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天,我要向你表白! 公益人记t

 

520,宜表白。于是,我就去了。诚邀大家围观我的花样表白。...



 栏目介绍 

公益人记,前身为“小白成长记”。专注呈现当下公益人的状态与思考。栏目欢迎投稿,投稿请联系微信号:hongfengkay。这是本栏目第5篇文章。

Q&A :kay &朱大昆(就职于北京里仁社区建设促进中心)

我是辗转了三次才找到了本文的主人翁。偶然在一个工作群里看到他的文章,虽然是匆匆看了一眼但觉得这是特别真诚、用心的一个人,就想着联系一下他做做更深的交流。打了两个电话,要到了文章的转载权限,也要到了他本人的电话和微信,就约好周日晚上聊聊天。他很爽快地答应了,真的很谢谢他。我不想说我是在对他做访谈,更愿意说是两个同龄人之间的交流,甚至是我作为一个刚入行的小伙伴在向他打听做公益的状态和体验。所以,我综合了之前的文章和聊天的内容形成了此篇。

没做过志愿服务的经济学专业学生

不是好的公益人


Q: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公益的?是因为什么契机?

进入公益行业的源头是大学期间参与志愿者活动。最初参与公益活动是出于好奇,想了解社会边缘人群的生活状况。在逐渐深入的参与公益活动之后,我逐渐意识到,这些问题在人群的呈现,是一个表层现象。真正的问题,是更加系统、复杂、深层的。看似与自身无关的人群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其根源却关乎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对于疾病人群的恐惧,对于未知事物的排斥,对于任何非主流的歧视和误解,都时刻存在于身边。就像选择公益作为职业,要面临着种种误解,承担各种压力。
Q:那你有压力吗?你的家人和朋友是怎么看待你的工作的?

我觉得公益就是一种职业,和别的职业没什么太大的区别。所以选职业对我来说好像没那么多纠结。我父母对我很宽容,他们愿意让我自己做选择,所以我压力并不大。现在,我是自己租房子住的,虽然我是北京人,但没有住家里。我通过工作,做公益也好做别的工作也好能够养活我自己。我的朋友大多是圈外人,因为共同的兴趣或爱好常常会聚在一起,他们有的也并不理解,但我觉得都是个人选择吧,我自己选择了我的人生路,我就自己往下走。

大昆毕业于北京一所财经大学,作为一个理科生学习经济学专业似乎总有些“屈才”的感觉。在大学期间,他也曾在金融、互联网公司实习过,但总觉得有些不过瘾,对他来说,人生是一个要不断去尝试的过程。大学时他就参与了艾滋病与性少数人群的志愿服务工作。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那年是2008年,艾滋病预防与控制正处于敏感期。

毕业后,大昆去了一家网游商务公司工作,但因公司人士变动原因而辞职。后来在网上投简历的时候,似乎与之前的志愿经历有关,他被一家从事性少数人群权益维护的机构吸引,投了简历,也很顺利地通过了。他在这家机构呆了三年。

“那时我们常在东单公园那里,和他们接触,和他们自然地交流。我没觉得他们有什么不一样。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不断与人接触,尝试去了解一个人的过程。我们工作小到安全套的发放,大到反歧视的社会倡导。在这过程里,你会发现有很多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它不是个人的问题,这需要我们走近他们才能深层次地了解,他们为什么会变成今天的样子,他们未来会如何。”

“东单公园,对于中国男同来说,是社会压力下的一处避风港。乍一看,东单公园和北京其他公园没有什么不同,但山上植被茂密处,男子们漫步在石头铺成的小路上,他们年纪不一,穿着或考究或随意,有已婚者,也有单身汉。”(网易新闻,2015年8月4日)
Q:公益与企业到底有什么不同?

企业非常高效,科技的发展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互联网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跨越地域的限制,交流信息,也是物质生活的水平迅速提高。但是,在如此高速发展的时代,在看似美好的文明社会下隐藏着的问题呢?谁来解决呢?

