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阅读:驻市作家眼中的上海

 

2016上海写作计划的驻市作家们做客144期思南读书会,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们在上海度过了一个半月后,带着...



2016上海写作计划的驻市作家们做客144期思南读书会,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们在上海度过了一个半月后,带着感悟、体验、收获向读者分享了他们眼中的上海。




“驻市作家眼中的上海”现场回顾(请在WIFI情况下观看)

关于主题
从故乡到他乡,从陌生到熟悉。一个半月的驻市生活之后,魔都上海对于作家意味着什么?这个东方都市带给他们什么样的创作灵感和启发?
关于嘉宾


安吉拉·普拉德利(阿根廷)

1959年出生,诗人、小说家、散文家、文学教授。出版作品包括小说、诗歌、非虚构等,共计12部。她的作品曾获得多个奖项:2002年获得Emece奖,2004年获得Clarin国际奖,2003年、2005年、2008年三次荣获布宜诺斯艾利斯城市奖小说类奖,2006年获得全国艺术中心奖, 2010年获得布宜诺斯艾利斯城市奖散文类奖,2010-2011年度最佳教育图书奖。

曾在高中教授阅读和写作,协调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组织的全国阅读计划,指导创作工坊项目,也曾指导阿根廷、瑞士和古巴、委内瑞拉和美国等地的写作工作室。在多家报刊上发表关于教育和语言的文章,也参加过美国、瑞士、意大利等多个机构组织的驻市项目。


安娜·卢比奥·范多斯(西班牙)

1975年出生,西班牙作家。目前担任高中加泰罗尼亚语教师,平时也教授文学叙述课程。已出版3部作品《Spinning Voices》(2008)、《From Tree to Pit》(2011)、《Without Cobbles》(2015),这三部作品分别获得第25届April Benissa城市奖(2008),第19届Ametlla de Mar叙述奖(2011),Micalet 剧场奖(2015)。目前在创作长篇小说《Hares,Cockroaches and Another Moons》。


埃德娜•史密什(以色列)

独立作家、翻译家、书评人。希伯来大学英语专业文学和戏剧研究学士。在希伯来大学雷霍沃特分校教授创意写作。

迄今已出版长篇小说3部,短篇小说集1部。第4部长篇小说《大海》将于2017年出版。埃德娜将多部作品翻译为希伯来语,包括奥巴马的《我父亲的梦想》、崔西•雪佛兰的《燃烧的夜晚》和约翰•贝伦特的《天使之城》等。

她还获得激进女权主义期刊《Noga》文学大赛一等奖(200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赞助的地中海短篇小说大赛一等奖(2002年);Iton 77短篇小说大赛一等奖(2004年);以色列基金赞助的希伯来文学翻译Am Hasefer奖(2014年);作品《Amstel》入选以色列萨丕尔文学奖短名单(2008)。曾入选耶路撒冷Prima皇家作家驻市项目(2013年)。


叶卡捷琳娜•雅科夫列娃 (俄罗斯)

1986年生于摩尔曼斯克州扎波里亚尔内市,毕业于摩尔曼斯克人文学院。俄罗斯作协会员。现居摩尔曼斯克市,在市医疗救护中心工作。在《文学俄罗斯》《摩尔曼斯克信使》《摩尔曼斯克晚报》《外国文艺》(中国)等报刊上发表作品。曾获得摩尔曼斯克州长诗歌奖一等奖(2003)、全俄古米廖夫诗歌奖二等奖(2013)、全俄文学竞赛“Gold Delvig”奖(2016)。出版诗集《给我一个整的》(2015)。


福劳德•欧尔森(丹麦)

