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评】“宜家老人”去哪里?

 



每逢周二、周四,在宜家家居上海徐汇商场,总有几十个中老年人自泡茶水、外带餐食,人手一杯免费咖啡,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交友相亲。为维护商场经营秩序,后来商场贴出告示,在餐饮区实行先购餐后入座模式。

然而此举没能阻挡住中老年人的聚会,他们对宜家的“限制”措施普遍表示“不能接受”。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予以应对。一些老人说,这里人多、热闹,又便宜,现在孩子不在身边,我们只是想找个地方说说话。抱怨新规定缺乏人性化,他们难以理解。工作人员对此也束手无策。这几天,网上线下,此事已成为社会热门话题。

当然,无论从为老服务还是从公共场所管理的不同角度,社会对此会有公论,纷爭最终都会平息。

不过从这件事上,倒让我想起了一个为老服务的社会现象。上海是全国第一个步入老龄化的城市,也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程度,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430多万。应当说,近年来全巿为老服务的发展取得很大进展,仅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已达6700多家,布遍各个社区。

但一些社区却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去社区老年人活动室和日间服务中心活动的老年人不多,另一方面需要活动与服务的老年人却找不到合适自己的为老服务场所。就像一些媒体所说,活动室里“空荡荡”,活动室外很“热闹”。

于是在社区的报摊旁、菜场边、超市门口等一些热闹地点,总会看到一群老人,围坐在那儿,晒着太阳,聊着天。从美国大选聊到孙儿上学,从儿女们贴钱多少说到泰王储即将接班,一副滿足自得的神态。时间一到,纷纷离开,明天再聊,来去自由。

他们宁可坐在破椅、石栏上,聚在街头老年人“群聊点”“茄山胡”,也不跨入装修一流的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大门,让满腔热情等着为更多老年人服务的工作人员,不无遗憾。这里面固然有一个宣传推广不足问题,但更多的却暴露出社区为老服务设施的“适老性”问题。

为了提高社区为老服务设施的“适老性”,各社区也动了不少脑筋,想了不少办法。比如说增强日间服务中心的护理功能,让有需求的老年人得到更有效的服务;比如说延伸老年人活动室在小区的服务功能,在居委会、老人家中,设立社区老年人睦邻点,让更多老年人就近得到服务,形成社区“10分钟为老服务圈”;比如说引入社会组织,为老年人提供更专业更有兴趣的活动等等。这些,都极大的提高了社区为老服务设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过实际效果究竟如何,最终还得由被服务的老年人来评价。

有一次,我参加市公益基金为老服务项目专家评审会,复旦大学一位社会学教授说,根据老年人的习惯与本土特点,建议由政府岀面,社会运行,多建立一些社区公益性茶室,让老年人在茶室里喝茶聊天会友听戏,乐享晚年。

当时我有些不以为然,觉得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已星罗棋布,茶室似乎有些不合时宜。后来在一些社区看到老年人在茶室里怡然自得的神情,我感到社区为老服务设施中,茶室有其独特的作用。老年人随性、自由的在这个飘着茶香、迥荡着人声、飘浮着氤氲的精神家园里,或大声说话或窃窃私语,岂不快哉!其实,形式不重要,关键是要让老年人开心!

为更多不同的老年人提供更好更有效的服务,始终是为老服务的命题。“宜家老人”已经给我们出了一道思考题,在这方面的努力,我们应该永远在路上。

上海是一座现代化、老龄化的国际大都市,如何以需求为导向,让每一位老年人都各得其所的老有所乐,是这座城市应有的情怀与责任。

“宜家老人”去哪里?或许是每个城市管理者应该考虑的,但更应是我们每个老年工作者应该思量的。


    关注 社区服务365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