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席好物之四:茶匙

 

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关注本公众号安化黑茶泉州交流中心微信号:QZAHHC

茶为国饮,品茶即品文化。喝茶就是保...



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
关注本公众号



茶匙亦称茶则,古人又叫茶量,今日茶人多称之为茶则或茶合或茶勺。顾名思义,这是一种与茶的分量有关的舀茶器,也是唐宋茶道里重要的一款日常茶器。

由于各国茶道的风格差异和不同茶种之间对量的标准不同,甚至不同时代流行的器型,产生出了多种多样的品种和形式。匠人们的奇思妙想更赋予小小的茶匙在实用性之外的审美情趣。



中国茶文化承载了太多中国历史上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的人生哲学。我试图从这一件小小的茶匙,去追寻那纵向时空中关于日常茶事的变迁轨迹。



谈茶必谈盛唐,唐朝是多民族文化高度融合的朝代,国势的强盛在这种多元文化的包容中,使得那些有盛唐气象的茶勺也尽显富贵。在端庄典雅之时又傲骨挺立,所以这个时期的茶匙造型很明显地趋向挺阔。



唐代茶匙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勺尾纤细而硬挺,末端呈燕尾造型,材质以青铜质为主。部分茶勺尾部带有细密纹点的波斯风格(这种纹点的“鱼籽纹”是纯手工刺出来的),这充分体现了大唐时期多民族融合。就造型而言,唐代茶勺勺口呈略长方形,勺柄挺立。我们能够在一些唐宋墓葬壁画中找到它的身影,它用来盛量粉末状的茶。就今天散茶而言,它的使用价值不复存在。



宋代茶匙趋向于平稳内敛,视觉审美中,你看不到那硬挺的身姿和火辣的纹饰。造型上,勺头较尖的类“柳叶形”更加突出唯美的线条,勺柄趋于平缓,器物外形趋向儒雅内敛,锋芒不外露,很有修养,就如早期的宋词一样,婉约、含蓄。从国运来看,在崇文不善武的北宋,它的这种风格演变与艺术审美上的完善有着直接关系。



明初朱元璋罢黜图茶,禁止饮用工艺复杂,劳民伤财的“龙团凤饼”及相关粉末状的茶物后,民间文人士大夫及出家僧人们开始饮用散茶。茶形的演变,储存方式的变更,茶匙自身也开始变化,茶匙本身开始从薄片往深度内凹,形成了典型的明清风格茶器,在造型审美上有一定的延续,实用性亦得推进,茶勺开始往纵深发展;到了清代以后,茶勺就更深,勺柄的形制风格也已定型。



考古学界曾在辽东半岛发掘出不少唐宋茶勺,这些茶勺通过朝鲜半岛的水路传播到日本去,遗憾的是,日本古人显然不了解这种大气质的唐匙,简单地将之命名为“高丽勺”,这是日本的“误读”。荣西禅师以后的日本茶道受到宋代茶文化的影响,一定需要用到一种新的“茶杓”,那便是茶道大师千利休之后千家流历代所使用的竹制小杓,但这种小茶匙的使用不能绕开一种被奉为国宝的储茶器——汉作唐物茶入,抓在手里把玩的茶罐子,茶入器型小,口小,自然需要小茶匙了。



如今,唐宋茶匙已经没有了它的实用价值,作为珍藏的文化价值,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茶本身没有文化,文化是文人们赋予的,这个赋予文化的载体就体现在这些形形色色的茶器中,如果能找个可以与古人对接的默契,也是茶人们日常中最快乐的时光。
安化黑茶泉州交流中心

微信号:QZAHHC
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茶的“干泡法”和“湿泡法”,你了解吗?》。


    关注 安化黑茶泉州交流中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