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mark】王朔《致女儿书》

 

离你越远,越觉得有话要跟你说,在你很小的时候就想,等她大一点,再大一点。...



很多心思对你说才说得清比自言自语更流畅,

几次停下来想把这本书变成给你的长言。

坦白也需要一个对象,

只有你可以使我掏心扒肝,

如果我还希望一个读者读到我的心声,

那也只是你。”

“最后一次离开你们,

你妈妈一边哭一边喊你的名字,

你不应声,悄悄坐在自己屋里哭,

我进你屋你抬头看我一眼,

你的个子已是大姑娘了,

可那一眼里充满孩子的惊谎。

我没脸说我的感受,我还是走了。

从那天起我就没勇气再说爱你,

连对不起也张不开口,作为人,

我被自己彻底否定了。

从你望着我的那眼起,

我决定既剥夺自己笑的权利,

也剥夺自己哭的权利。

-----王朔 《致女儿书》

《致女儿书》是王朔为自己女儿写的一部书,

也是王朔的自传。

书中以身在美国成长的女儿为倾诉对象,

叙述了王氏家族的血脉渊源、历史遗传以及自我成长经历。

书中无时不体现出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挚爱深情。

在书里,

他细致体贴地告诉女儿这个世界原本的样子和人的本质,

以益于她确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应对生活的态度和能力。

和他以往的全部作品相区别,

这是王朔的第一次“真人秀”,

面对女儿他坦诚地打开了真实的内心和情感世界。

作品情感真挚,尤以毫不留情的自我剖析独树一帜。

既有一个作家的创作野心,

还有一个父亲因对女儿的成长不在场

而产生的深深自责与忏悔,

更有一个人时时面临的孤独与脆弱,

他对生命敏锐而独特的体验。

读者正可以从中找出形成王朔复杂而特殊的个性的原因。

离你越远,越觉得有话要跟你说,

在你很小的时候就想,等她大一点,再大一点。

2000年开始我给自己写一本小说,

本来是当给自己的遗书,

用那样的态度写作,

把重要的人想说的话那些重要的时刻尽量记录在里面,

当然写到了你,写我们在一起时的生活。

写到你时闸门开了,发现对你有说不完的话,

很多心思对你说才说得清比自言自语更流畅,

几次停下来想把这本书变成给你的长信。

坦白也需要一个对象,只有你可以使我掏心扒肝,

如果我还希望一个读者读到我的心声,

那也只是你。
讲真  反讽  调侃  
我其实很早就想把过去的生活找个合适的口气一股脑讲在一个故事里,因为它们本来就在一个故事里——我是写自己的那种作者,不虚构,全玩真的,假装是一堆故事挺不诚实的,有点自己骗自己的意思,而且我也烦透了要把一个正在进行的故事找一个结尾变成过去完成时的所谓创作要求。但是招来一些埋怨,因为人都活着,还挺好。有点兜售隐私的意思——我;或多或少感到一点压力听到点议论,也是个苦恼。能不能不编故事了,就跟着生活跑,其实死、散,都是简单的办法,过分戏剧化,好像凡事都有个了结其实人活着,都不死,就要面临一个,以后呢?我也不想写太多小说,重复自己是一件可耻的事,最后写一个小说就完了,把自己来龙去脉交代了——对自己交代。
等于实际上我从一九九一年以来这十几年一直在找一个说话的口气,但是一直就找不到,几种口气都不太合适,比如我用第三人称特别客观全知的角度,述说下来一盘散沙,因为好多事情全知角度会非常难受——你并非全知,一写就知道,只能假定读者更晕,看不出幌张儿,这个不是我所欲。用自言自语的口气,就是第一人称吧,写起来也觉得漫无目的,没有对象也就没了倾诉热情,说给谁听呢?有一年有一天,突然好像想起对她——女儿说,她必须听,就有一个对象了;写自己,谁会感兴趣,不是太自信;女儿必须感兴趣,有一个读者就应该是她,也希望是她,曾经仿佛如获至宝找到通道。但是你看,讲来讲去,感情太浓了好像也讲不下去了,讲到那么几万字就讲不下去了。另外,当然其实对我来说更关键的是一个结构问题,你要讲一个很长的故事的时候,结构特别麻烦,根本没可能一个视角讲到底,中间不换角度就有视野狭窄症的感觉。
《致女儿书》是对女儿讲的,假装真挚的,很亲昵的一对一的私语口气,讲久了局限性就出来了。原来我想的是对女儿讲呢就有所讲有所不讲,有些话就她的理解力不能讲,或者说有些社会禁忌自然地就出来了。因为写作的时候老觉得不太自由,过去那么多年我们对写作有太多要求以后,自己就有很多束缚,你挣脱束缚的过程特别难受,结果后来《致女儿书》是对我自己女儿讲,这样讲下去就觉得太隐私了,而且讲的时候情绪波动太大,对叙事也不好,好像就跳过很多叙事直接抒情了,太浓了就叙事而言,情绪波动太大对叙事也并不好,好多地方跳过叙事直接抒情,就出现这种情况了。所以在后来——忘了哪一年,一怒之下就换成《和我们的女儿谈话》,就换成了别人——方言的女儿,好像情感就能够不那么激动了,所以那个就讲得长点,讲了十六万字,也仍然讲不下去了。因为有些事情也牵扯到其实还是心中有顾忌,好多生活经历过的事情想把它全讲出来,但是你说我再肆无忌惮,我也在考虑社会的接受能力。有些事情社会接受以后反正我也觉得不好,就一直在矛盾,这矛盾一直到今天也没有解决,所以就造成所有的东西都写不完,写到一半,那段写的东西全都是写到一定程度找到一个叙事调子以后,叙事到一定程度后就叙事不下去了。最后就形成了瘢痕,索性有写作痕迹就有写作痕迹吧,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作为小说来说,再自由的心态和方式恐怕也没法穷尽生活,我那时候也有个不太对的想法,也是想毕其功于一役,就想把生活全部穷尽在一个结构里恐怕也做不到。所以这个书,我私底下当然认为写得是失败的,在叙事上是失败的,基本上技术考虑偏多。


请同样爱读书的你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读书Mark

个人读书笔记
点击链接阅读更多读书mark

【读书mark】李黎—寻访世纪文学心灵《半生书缘》

【读书mark】贾平凹《带灯》

【读书mark】王小波《白银时代》

一个人在阿拉斯加荒野的25年

【读书mark】韩少功《赶马的老三》

【读书mark】余华《许三观卖血记》

【读书mark】韩少功《马桥词典》

【读书mark】韩少功 《爸爸爸》

【读书mark】中华散文百家《夏丏尊散文》

【读书mark】《周作人闲适美文》

原来弘一法师出家是因为他?!         读《夏丏尊散文》小记

【读书mark】 沈从文《我所生长的地方》

【读书mark】灵魂里一滴悲悯的清泪 《志摩的文》

【读书mark】三岛由纪夫 《丰饶之海》第三卷《晓寺》

【读书mark】 东野圭吾《濒死之眼》

【读书mark】伊恩·布朗《我的月亮男孩》

【读书mark】法国 菲利普·迪昂《三十七度二》

【读书mark】沈睿《一个女人 看女人》

【读书mark】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蓝胡子的蛋》

【读书mark】藏地原创《仓央嘉措》

【读书mark】文化名家话茶缘《我的茶》

一篇让我决心跑起来的文章——村上春树《人生马拉松》【读书mark】


    关注 读书Mark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