我发现除了公益没有任何一个行业目前如此直面社会高速发展中产生的种种问题,关心每个人的福祉,像我们熟知的贫穷,疾病,边缘人群,种族歧视等,也有我们容易忽略的问题,例如公民意识的缺失,全民信任危机,参政议政的意识及能力缺失。这些看似遥远的事情,影响着生活在现在的每一个人,也影响着生活在未来的每一个人。

我一直觉得在企业和公益机构工作最大的差别在于公益机构没有严苛的层级制度,允许、鼓励挑战已有的想法与做法,和谐的团队氛围,所有人共同为推动一件事情努力。

胡同里长大的少年的社区梦想


Q:从什么时候开始想要从事社区建设领域?

我从小是在北京胡同长大的。10多年前的北京没有这么多的高楼大厦,没有这么多的地铁线路,但在大街小巷里的多得是熟悉的面孔和邻里情。“您吃了么?”是老北京见面打招呼最常使用的语言,不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意话题的对话都可以由此开头。胡同里没有物业,没有专门的保洁人员,但院子的卫生都是由大家主动来打扫。没有保安看门护院,但门口聊天的大妈们就是最好的警卫岗。这是一种自发的规则与文化。这是我记忆中可以称之为“家”的北京。

现在,我父母仍然住在那条胡同里。回去的时候,能发现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家门口干净整洁、没有落叶堆物的通常是老居民。而那些落叶满地的,通常是租户。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对比?后来,我渐渐明白了,对于租户来说,这个屋子只是他暂居的地方,周围是陌生的人,这里不是他的家。

其实,也许他会在这里住很久,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但在他心中也许这仍然是一个住所。因为没有人能给他提供机会让他融入这个胡同的生活。

我也租住一个商品房小区里,除了缴纳物业费,我似乎没有任何的途径和方式参与到我所在的小区、甚至是社区的公共事务中来。没有人创造途径,让我把我对这个小区,这个我居住地方的想法表达出来,也没有途径和支持让我真正做些什么。

直到,我看到里仁的招聘启事。里仁在整合各方的资源,使社区里,哪怕一个个体,都可以运用这些资源解决社区的问题,参与社区的建设。用这种方式让大家互相熟悉,互相支持。时光不能倒流,我再回不去过去的北京,但我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让每个人从紧闭的门户中走出来,关注自己身边事,关心自己身边人。

大昆于2015年4月加入北京里仁社区建设促进中心,这是一家希望通过整合社会多方资源、激发普通居民对于自身所在社区的参与热情并为他们提供公益实操能力建设及支持环境的营造来实现“每个人都生活在尊重、参与、分享的熟人社区中”的美好愿望。我想,这正符合大昆对于社区的理解,对于“熟人社会”及其生活品质与风貌的期待,也是他想要去努力投入的地方所在。
我愿意做一个尝试者,替后人试错
Q:对于你来说,支持你做公益的动力,或者说信仰是什么?

做公益需要情怀,或者说需要信仰。只有信仰能忍受、承担、接纳目前选择公益作为职业甚至事业所要必须牺牲的东西。要牺牲社会评价体系中的地位、金钱、名誉,要接纳作为人质疑的眼光。要承担社会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或者可能是身后几代人继续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又或者始终无法完全解决所带来的无力和失望。

但另一方面,却能获得不一样的人生。我记得一个公益机构的伙伴与我分享的一句话,他曾是亚马逊亚洲地区的市场总监,他说他在40岁的时候,才突然发现自己的人生意义是在于分享与奉献。所以他离开企业,创办公益机构。我没有他那么伟大,我进入公益,只是想用我的努力,让自己过得好,让很多人过得好。

与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努力生活的热情和互帮互助的感动。我最早是在疾病领域工作,不管是后天获得性的疾病,还是先天缺陷性的疾病,这些和疾病一起生活的人遭受的痛苦,磨难比我多很多,但是他们仍然在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学着和疾病相处,努力让疾病成为生活的动力而不是阻碍。这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勇气,给了我莫大的鼓励。

来到里仁,看到社区里的60、70岁的大爷大妈们,为自己的社区站岗、执勤,打扫卫生。热情的做着这些看似很小的贡献。我在想,他们其实都是该颐养天年的年纪呀,仍然在坚持为别人做一些能做的事情,这份热情让我感动。

大昆的态度我很佩服:

“我看到社会问题存在了,我发现了就要去做一些事情。”

“可是问题是复杂的,我们那么渺小,能改变什么呢?

