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读碑帖:孙过庭《书谱》讲了什么--正文第一段

 

第一段孙过庭通过王羲之自云,来表现自汉至晋的四大书法家在书法史上至高地位,并树立了推崇王羲之的通篇主旨。这段书法因是开篇,书写上较为中规中矩,虽也有潇洒尚属内敛。...





书谱本来应是孙过庭要写的一部关于书法理论的书,但近人只看到现在的这篇《书谱》,实际上只是这部书的序言部分。不知是《书谱》正文写就後遗失了,还是因为孙过庭的英年早逝本就未能杀青。这篇书谱序开篇有“书谱卷上”的题名,但却没有卷下的标示,有人认为下卷遗失,但历来下卷都没有被其他文献或作者引用过,所以有人认为此篇即是完整的《书谱序》,下卷的题标可能为後人反复装裱中割裂丢失了。各种说法莫衷一是,但现存世的这篇《书谱》卷上,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理论体系,足够后人汲取营养了。

那麽我们先看一下第一段正文讲了什么?(通识的分段方式)

书谱原作:







原文:第一段

书谱卷上

吴郡孙过庭撰

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可谓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此处九字右边画三点标示写错了云没,而羲、献继之。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zh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释义

自古以来的书法家,汉、魏时期有钟繇、张芝的卓绝,晋末有王羲之、王献之的高妙。王羲之说:“近来探寻名家法书,钟繇、张芝的确超绝群伦,其余的简直不值一看。”可以说钟、张之后,王羲之和王献之继之而来。王羲之有说:“我的书法和钟、张相比,与钟繇不相上下,或者说超过他;与张芝的草书相比,还是有先后之分的。张芝实在太熟练了,以至池水都变成了墨汁,如果我也沉迷到这种程度,那就未必比他差了。”这是尊崇张芝,而自以为超过了钟繇的意思吧。考察王羲之书法的专精擅长之处,虽然没有完全实现前人的规矩,但以兼通各体而论,还是无愧于前人的。(引自:《书谱译注》 作者:孟会祥  出版社:海燕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1月 ISBN 978-7-5350-6141-6)

第一段孙过庭通过王羲之自云,来表现自汉至晋的四大书法家在书法史上至高地位,并树立了推崇王羲之的通篇主旨。这段书法因是开篇,书写上较为中规中矩,虽也有潇洒尚属内敛。通观整篇,孙过庭实际是在为《书谱》序作草稿,形式如手札,所以书写并无什么预先谋篇,笔法和章法均为自然流露,将草书技法融入自然书写,毫无做作之处,从书作到理论均为上品。用笔八面出锋,逆上、反转、左突右撞,折笔、宛转运作自如,行气饱满;构字聚散、倚侧、灵活多变;用墨正如后篇他自己所说........待继续观看

开篇提到四位前代书法名家:钟、张、王羲之、王献之。

钟 繇:

钟 繇(yáo读若遥)(151年-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汉末举孝廉,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等职,助汉献帝东归有功,封东武亭侯。后被曹操委以重任,为司隶校尉,镇守关中,功勋卓著。以功迁前军师。魏国建立,任大理,又升为相国。曹丕称帝,为廷尉,进封崇高乡侯。后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明帝继位,迁太傅,进封定陵侯。太和四年(230年)卒,谥曰成。 钟繇擅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发展,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钟繇书法。代表作《宣示表》《荐季直表》等。

辨异:一直来我都将钟繇的“繇”字读作“由”,觉得比较有古意,实际应该读若“遥”,在本文最后我会将一段网上查到的文章附上,个人感觉有说服力。张芝:

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字伯英。汉族,瓜州县(今属甘肃酒泉市)人。东汉书法家。凉州三明之一大司农张奂之子。出身官宦家庭。张芝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将古代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有“草圣”之称。书迹今无墨迹传世,仅北宋《淳化阁帖》中收有他的《八月帖》等刻帖。

张芝与钟繇、王羲之和王献之并称书中四贤。

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献之: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为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并有“小圣”之称。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擅长绘画。他自幼随父练习书法,后期兼取张芝,自创新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张怀瓘在《书估》中评其书法为第一等。王献之亦善画,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目其画为“中品下”。

