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诚:动画版的村上春树

 

截止11月20日,于日本国内上映13周的《你的名字。》累计票房达到189.7亿,超过了宫崎骏的《悬崖上的金玉姬》,成为日本百亿级动画电影票房前五名之中唯一一部非吉卜力工作室制作的影片。...



截止11月20日,于日本国内上映13周的《你的名字。》累计票房达到189.7亿,超过了宫崎骏的《悬崖上的金玉姬》,成为日本百亿级动画电影票房前五名之中唯一一部非吉卜力工作室制作的影片。该片导演新海诚因此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到新海诚也许就是“宫崎骏接班人”的讨论之中。然而,无论新海诚是否能够成为宫崎骏第二,他的创作经历已经呈现了继反战一代动画导演逐渐老去后,新生代日本动画导演所理解的日本人及日本社会。


《你的名字。》内地预告片
CG技术成就的出道之作


新海诚原名新津诚,他出生在日本长野县南佐久郡的小海町镇,那里海拔很高,到了冬天湖面总会结出厚实的冰层,学校里的体育课也因此将速滑当作是冬日的固定课程之一。新海诚加入了小学的速滑部,在父亲新津正胜的记忆中,冬日清晨五点之时,新海诚便已经在冰冻的松原湖上开始练习了。零下20度的气温,锋锐的速滑刀在冰面上极速地滑过,细碎密集的冰粒飞溅而起,在晨光的映照下有时会出现如同钻石星尘般的景象。

大约是在小学四、五年级时的某一天,新海诚拿着一张印有70万日元买一台电脑的广告对新津正胜说:“爸爸我想要这个!”尽管新津家族多年从事土木工程行业,新海诚的家境在当地也较为殷实,但在上世纪80年代,花70万日元买一台电脑对新津家来说仍然不能算是一个小数目。新津正胜对儿子说,“如果你考了全班第一,我就给你买电脑。”新海诚果然考了一个第一回来,新津正胜也遵守了承诺,最后花了半价给儿子买了台电脑。当时有电脑的家庭并不多,新海诚便常常自行翻阅电脑手册学习,用BASIC语言画一些简单的插画,从此便与自己日后创作密不可分的重要工具结下了不解之缘。小海町是山谷地形,日出较晚,日落很早,形成了光线变换格外生动的景象,新海诚一边想着“这样的风景实在是太美了”,一边醉心于将梦幻般的霞光用电脑技术绘制出来。尽管很早就同电脑打交道,但新海诚却从未向任何电脑杂志投稿,也没向身边的同学提及过自己的这一小众爱好。对于他来说,校园生活是与人产生交集的公开世界,而电脑则是不能与他人分享的专属花园。


新海诚
进入日本中央大学后,就读于文学系的新海城,由于既喜欢绘画,又喜欢构思故事,便加入了儿童文学会,在社团里负责画绘本。大学期间,新海诚用电脑做过些小的作品,但普通家用机在使用上让他感到诸多限制与不便。大四时的秋天,新海诚在电话里对父亲说,“爸爸,抱歉。我有不得不在年轻时要做的工作,所以你介绍的公司我不去了。”这份“不得不在年轻时要做的工作”就是指1996年,新海诚进入Falcom游戏会社后所负责的程序、美工、动画与宣传影片制作的工作。从1996年到2000年,在Falcom大量基础性技术的锻炼使新海诚逐渐明确了影像呈现上的个人风格,也为Falcom的过场动画带来了那一时期的名声。九十年代开始,数码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快速普及成为了动画界的热门话题,它的进驻不仅使人力和时间都得到了最大化的缩减,而且能使画面更加精致完美,达到手工作画、上色和拍摄所无法实现的图像效果。在Falcom期间,新海诚已经能够将云彩飞舞和日后标志性的色彩构成用的得心应手了,并且开始尝试使用3D技术来制作2D动画。

2000年,新海诚推出了5分钟短片《她和她的猫》,村上春树式的独白及片中传达出的毫不掩饰的焦虑与孤独使这部各方面完成度都不算高的处女作至今仍被一部分粉丝认为是最喜爱的新海诚作品。这部短篇此后被改编成漫画、TV动画,小试牛刀的新海诚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他迫切地想要创作出下一个作品。


《她和她的猫》
2000年初夏,新海诚开始制作个人映像动画《星之声》。但由于工作的繁忙,导致《星之声》一度停滞不前。经过权衡,新海诚向Falcom提交辞职,全身心投入《星之声》的创作。《星之声》长约25分钟,成片除音乐外几乎全由新海诚一人独立完成,因此在故事本身之外,《星之声》也为一向强调团队作业的日本动漫产业提供了另一种思路:一个人也可以做动画,不会画原画也可以做动画。
修正与失败
《星之声》发表后引发了出人意料的反响,各种荣誉和赞美也接踵而至,29岁的新海诚信心倍增,盼望着自己能够做一部时间更长、质量更高、更收欢迎的作品。他与田泽潮合作,一个画背景、一个画人物,再加上天门的配乐,仅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将1分钟左右的《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以下简称《云彼》)试播版赶制了出来。

