mark】伊恩·布朗《我的月亮男孩》

【读书mark】法国 菲利普·迪昂《三十七度二》

【读书mark】沈睿《一个女人 看女人》

【读书mark】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蓝胡子的蛋》

【读书mark】藏地原创《仓央嘉措》

【读书mark】文化名家话茶缘《我的茶》

一篇让我决心跑起来的文章——村上春树《人生马拉松》【读书mark】


    关注 读书Mark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