“我觉得我们需要衡量自己的能力和资源,能做到什么程度是什么程度。有时候我们就是在为后人试错,如果不去作为,那什么都不会改变。”

“你也说过会失望会无力,能不能分享一些你遇到过的事情。”

“我在做艾滋病预防教育普及的时候,那是很早才刚开始接触公益的时候,我发现很多问题除了社会原因之外就是他们个人的原因,我告诉他们这样不好,应该如何,我给他们提供好的解决方法,但他们还是一如既往甚至会迁怒于我。那时觉得挺委屈,也挺愤怒的。但现在我能理解了,和服务对象工作时,要学会抽离,不能把自己的情绪和认知带进去,这样彼此都会不舒服。而且,人真的要为自己负责。”

“这对应到我们社会工作里来就是‘案主自决’。意思是我们作为助人者有责任为服务对象提供资讯和信息,但最终的决定权在于服务对象自身。”

“嗯,对。”

Q:你觉得哪些能力对于做公益非常重要?

时间管理和抗压管理能力。公益行业,有着同商业机构一样对职业共同的要求。情绪与压力管理,时间与效率管理等等,甚至在公益机构你要变成“万能”的人。每天都在处理新的项目与状况,因为社会的发展是如此迅速和不可预测。

在这个问题里,我让大昆跟我描述了他最常规的one day状态:早上上班打开电脑,处理邮件,无外出项目就在办公室写文案,如ppt、项目策划等,中午吃饭休息,下午去社区与居民交流,了解项目的进展并作出适当的引导和支持,下班。这简直是和我在做社区社会工作时一样的状态。我们都知道,社会工作者常常被巨多的文书逼疯(哈哈,在此我还是别黑我的专业了,被逼疯是你不会时间管理啊~)。
Q:如何看待社区社会组织的营造?对于这些社区里的老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你作为一个年轻的“外来人”有什么样的底气和他们工作,甚至做一些指导?

我们必须要清楚自己的角色。有三个方面:第一,我在做性少数的权益工作的三年里积攒了很多经验,包括与各类群体的沟通经验,包括动员能力,还有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这些都为我能与社区里的各类人顺畅的交流奠定了基础。这些让我有信心和他们平等地交流。另外,他们(社区工作人员)在社区里都是很厉害的人,在社区的问题上,他们是专家,他们身上有很多能力和经验值得我去向他们学习,所以我们在某种意义上是各自发挥优势共同解决问题。第二,我是一个局外人,局外人的好处在于“清”,我可以从局外人的角度表达我看到的事实和观点,这对他们来说有益无害。第三,我是一个信息的沟通和传达者,信息源可能是机构,可能是街道,也有可能是其他,这种角色的好处在于我是一个“中介“,以至于可以保持一个中立的状态。

我现在的状态仍然在公益机构任职。现阶段,我只能称公益为我的职业,当然我热爱我的职业。但我想,当我继续在公益行业工作,持续深入社会问题的本质,逐渐学习更多的方法,我已经逐渐把这份工作当成事业在奋斗。

我希望有同样想通过努力改变社会现状的朋友加入公益行业,把公益当成你的事业来经营。

【微信投票】

最后,替很多想从事公益的大学毕业生来问问做公益的各位伙伴:

以上三个小问题只是想了解一下工作以后的生活状态,因为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我们更愿意去做多维的事情,在多个情境里生活,除了工作,我们希望有生活,有时间和精力去投入另一个情境里。其实,这也是任何人的渴望,只不过我们有时被逼得反向而行。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就是很疯狂很厉害,忙碌得井然有序,却也生活的优雅有色。



图为本文主人翁—朱大昆的爱好和作品
520
谨以此篇表示对大家的爱
“小白成长记”栏目原创文章
做公益的善良有伪装吗? | 小白成长记
当助人成为一种职业…… | 小白成长记
公益,是一种让人上瘾的病 | 小白成长记
公益圈莫名的闯入者,有没有happy ending? | 小白成长记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里仁社区,由本平台访谈后有所删减。点击“阅读原文”可见原稿。


    关注 二黑的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