1950年出生,丹麦高级警务官员,犯罪小说和历史纪实作家。2008年至2013年出任北欧各国驻华警务及海关事务联络官和北欧各国驻华警务办事处主任。

2001年欧尔森出版的处女作长篇小说《在第三人的阴影下》获得巨大好评;2007年出版长篇小说《下雪那天》为他带来更大的声誉和好评;另有长篇小说《哥本哈根巴格达》(2010)、《龙抬头》(2012)。《龙抬头》是一部故事情节发生在中国和丹麦的长篇小说,是其在华担任北欧驻华警务办事处主任期间构思并创作的。此外,还出版了一些描写警察生涯的其他作品,如纪实文学《狗吃肉,马吃草》(2002)等。


海蒂•诺斯•贝利(新西兰)

1981年出生于新西兰,剧作家、制片人,小说家、诗人。在伦敦做过三年出版社编辑,也曾在中国惠州做过英语教师。在电影领域得到专业训练后,转型为编剧、制片人,参与脚本开发。现正出品由Yoobee电影Michael Millar执导的一个短片。

获亚洲-新西兰第二十届短篇小说大赛奖(2014); AUT诗歌大赛成人组第三名(2013); BNZ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大赛第二名(2012);英国Havant文学奖(诗歌类)第二名(2008),爱尔兰Feile Filiochta 国际诗歌竞赛奖(2007)。曾获得奥克兰大学研究生暑期奖学金,2015年入选在美国爱荷华大学举办的创意非虚构远程学习课程。目前正在创作长篇小说《上海雨中》。


詹妮弗•黑格 (美国)

1968年出生,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2002年获得爱荷华作家工坊虚构写作艺术硕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空中新闻》(2013),及四部备受好评的小说:《信仰》(2011)、《现状》(2008)、《烘焙师塔》(2006)和《金宝太太》(2003)。已获得詹姆斯•米切纳奖、国家艺术奖、海明威处女作虚构类奖、马萨诸塞州图书奖和新英格兰作家杰出著作L.L Winship奖。作品被译为16种语言。现任波士顿大学和马萨诸塞州大学的客座作家,在纽约时报、芝加哥太阳报和波士顿环球发表书评。第六部作品小说《热和光》于2016年由哈伯柯林斯出版社出版。


丽萨•提斯利(美国)

1962年出生于洛杉矶。Lisa Teasley著有知名小说《热信号》和《潜水》。短篇小说集《暗中璀璨》曾获得金笔会和亚太基金奖。以往所获奖项包括:“May Merrill Miller”、 全国艺术文字社团奖、以及“Amaranth评论奖”。

她的散文和短篇入选多种选集,部分被译为法语和阿拉伯语。她在多个写作项目中教授虚构小说,包括:加州艺术学院MFA创意写作计划,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以及安蒂奥克大学等。她是著名的2013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写作项目亨费尔德虚构小说奖的唯一评委,也参加过多个国际文学节。

编剧并主持BBC 电视台纪录片《高中毕业舞会》,也是艺术社团“在非洲番薯怎么说”的成员,该社团于2014年在纽约惠特尼双年展上放映他们的电影《Good Stock on the Dimension Floor》。


玛尔歌泽塔•哈米森(波兰)

作家、译者、视觉艺术家。毕业于华沙大学西班牙语和拉丁美洲文学学院,在罗兹艺术学院完成研究生学业。

1997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The Pier》,此后发表了20多部小说大多为青少年文学作品,如《Ala Makata》系列、《Secret Diary of Every Teenage Girl》(七部)系列等。译作有《20世纪简史》(1956-1982)(西班牙语译为波兰语)、《一千零一夜》(英语译为波兰语)等。短篇小说、诗歌曾入选西班牙出版的多部选集,如《最美爱情诗》《最佳爱情短篇》等。

她的作品曾获得文化新闻部门主办的短篇小说大赛三等奖;由Proszynski I spolka出版社主办的波兰最佳青少年小说奖二等奖;Wroclaw市戏剧创作大赛奖(青年组)。


努里亚•阿诺(西班牙)

