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时常定义自己的角色

 

认识你自己...

▲时光隧道第178篇原创文章
共计2845字 / 阅读时间约7分钟


当人们表达观点或意愿时,通常会使用:“我认为……”、“我想……”、“我觉得……”这类表达方式。强调“我”的存在,表明这是我的想法、思路和对某事的评价。

那么,这个“我”究竟是什么?在人一生数十年的生涯旅程中,这个“我”又是如何被定义出来的?

人类特有的大脑皮质层决定了人比动物具有更强的思考能力,能够形成抽象的概念,甚至想象出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一书中提到,智人之所以能够在众多人种当中生存下来的很重要原因,就在于智人能够通过想象,构建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事物,比如:图腾崇拜、各种神灵,这让智人能够共同协作,最终战胜其他人种。

在沟通时,为了区别彼此和便于交流,人们会使用“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的概念。在生命中的某些时刻,人们会有某种冲动想去探索究竟“我”是什么样的?

2-3岁时,幼儿开始有了自我的概念,开始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妈妈的一部分,而是完全对立于他人的个体,我饿了不代表妈妈也会饿,我想睡觉和妈妈没有太多关系。

到了青春期,年轻人迫切希望摆脱父母的束缚,自我意识再一次被唤醒,他们渴望自由、挑战权威、彰显个性,时刻不忘表达自我的存在。

大学毕业,结束了十余年的求学生涯,人们开始走入职场走向社会,在时代的浪潮中磨砺自己。在工作中要学会与陌生人建立关系并保持合作,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寻求他人帮助,在生活中寻找社会支持系统。

每一个参与社会分工的人都将成为社会网络中的一份子。



100年前,人们将个人特点和职业环境进行匹配,认为某些人适合从事某些工作。20世纪50年代,人们发现,除了工作,每个人还肩负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这些社会角色对个人的生涯发展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7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了适应新环境变化,人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以寻找到更加适合的工作。进入21世纪,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价值,关注生命本身,强调自我意识和个性表达。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互联网大力普及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链接,成为生活必须,有些人可以一天不吃饭,但是不能一天没有网络。

人们需要保持与他人的联系,更需要标示自我的存在,每个人都希望在社会网络贡献自己的力量。于是,我们会时不时地思考自己的角色,如何让这个角色发挥更有力的作用。



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把这个时刻称为“角色定义时刻”,他认为,人生其实是一连串深刻而漫长的角色定义时刻组成的。

事实上,不论年龄大小,人们总会思考自己在家庭、职场、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承担的任务和社会责任。

角色与角色承担的任务相辅相成,比如:你是学生的角色,学习任务就是重要的角色任务;你初为人父人母,养育子女就是重要的角色任务;你刚刚工作,努力生存下来就是最重要的角色任务。从这个角度上看,角色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定义了角色本身。

同样,通过分析角色任务,也可以从中构建出角色的形象,帮助人们理解抽象的“自我”概念。

1

曾经做过的事情




不同的人生阶段面临着不同的任务,承担着不同的学习、工作、家庭和社会责任,在完成这些任务时,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想法、思维和行为习惯如何?任务完成的情况以及最终效果又是怎样的?有什么收获?这些问题都是回顾过往经历所要考虑的话题。

  • 可以拿出一张白纸,从左到右画划出一条直线,这条直线的最左边是生命的起点,最右边是你现在的年龄,这条直线也称为“生命线”。
  • 在生命线上方,以时间为结点,标注出那些你觉得曾经做过比较成功的事,这件事只要让你有所收获并感觉到满足感即可。然后,在事件处备注这件事所带来的具体收获,至于是哪些收获,可以根据个人需求选择,比如:学习、工作、生活、家庭、性格、能力、价值取向、兴趣、经验等方面。
  • 在生命线下方,写出那些你认为做过的不如意的事,并标注出这些事所表现出来的缺点、不足、失败的原因或者错误的行为等。



当你列出所有成就事件和不如意事件之后,看看彼此之间有没有共同点,哪些优势和收获是可以继续保持和提升的,哪些缺点和不足是需要克服和消除的。强化优势,克服缺点。

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的面向未来,在过往的经历中寻找经验,不是为了彰显成绩,也不是为了向他人说教,而是找到经历中附加的价值,为己所用。

2

做好当前最重要的事




打蛇打七寸,做事抓重点。在繁杂的日常事务当中,要学会找到那些重要的事情。

加里·凯勒在《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一书中提到,要找到重要的事情,需要问自己几个问题:

1.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这些事需要一定的主动性,而不是必须去做的事,要有选择的空间;是可能做的事,而不是未来一定会做的事。

在现有的条件和资源环境中,自己要主动选择并可以采取行动,这样成功的可能性才会更大。

2.做了这件事会有怎样的效果?

大多数人可以很快找到能做的事,但至于这件事要做到什么程度,却很少考虑。就像一个天天喊着要运动的人,却从来没有对运动时间、运动量、运动强度等内容进行规划,这就容易造成目标模糊,执行不下去。

必须为这件事设定一个达成标准,这样才能帮你从“随便找一件事做”转变成“为了某个明确目标而去做”。

3.让其他事变的更简单或不再必要

比如,上司临时出差需要一份工作报告,如果你只是单纯地把各部门的工作总结汇总起来,上司估计不会满意,因为上司要的报告是某个产品的业绩情况。

所以,接到任务后,最重要的任务是和上司沟通,了解意图,才能有针对性地准备材料,提高效率,避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过多的时间。

3

知道为何而做




不可否认,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们需要物质保障。但外在物质条件并非动力的全部来源,对成长、智慧、幸福、快乐等内在需求的满足,也是激发行动的重要驱动力,而且来自内在的价值激励对个人行动更具积极意义。

曾经有一位记者观察特蕾莎修女照料一位千疮百孔、散发着恶臭的病人,他觉得那个过程非常难以让人忍受,即使有人给他一百万美元他也不会做。特蕾莎修女听他这么一说,回应道:“是啊,即使给我一百万美元我也不会做。”

特蕾莎修女救助病人并不是为了金钱和荣誉,完全是出于爱和尊重。她的一生都在为无家可归者、病人、残疾人、临终者和社会边缘人服务,正是爱和尊重的驱使,让她穷尽一生去服务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

在她离世后,留下了一个修会大家庭,包括5个宗教团和遍布世界的592座房子,而她和她的修女们却没有任何财产,也从未收取一份报酬。

当事情被赋予意义,内在的驱动力将被激活,并驱使你坚持做好某件事,即使这件事在当下看来不可实现,但坚持学习、积累、完善和提升,同样也能有所收获,让自己多一份从容和自在。

正如希腊德尔菲(Delphi)阿波罗神庙上刻着的那句话:“认识你自己”,一个人只有真正认识自己,才能认同自己,才能理解生命的意义。

不论在生命的某个阶段,当我们开始思考自我角色时,本身就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表现,愿意为自己负责。

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需要完成的每一个重要任务,都是角色赋予我们的使命,寻找内在动力,赋予所做的每件事、遇见的每个人、链接的每段关系以意义,做自己该做的事,努力谱写出多彩的生活画卷。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热门文章
《为什么要做生涯规划?》
《把创业教育融入生活》
《“喜欢”的工作不是找出来,而是创造出来的》


作者 | 时光隧道
生涯学习实践者 / 阅读爱好者
与您一起探讨学习、工作、成长等生涯话题
以学习的视角观生活,以成长的眼光看未来
用文字记录点滴收获,用行动留住成长记忆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生涯  | 校园
回复口令查看相关文章


    关注 时光驿站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