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些《比利·林恩》的评论,你也能跟李安坐着聊聊天

 

不同的人看完这部电影,他们最想说的是什么。...





李安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一上映就引发了热议,迅速占据话题榜首。毫无疑问这是一次电影技术的巨大变革,从之前的24帧变成120帧,加上3D、4K的高规格,这到底是创造了一个电影史的神话,还是安叔一次玩票性质的实验?

网络上涌现的各种观点和探讨几乎也是围绕这项技术,它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引发了怎样的冲击。当然,这部电影的故事是关于一个男孩的成长,也关于战争,关于美国的社会万象,可以说它折射的不只是我们身边的现实,还透视着比利·林恩内心的变化。所以从不同角度去解读,也可能呈现完全不同的感受。

在这里我们精选了一些影评人的评论,还有ONE APP上用户的短评,看看不同的人看完这部电影,他们最想说的是什么。

媒体评价:好好聊别打起来
毒舌电影 ——云事实上,在这部电影,技术本身就是故事一部分。云舅矛盾的重点更在于,一直以来,我们对电影的认同,“入戏”的基础,其实是需要有一定的距离感和艺术性再创造,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过分清晰的影像,让这种距离消失了。

李安认为采用新的技术,会让观众更投入到比利·林恩眼中的世界,会更加能代入他的痛苦和思考,会更认同他的选择。其实,要做到“代入”这一点,并不是靠拍摄技术的提升,更主要的,还得靠剧本、电影语言和表演等元素来完成。因此,120帧这个技术,对李安来说,也是充满矛盾的双刃剑。桃桃淘电影 ——桃姐李安想通过新技术换来更直观的体验,就是更强烈的代入感以及更真实的体验。不得不说,有一部分确实是成功的,尤其是全片最高潮的那场战争戏回忆,临场感非常强,场面也激烈,尤其是人被打成血雾的震撼,我觉得都是之前很难体会的。

不过,真要说共鸣,却又并不太多,反而是很奇怪的体验。就像导演说的,120帧之后,镜头会更细致的关注角色的脸,包括他的眼睛。有几场戏,当你盯住角色的眼睛之后,会很奇妙就被感动了,然而,这你又能很清醒感受到,这种感受未必是来自剧情,而是当你和角色距离过近、过于真实之后,你会被他眼中的情感所打动。这更像是角色透过清晰的画面,将他的痛苦传递给了你。

虹膜——危险冬瓜「电影感」本来就是在特定的技术条件下被人为定义出来的。谁说动态模糊才是「电影感」?

如果1920年代的人有技术能力像今天的李安一样拍电影,它们大概不会选择每秒24格,那关于「电影感」的争论根本就不会存在了。我承认不同速率下运转的影像的确存在美学上的细微差异,但固定的美学取向有时候只是你无意中养成的习惯而已,颠覆习惯并不是一件坏事。

所以这部影片似乎更想说的是,大后方的人们对战争普遍隔膜甚至歪曲,这么多人除了比利的姐姐,都不把战争当作战争,在他们眼里战争是秀,是某种资本,是娱乐资源,反正不是战争。有人想从商业上利用战争,有人想从政治上利用英雄,战士被神化、被扭曲,只有亲历过战争的人,才知道枪林弹雨的真实含义。最后比利和他的战友重返战场,让人想起前几年那部《拆弹部队》来。

醉翁之意不在酒,这样的一部电影简直太李安了。

影画志——文白这次,李安选择的方式是,梗概加细节式的处理。什么意思?相对于原著小说来说(虽然我还没看完),李安是按顺列去选择一些关键点去拍摄,这可能导致的问题是流水与简单,这种选择是很危险的,容易流于平庸。

不过李安自有他的办法,他加强了每一个细节的表现力,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能传递出极其丰富的情感,这些细节充斥在这个平庸的梗概里,于是造就了一个特质,也就是说,情感主导,故事次之。所以他才会选择这样一种拍摄方式:让人把注意力集中在细节上,而不是更大的方面。

这种尝试却不见得有多好,毕竟,说到底,就像前面说的,李安还是老一套。敏感也好,脆弱也好,委屈也好,坚定也好,你看到的这些剧情推动力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李安一面说着“电影已经几十年没有变过了”,一面在故事方面不愿有一点新意。这其实是一件很尴尬的事,就像一个保守的人在那里闹革命,一身洋服,口中说着之乎者也。

