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GFP研究的漫漫征途

 

如果没有钱永健的研究贡献,使用生物荧光示踪便不可能普及,分子生物学也就不可能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对多管水母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表达和开发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三位科学家:下村修、马丁·查尔菲和钱永健。

1962年,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后下村修在水母种首次发现“绿色蛋白质”。

1969年,哈佛大学的伍迪·哈斯廷和詹姆斯·莫林再次“发现”了“绿色蛋白质”,并将其命名为“GreenFluorescent Protein”,即绿色荧光蛋白(GFP)。

1979年,下村修推测出了多管水母绿色荧光蛋白分子发光基团的化学结构。

1991年,道格拉斯·普拉舍验证了下村修推测出的结构。确定了多管水母绿色荧光蛋白的基因序列。

1993年,马丁·查尔菲使用普拉舍提供的质粒,在大肠杆菌和线虫体内观察到了绿色荧光蛋白发出的荧光。

6. 1994年,钱永健采用随机诱变方法改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获得了一种光稳定性和荧光强度都更好的绿色荧光蛋白S65T突变体。

7. 1996年,钱永健和别人合作解析出了多管水母绿色荧光蛋白S65T突变体的晶体结构。

1996年,钱永健团队开发出了黄色荧光蛋白。

1999年,俄罗斯的卢科亚诺夫团队从珊瑚虫中发现了四种发绿色荧光、一种黄色荧光和一种红色荧光蛋白。第二年,提取到了紫色荧光蛋白。

2002年,钱永健团队成功地开发出了单体形态的红色荧光蛋白突变体,适合作为Marker的红色荧光蛋白问世。

自下村修1962年发现多管水母绿色荧光蛋白到查尔菲1993年实现多管水母绿色荧光蛋白在异源生物体中的表达整整经历了31年。

钱永健在1994-1996年的三年里所开展的绿色荧光蛋白改良研究,是为了满足分子生物学发展需求的技术开发活动。

使用从珊瑚中分离出的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制备的红色荧光蛋白通常都以四聚体形态出现,不适合作生物荧光标记材料。最终解决这一难题的是钱永健,科学家们便可以很方便地将不同的蛋白质或细胞“染上”不同的颜色,借以跟踪研究其活动过程。

做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开创性贡献的只有两人,一是下村修,二是查尔菲。不过,如果没有钱永健的研究贡献,使用生物荧光示踪便不可能普及,分子生物学也就不可能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白银命案侦查用的Y-STR是个什么技术?

与鸡为友,不怕蚊子咬

韩春雨老师的文章做了啥?

最小的生命有多大?


    关注 众筹生物学梦想实验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