然而,一旦进入长篇制作的阶段,新海诚就发现自己竟然什么也写不出来了。游戏公司的经历使他可以相对轻松地应对技术层面的要求,但关键的编剧环节他却始终摸不着头脑。一天,屋外台风暴雨,制作人川口典孝赶到为制作动画临时租住的高级公寓询问进展,两人坐在一楼大堂内交谈,突然,新海诚冒出一句:“要是这场大雨就此把Cinema Rise(位于涩谷的电影院,《云彼》首映礼在此举办)给冲跑了该多好。”
《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


塑造人物和丰富故事情节不是新海诚的强项,在《云彼》之前,故事和人物也从来不是新海诚本人及其作品中最被关注与最具天赋的地方。他在意细节与色彩,关照气氛与情绪,“脸什么的不画清楚也可以”的特点在新海诚早期的作品体现得十分明显。

基于这样的原因,《云彼》上映后的各界反应与《星之声》时的一片赞誉有所不同,舆论上产生了针锋相对的分化。一部分人认为《云彼》画面精美、制作精良,堪称是《星之声》的升级版,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厚重的故事背景以及对“平行宇宙”相当篇幅的描绘与简单的人物设定互不匹配,以致故事情节上出现了硬伤,逻辑不通畅,显得有些不伦不类。新海诚之后也承认自己在做《云彼》时火候尚浅,但这部作品不仅让他对自我加深了了解,也使他收获了值得信赖的工作伙伴,形成了新海团队的雏形。

也许是意识到了自己在编剧能力上的不足,新海诚在《云彼》之后开始执笔写散文小说,他写下了10篇登场人物和主题各不相同的短篇故事。之后,便以散文小说为基础改编剧本,再将剧本画出分镜。


《秒速五厘米》
2007年上映的《秒速五厘米》(以下简称《秒五》)就是将这10个短篇故事中的3个融合在一起后形成的。现在看来,《秒五》应该是新海诚真正意义上的代表作,它不但一扫前作引起的质疑,而且让新海诚的名声远播海外。对于《秒五》的成功,新海诚多少感到有些意外,在策划之时他并没有将初高中生列为主要受众,但后来却发现越来越多十几岁的观众因为《秒五》开始关注自己。

将作品定位于全年龄段的观众,更像是宫崎骏的做法,无论是《千与千寻》还是《起风了》都是男女老少皆宜的作品,不同年龄段的人通常可以从中汲取不同的感受。而新海诚则根据自己的感受,在以往的作品中往往指向更具体的观众——迷茫的青年,以及小部分未忘却二十多岁时遗憾与不得之情的中年人。

尽管《秒五》中有意地加入了一些娱乐化的情节设定,但创作过程中新海诚考虑更多的仍是作品在情感上的整体气质,而将娱乐性放到了较为次要的位置。真正贯彻了“迎合观众”理念的作品则是2011年上映的《追逐繁星的孩子》(以下简称《追星》)。


《追逐繁星的孩子》
在《追星》之前,新海诚的作品在人物塑造方面惯用的方式是模糊除主角之外的角色,情绪与节奏上偏向平和缓慢,偶有《云彼》那样的作品,但也因为情节铺陈的问题折损了故事的逻辑。《秒五》的成功并不来自于新海诚讲故事技法的提高,而是放大了他对于情绪和细节上的把握,以及画面制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追星》采用了宫崎骏式的故事框架,并且加重了对次要角色的刻画,甚至在画风上也有意无意地靠近了宫崎骏、手冢治虫、今敏惯常采用的“浮世绘式”的笔法。在制作过程中,新海诚自始至终全力以赴,他相信和《云彼》时的状况相比,自己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能够更好地把握人物与故事的构成。遗憾的是,尽管买票去看《追星》的观众不在少数,但许多忠实粉丝却纷纷表示,这部作品中几乎找不到新海诚的影子,而更像是出自吉朴力工作室之手。新海诚受到了不小的打击,健康状况一向良好的他少见地发起了高烧,一连两周卧床不起,并且噩梦不断,从那以后他的行事也愈见谨慎。

作为一个反面例证,《追星》使新海诚明确了作为导演的自觉以及可为与不可为的界限,几年后当有人再将他与宫崎骏做比较时,新海诚这样回答:“我跟宫崎峻年龄差别很大,价值观也有很大的差别,我认为我不可能做出像宫崎峻那样很有动力、有活力、鼓舞人心的作品。但是我相信也有一些作品是只有我才可以做出来的,作为一个创作者,更重要的是做自己认知里面更大和更重要的事情”。
回归后的平衡
宫崎骏生于四十年代,他的童年时期都在二战的阴影下度过。那时的日本到处都是被盟军飞机炸成的废墟,动物园内幸存的动物们四散逃窜,不见踪影。在他的时代,战争与发展是人类的主题,而和平与工业则是理想之地的标志。但对生于七十年代的新海诚来说,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要面对的则是日本社会的“无缘性”,冷漠与自私此时已成为社会的重要问题,而人们对情感的追求并没有衰减,反而愈加强烈。因此,在新海诚的作品中,对情感寄托的寻找与失去几乎是一脉相承的。