电影山海经 ——曹杨路的查尔斯《比利·林恩》的高帧率技术,却是实实在在地迈向了现实,它并不是为了迁就摄影的机械美学,而是迁就人眼感知的产物。

观众其实和片中的吃瓜群众,橄榄球队员一样,对战争这样的真实,是拒绝的,是用自己的幻觉构建的,所以他们会问,机枪子弹打中人是怎么样的,听说打仗会导致油价下跌,诸如此类的关乎切身利益的琐碎细节。可是李安用这种技术,来让每个观众体验到真实的恐惧:机枪瞬间把人打成血雾,甚至让林恩像当着你的面似的,把刀子捅进敌人的脖子,鲜血流淌到似乎在你五米开外的地面上。如果你在大街上,看到一个五米开外的人倒地流血了,你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李安,就是要让你感到:面对现实,你会不安。

胆小的人还是别去看这部电影了。因为这种技术,会让你看到真正的现实,你天天面对又想回避的现实,它是那么的平实;同时,也会让你看到,你没有天天面对,但当你面对时,你又会本能地抗拒的现实,它是那么的残酷,或是那么的虚幻。只有当你生活在不同的现实位面时,你才能看清自己是谁,才能明白,你应该面对哪种现实。奇遇电影——Cavendish李安在做的,是向电影展现另一条道路,另一种可能。能否行得通,是否会更好,并不是他所需要回答的问题。哪怕这是一次技术上的失败创新,它也是一次伟大而勇敢的失败。

没有了尝试和选择,这个世界该有多无聊?



新京报评论 ——红鱼话说回来,性也是李安电影颇为重要的核心元素之一,它象征和指代的,无非就是与世界的和解与抗争,对自我的发现与认同。看见这一滴“春泪”落下后,片尾林恩苦笑着对姐姐说“看来我很有可能到死都是处男了”那一幕,才更是令人蔚为心酸。

相形之下,这部技术先行的新作虽然形式与内容做到了相得益彰,但过于急迫的表达欲望,却使得这场视听革命,终归在意境上落了下乘。如果一定要给全片找一个戏剧高潮,那恐怕应该是在“作战室”那一幕,史蒂夫·马丁饰演的大资本家球队老板对林恩“循循善诱”,认为面前这个小破孩肯定会被自己成功洗脑,但最终却被林恩斥责“摄影机告诉我们的并非真实” 。ONE有影力——肉山大魔王

因为《中场战事》,就是这样一部力图将比利的故事传递给观众的电影。无论他多么地真实,终究都是用一秒120帧的谎言编织成的虚构影像,它永远无法如事实一样来告诉我们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它终究是一部电影。

就像那个黑人经纪人,无论彼时他的内心是多么真诚,他也永远无法真正理解比利到底经历了什么。

所以,跳出来,无论120帧多么真实,多么让你入戏,依然不要被迷惑,那只是“戏”。跳出来,看一看你生活着的现实。

ONE用户评价:我们的用户最暖心
如果空气可以替我拥抱你

我看的就是最基础的版本,没有出彩的特效。但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我没觉得安导哪里让人失望。汤川我觉得比利林恩花更多力气用在表现“我们的生活”和“别人眼中的我的生活”之间的差异,不但反个人英雄主义,其实集体英雄主义也反掉了,到头来,大家都不是英雄或罪人,只是平凡的战士,我们经历的,也不过是无可选择的人生罢了。告别阿三

佳作。是看电影时少有的感受,紧凑,环环相扣。作品越往后发展越显得豁然开朗的,故事发展不能说是意料之外,而结果却是在情理之中。

Hermes闰土我们都是战争中的蝼蚁,只有不断抗争才能创造奇迹。对于普通人而言,生活就是“战争”,我们周旋于各个“敌人”之间。但我们日复一日地“生”着,却感觉从未“活”过,而这部电影会让你思考自己存在的价值。关山难越梵高说过:“没有什么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电影很震撼,我想在某种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是比利!

-电影前一个小时很无聊是真的,后一个小时看哭了也是真的。感觉融到剧情里才能真正体会到一些东西吧,就像所谓的英雄主义。有条件一定要去看120帧!用我至诚战争中的任何事情都不值得拿来骄傲。



你的文艺生活
ONE来陪伴
今日文章|锦:有关时空旅行的问题

我就想着,如果时间能倒回去,
我肯定会好好对待每一个人。
今日问题|为啥中国南方方言相互间差异更大?
(檀信介答 star of hepe)

微信:one_hanhan 微博@一个App工作室


    关注 化蝶像飞扬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