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戒珠寺·传说与史实

 

戒珠·鹅珠绍兴城,有戒珠寺。此寺,传说为王羲之舍宅而建。寺名“戒珠”,来源如下:王羲之(303-361,...



戒珠·鹅珠


绍兴城,有戒珠寺。此寺,传说为王羲之舍宅而建。寺名“戒珠”,来源如下:

王羲之(303-361,321-379)东晋大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曾任右将军,会稽内史。晋永嘉元年,王羲之随家族从山东南迁,来到了绍兴。在绍兴期间,蕺山一带曾是王家的别业,史称王家山,他之所以舍宅为寺,说来还有一段绍兴妇孺皆知的故事。王羲之晚年有两大爱好,一是好养大白鹅,他在宅前池中养了几只大白鹅,每日观察鹅身弧度柔美的曲线,鹅颈伸缩自如的灵便,从中获得很多书法的灵感;王羲之的另一大爱好就是玩赏宝珠,尤其是一颗祖传的吸墨珠,更是他的至爱之物,传说这吸墨珠能迅速地吸干纸上的墨汁,非常神奇。一天,王羲之在书房玩赏这颗吸墨宝珠,有一位交往甚密的老僧来访,白鹅也跟了进来,王羲之就把宝珠放在茶几上,起身倒茶给老僧喝,闲谈后老僧辞去,王羲之发现心爱的宝珠失踪了,疑为老僧所窃。老僧听说这事后,也不申辩,竟悬梁自尽。没过多久,那天在书房的大白鹅也死了,家童杀鹅时,从鹅腹中发现了王羲之苦苦寻觅的宝珠,王羲之这才为老僧枉死悔憾不已,便舍宅为寺,并亲自题匾“戒珠寺”以纪念老僧,“戒珠”之意为戒除玩珠之心,以表对老僧的忏悔,同时也有“持戒清净,犹如宝珠”之意。

初闻此说,便难致信:为护鹅命,竟至自尽,所护事小,所失戒重!但一时也没有什么证据反驳。最近读到《华严疏钞》“鹅珠”的典故,“悟”到,这才是“戒珠”的出典!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五十九:

鹅珠即阿閦佛经《大庄严经论》第十广有其缘。今当略示。谓,有一比丘至金师家,其金师正为王家穿珠。由比丘着赤色衣,映珠似肉,有鹅吞之。金师失珠,傍更无人,决谓比丘盗其宝珠。询问,言无。遂加栲楚。比丘了知珠为鹅吞,为惜鹅命,甘苦而默。殴击血流,鹅来唼血,杖误杀鹅。比丘见已,便言“珠在”。金师问言:“何不早陈,受斯楚毒?!”比丘答言:“珠为鹅吞。我为持戒,惜鹅命故,默受斯苦。鹅若不死,设断我命,我亦不言。”金师白王,具陈上事。王加敬重。

戒珠寺的“鹅珠”传说,应当是地处绍兴,人们便由“鹅”而联想到王羲之,于是出了中国版的“鹅珠”故事。其实,王氏家族,世奉天师道、,比起和僧徒间的互动,他们与天师道走得要近得多。

据《会稽志》载:“[戒珠寺,]其为寺,不知所始,南陈太建二年(570)有僧定光来寓寺中,常立不卧……”。寺院最初名昌安,唐大中六年(852),改称“戒珠”。咸通三年(862),衢州刺史赵璘书“戒珠讲寺”额——这才是戒珠寺寺名“戒珠”的由来。此时会稽律学颇盛,律师迭出,故更此名焉。


    关注 嘉祥观清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