附文:《钟繇的繇怎么读,是yao还是you?》引自:钟氏宗亲网

钟繇,三国魏大臣,著名书法家。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钟会之父。东汉末,为黄门侍郎。曹操执政时,任为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 经营关中,招集流散,使生产逐渐得到恢复。曹丕代汉后,任廷尉。明帝即位,迁太傅。人称“钟太傅”。工书,师法曹喜、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兼善各体, 尤精于隶、楷。点划之间,多有异趣,结体朴茂,出乎自然,形成了由隶入楷的新貌,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三国志》有传,《后汉书》《资治通鉴》亦屡 次提及此人,但上述三部史书之注均未对钟繇之繇注音,《辞源》《辞海》等辞书也没有明确注音,以致至今人们对钟繇之繇的读音争论不休。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晋文帝与二陈共车,过唤钟会同载,即驶车委去。比出,已远。既至,因嘲之曰:‘与人期行,何以迟迟?望卿遥遥不 至。’会答曰:‘矫然懿实,何必同群?’帝复问会:‘皋繇何如人?’答曰:‘上不及尧、舜,下不逮周、孔,亦一时之懿士。’”南朝.梁.刘孝标注:“二 陈,骞与泰也。会父名繇,故以遥遥戏之。骞父矫,宣帝讳懿,泰父群,祖父寔,故以此酬之。”晋文帝,即司马昭。晋宣帝,即司马懿。又:“钟毓为黄门郎,有 机警,在景王坐燕饮。时陈群子玄伯、武周子元夏同在坐,共嘲毓。景王曰:‘皋繇何如人?’对曰:‘古之懿士。’顾谓玄伯、元夏曰:‘君子周而不比,群而不 党。’”钟毓,钟会之兄。景王,司马懿长子司马师。玄伯,即陈泰。元夏,武周之子武陔。

东晋亡后即为宋,根据《世说新语》所记载的上述两则逸事,钟繇之繇无疑当读yáo。

清.胡鸣玉《订讹杂录.钟繇》:“晋.钟繇,字元常。繇音遥,取‘皋繇陈谟彰厥有常’之义。”《尚书.虞书.大禹谟》序:“皋陶矢厥谟,禹成厥功,帝舜申 之,作《大禹(谟)》、《皋陶谟》、《益稷》。”“矢厥谟”即“陈厥谟”。又《皋陶谟》:“皋陶曰:‘……彰厥有常,吉哉!……’”

但是读钟繇之繇为yóu也并非无中生有,而是空穴来风。明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十二《马超兴兵取潼关》:“长安郡守钟繇,一面飞报曹操,一面引 军拒敌。”小字注:“(繇)音由。”明.萧良有、杨臣铮《龙文鞭影》卷下尤韵:“篆推史籀,隶善钟繇。邵瓜五色,李橘千头。”《龙文鞭影》是风行于明清两 代的蒙学读物,影响甚大。

萧良有官至国子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大学校长,但大学校长也不能保证不念白字,君不见这几年大学校长、文学大师念白字的比比皆是么?

注:繇yáo、尧古音不同,一在喻母,一在疑母,故钟会说“上不及尧舜”没有犯他父亲的名讳。

现在,仍有许多人把钟繇(yáo瑶)读作钟繇(yóu游)。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原因是没有弄清其名字字义的结果。因此,有必要重新辨析,以纠正之。

其实,在读到古人名时,如果碰到是多音字而拿不准该读何音,一个简单且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将本人的名字字义与他的“字”字义加以对照,就会知道这个名字 该读什么音了。因为古人在起名上非常讲究,且有一定的规则。一般起名时,会再起一个字。其特征是:名与字是有关联的。有的是意义上的联系,有的是意义上的 相辅,有的是意义上的相反。

例如:

曹操,名操,字孟德。名与字取“操守品德”义。出自《荀子》:“夫是之谓徳操”一句。“操”与“徳”有着意义上的相辅。

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名与字皆取“明亮”义。且“明”与“亮”有着意义上的联系。

周瑜,名瑜,字公瑾。名与字义都属“美玉”。因而“瑜”和“瑾”有着意义上的关联。

以上所举,说明了“名”与“字”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那么,名子为多音字又该如何判定读什么音?道理同样简单。只须按照上面的方式,看哪个读音的字义与“字”的字义有关联,那么这个“名”就应该读作什么音。

例如:

唐代书法家李泌,他的名字就是一个多音字。名泌,字长源,如果名字读作“mì”时,字义为“涓涓长流”,与字“长源”的意义正好相合,彼此存在关联。而读“bì”时,则意思为“一河名”,显然与“字”的意义不符。因此判定读作“mì”。

再如唐代诗人杜甫,他的名字同样也是一个多音字。名甫,字子美。“甫”读作“fǔ”时,其义为“对古代男子的一种美称”,再与他的字“子美”义相对照, 都有“美”的意思,名与字有着关联。而读“pǔ”时,则指“莆田或者花园”,与“字”的意思就没有什么联系了。由此判定读“fǔ”是正确的。

我们再来看钟繇名的读音:

钟繇,名繇,字元常。“繇”是一个多音字,如果读作“yáo(瑶)”时,意义为“花草盛貌”。其“名”与“字”出自《老子》:“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句。取“万物繁盛循环恒久不易”之义。河上公注曰:“芸芸者,华(花)叶盛。”于是可知,“繇”的义与“芸芸”之义相 合。可以说,他的“字”是对“名”的相辅。因而名“繇”与字“元常”有着意义上的关联。若读“yóu(游)”时,则与“字”的意义没有多大关系。

据此推断,钟繇的“繇”应读作“yáo(瑶)”,不能读“yóu(游)”。

以上整理文字亦有两千余字,正文及释义内容并不多,如果您读着费劲就只看正文部分即可。如果您觉得还有价值,麻烦请转发,谢谢!


    关注 养墨堂文化传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