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看丝路:亚兹德的供水系统与陕西泾阳“坎儿井”

 

2016丝绸之路品牌万里行纪实之二十三...



作者丨著名陕商研究专家 李刚

——————

大漠落日倍苍凉
沙地风黑卷平岗
唯有一缕清泉在
古城悠悠柳成行
撅穴为井织成网
清泉淙淙顺长廊
世人谁知坎儿井
创世原来在泾阳


— —为陕西人创坎儿井技术而歌



离开伊斯法罕,2016丝绸之路品牌万里行车队行驶280公里,就来到了伊朗亚兹德的省会亚兹德。

亚兹德位于伊朗东南方。地处戈壁深处、沙漠边缘,被称为“地球上最古老的人类居住的城市”。古老的传统和偏居一隅的地理位置,让这里相对封闭,也相对保守,没有大城市的浪漫与开朗。也许这种安静、朴素又略带乡土气息的独特的氛围,吸引着世界各国的人们流连忘返。亚兹德古城有2500年的历史,老城保存得非常完好,居民就居住在小巷中。新城的建筑都在老城外围。这里的降温设备都是风塔。据说这里的每户人家都有地下水道,每个房间都有风口,每个院落都有风塔收集各处刮来的风。


亚兹德的坎儿井
最引人注目的则是古城清洁的街道,每家门前都清水洒地,使古城在沙漠中依然保持着清洁的城容。询问导游,才知道这得力于古城复杂的坎儿井供水系统。沿着坎儿井的台阶,我们下到了离地面40米的坎儿井供水现场。只见凉风习习,一股潮湿阴冷的气息扑面而来,井口流水淙淙,清澈纯净,常年保持着整个古城居民的饮水与洒扫需求。


亚兹德坎儿井的出水口
亚兹德的坎儿井技术无疑是通过丝绸之路从中国新疆引入的技术。因为,坎儿井,意即井穴,为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存在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尤其是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近千条,全长约5000公里。

新疆的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坎儿井,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新疆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


新疆坎儿井
其实,在人类灌溉史上,坎儿井是陕西人民的历史创造。《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第七》:庄熊罴言:“临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卤地。诚得水,可令亩十石。于是为发卒万余人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颜山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颓以绝商颜,东至山岭十余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这是有关坎儿井的最早历史记载。这里的“临晋县”,为秦置县,故城在今陕西渭南市大荔县东朝邑镇东南。《正义括地志》云:“同州本临晋城也。一名大荔城,亦曰冯翊城。”当时人民希望穿凿洛水以灌溉重泉县以东一万多顷盐碱地,“重泉县”,秦县,故城即今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东南重泉村,正义洛,漆沮水也。《括地志》云:“重泉故城在同州蒲城县东南四十五里,在同州西北亦四十五里。”如果这些盐碱地得到水的灌溉,每亩粮食产量可收十石。为了满足他们的要求,政府发动士卒一万多人挖渠,自徵县(汉县,故城在今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西南)引洛水到商颜山(即今陕西渭南市大荔县西北铁镰山)脚下。由于两岸土质疏松容易崩塌,于是凿井,深的有四十余丈,连续挖很多井,井下相通流水。水往下流穿过商颜山,东到山岭十多里路。井渠的产生由此开始。穿渠时挖到龙骨 ,因而命名为龙首渠(故道自今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西南引洛河东南流,经铁镰山西侧,至大荔县仍入洛河)。


陕西龙首渠
由此可见,是陕西人发明了坎儿井技术。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就将坎儿井技术逐渐西传到西域一带,后来传到了新疆、中亚细亚地区,又传到了伊朗,这倒成为了见证丝绸之路是中西方技术交流之路的一段历史佳话。

值得庆幸的是,陕西龙首渠几年前已经被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望着伊朗亚兹德的坎儿井,一种“老陕”特有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陕西人真是能够与创造历史的人群,坎儿井技术就是陕西人贡献给的三大世界性技术之一。







    关注 华山论剑西凤酒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