1973年出生,作家、翻译家。1990年发表首篇小说。1996年获得第18届阿尔梅纳拉市Joan Fuster小说奖。1997年加泰罗尼亚语短篇小说集《Molins de Rei》获得第8届Merce Rodored奖。

200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艾丽莎的孩子们》入选第24届加泰罗尼亚文学拉蒙尤以奖终审名单第三名;2008年出版作品《逝去的作者》,2009年出版《Low Clouds》;最近一部作品出版于2012年。作品被译为西班牙语、法语、英语、意大利语、德语和波兰语等。

努里亚目前在创作30年代好莱坞犹太人沙龙知名编剧及葛丽泰•嘉宝脚本专家Salka Viertel的传记。她也在多个会议和研讨会上进行演讲,并提交关于文学创新、电影和一些著名作家的论文。
关于主持


袁筱一(中国)

华东师范大学法语系教授,研究方向为法语语言文学专业翻译理论。著有《文字·传奇:法国现代经典作家与作品》《我目光下的你》《最难的事》;翻译法语文学作品200万字,主要译作有《杜拉斯传》《生活在别处》《法兰西组曲》《外面的世界》《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第一场嘉宾   安吉拉·普拉德利、安娜·卢比奥·范多斯、努里亚·阿诺



从故乡到他乡的生活,让每个作家都有不同的体验经历,作家们轻松愉快地谈论他们想象中的上海,上海生活体验后的印象,以及今后的写作方式和创作期待。嘉宾们分为三组讨论,第一组的分享嘉宾均为西班牙语作家,对于上海这座城市,作家们在很久之前就听过,来到这里,阿根廷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安吉拉·普拉德利印象最深的是“尽管它是一个现代化程度如此之高的城市,但是它还是非常好的保留了一些传统的文化”。而作家范多斯走在上海这座城市,令她深刻的是上海的对比和冲突以及上海的平静。擅长写心理小说的作家努里亚·阿诺则关注上海城市的新旧冲突,体验了上海市民生活后,阿诺希望将这样的体验素材写进自己的小说。


安娜·卢比奥



第二场嘉宾   叶卡捷琳娜·雅科夫列娃、玛尔歌泽塔·哈米森、福劳德·欧尔森



第二场嘉宾分别是俄罗斯的作家叶卡捷琳娜·雅科夫列娃、波兰作家玛尔歌泽塔·哈米森、丹麦作家福劳德·欧尔森。叶卡捷琳娜表示,上海对于其创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她写了很多的诗歌和小说,也翻译了一些中国年轻诗人的诗歌,她希望通过这些诗歌能够让俄罗斯读者加深对中国诗歌的理解和热爱。对于作家哈尔森而言,上海是一个可爱的城市,与西方社会孤独经验很不同,讲到自己的未来写作计划,哈米森表示想在儿童文学创作上找到中国信息。丹麦作家欧尔森来到上海之后,想找寻迷失在上海的感觉,“当我行走在上海的街道上时,总想一旦知道自己身在何处,知道在哪条街道上,就会闭上双眼,希望自己再度迷失,希望自己消失在市井当中。”他希望在写作中等待这种直接的经验沉淀下来化为写作的经验。

从右至左为叶卡捷琳娜·雅科夫列娃、福劳德·欧尔森、詹妮弗·黑格

第三场嘉宾   海蒂·诺斯·贝利、丽萨·提斯利、詹妮弗·黑格



最后一组嘉宾分别是新西兰作家海蒂·诺斯·贝利,美国作家丽萨·提斯利,波士顿大学和麻塞诸塞州大学的客座作家、文学评论家詹妮弗·黑格,她们此行阅读了一些中国作品,产生了灵感,不约而同将以上海为背景进行创作,目前已经构思了一些与上海有关的故事。
左为丽萨·提斯利,右为詹妮弗·黑格


(图文:上海作家 视频:潘巍 编辑:张楚瑶)


    关注 黄浦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