《秒五》时就有人批评新海诚格局太小,而他则回答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这样,它不像宫崎骏的作品里那样,每天都要去冒险,每天都要去打仗,每天去拯救世界,这样的情节不会发生在我们的生活里面。我所看到的生活里只有去便利店买东西、或者挤列车时不小心跟旁边的人有几句口角。”在新海诚看来,虽然这些都是很小的事情,但现代人内心情绪的起伏和战争以及拯救世界所带来的感受是一样的。


《秒速五厘米》
《言叶之庭》(以下《言叶》)是迄今为止新海诚个人风格体现地最为淋漓的作品,2013年公映之后,好多人对新海诚说,“你终于长大了”,这样的转变来自于他对此前作品的反省与体味。《言叶》发生在现代东京,是将成为制鞋人当作目标的高中生少年和内心困顿的辞职女教师于雨中相遇的故事。由于《言叶》在最初策划时是一部旨在移动设备终端方面播放的作品,为了让大家发出“液晶屏幕竟然能显示出那么漂亮的画面”的惊叹,新海诚执着于拍摄出能够用肉眼分辨出远处雨滴的画面,追求着画面整体密度的提升。

《言叶》是新海诚的一次小心试探,但由于企划阶段的限制,它的篇幅较短,没有充分展现角色纵深的层次感,结尾的处理上也有些似完未完的观感。而总结这些年的制作经验,新海诚每次在前作中所产生的问题基本都会在下一部里得到解决。《云彼》完成了他制作长篇动画的愿望,《秒五》避开了现阶段能力不足以完成架空现实世界的创作问题,《追星》明确了作为导演个人风格的可贵性,《言叶》则放大了专注于情绪表达的作品特质,用新海诚自己的话形容就是,这些年他一直在试错。


《言叶之庭》
2016年8月于日本上映的《你的名字。》是新海诚的第四部长篇动画电影。影片讲述了一对从未谋面的少男少女“周期性地”交换灵魂,在对方的身体里生活的故事。少女名叫宫水三叶,是居住在小镇中,承担着家族神社工作的女高中生,她所憧憬地正是男孩立花泷所在的世界:东京都车水马龙,夜上华灯起的景象。正如剧中风景的古韵景观搭配流行的朋克音乐一般,《你的名字。》中充斥着日本新潮文化与古典文明彼此较量,相互试探的场景。不得不进行神社工作的宫水三叶受到同龄人暗地里的嘲笑;命运的结绳成为立花泷的护身符,牵引着他跨越时空找到了三叶;不愿离开神社的祖母与身为镇长的父亲以不同的方式守护着小镇居民,无论是人物、场景还是音乐、情节以及立意上,《你的名字。》都定了更高的标准。而曾经参与《幽灵公主》、《千与千寻的神隐》制作的安藤雅司,以及从《追星》开始便与新海诚合作的田中将贺的加入,也使得《你的名字。》中配角的形象与性格更加鲜活,更符合市场对商业动画的要求。

有别于以往的作品的是,《你的名字。》在失去与寻找的框架之下,又加入了新的结构:拯救小镇居民。这样的设计来自于日本3•11大地震对新海诚的影响,他认为虽然一千年前也发生过类似的大地震,但是现在的日本人已经忘却了这一切,连带着埋葬了他们的情感。

《你的名字。》
于是在故事中,新海诚也将女主人公三叶所在的小镇设计为陨石曾经以及将要坠落的地方。然而,尽管主人公有了英雄式的举动,但新海诚并没有紧接着将其这一特质放大,提升到更加宏大的主题上,而是重新回到了男女主人公寻找对方的情感叙事上。

放弃塑造英雄,关注于个体情感宣泄的处理方式既是新海诚的作品内核,也是他的性情使然。新海诚的母亲是个爱书之人,受其影响,他在高中阶段就读过当时的畅销书《挪威的森林》。彼时的新海诚只将其当成是一本两性教育的启蒙书,看得脸红心跳,直到大学时重读才深感其中的怅惘之情。2016年,他与神木隆之介(《你的名字。》中的声优)为新片做宣传接受采访时,神木说道当年还在念中学的自己看了《秒五》后深受感动,觉得贵树(男主人公)很有型。新海诚听罢感到有些意外(因为贵树是个失败型的人物),而他转念一想,自己也曾将《挪威森林》中对人若即若离,说着“哪有人喜欢孤独,只是不想失落罢了”的男青年渡边彻当作是自己的英雄。于是,新海诚会心一笑,感叹着所谓“轮回”的宿命。

(图片来自网络)

⊙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新刊「中产的财务自由之路」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