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成功,动机与目标》成功的第一步:一个好的目标

 

我们无法完成自己目标的原因往往是目标自身...



本书的开篇,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

如果自制力是实现目标的最大绊脚石,那为什么能成功当上总统的奥巴马,却总戒不掉烟呢?

上面这个问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对于大多数想追求自己目标有最终折戟的人们来说,往往会有三种倾向:

  • 一是简单地归因于自己的“意志力”或者“自制力”太过薄弱,于是陷入自卑与自责;
  • 另外一种倾向恰恰相反,追究到客观的原因上,“我没有时间”,“我太忙了”;
  • 还有一种更为可怕的倾向是,不自觉地给自己设限,认为自己就是不合适这种目标。
而本书第一条要告诉我们的真相是,相比于“自制力”,我们往往在第一步——树立目标时,就已经走错了方向。

扔掉“做到最好”

“做到最好”听起来是一个很激动人心的说法,但是如果把它用在自己的目标上,是非常无效的一种说法。没有人知道“做到最好”是多好,实现这个目标更是无从说起了。那比起“做到最好”,如何更好地设定自己的目标呢,本书给出的答案是:

具体而艰巨的目标

  • 首先,树立目标时,越具体的目标越好。比起“减肥”,“减掉5磅”是一个更好的目标,因为它更具体,更能够让你明白成功的样子是怎样。知道具体要做什么更能让你保持着动力(也可以让你不断地自我检验,这是后话);
  • 其次,树立目标时,在可行的基础上设定得难一点,一个恰当的难度可以激发自己的斗志。目标太困难,可能根本不可能完成,只会是一个无效的目标;但如果目标太容易,在达到这个简单的目标后就会松懈了。

为什么和是什么

目标可以被理解为较为抽象的“为什么”做这件事,或比较具体的——行动“是什么”。接下来本书介绍了“为什么”“是什么”这两种对行动的不同的理解方式,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分析了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和不同的场景下的利弊:

  • “为什么”使人在做简单的小事时能和一个更大的目标联系起来,从而让人精神抖擞;而“是什么”的思维方式则让人更容易去完成有难度的事情;
  • 用“为什么”理解行为是会考虑得更为宏观,更为长期和全面;而“是什么”则让人聚焦在细节上
  • 当考虑长远的事情时,人们更倾向于“为什么”的思维方式;而针对近期的事情时则更喜欢用“是什么”的思维来描述
  • “为什么”的思维会让人更看重“合意度”,即某件事情的价值;而“是什么”则让人更看重"可行度",即做这件事成功的概率有多大
针对两种思维的差异性,作者提出了要善于根据目标的不同,灵活切换自己的思维方式,例如:

  • 当你需要更有干劲时、更有自制力、给自己更多的鼓舞时,启用“为什么”模式;
  • 当你要拒绝拖延,更好地安排时间时,启用“是什么”模式;
  • 当你要做困难或者生疏的事情时,启用“是什么”模式

正面思考,但不要过于乐观

“相信自己能成功”



“相信自己能轻易成功”

两种想法同样是乐观的态度,但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目标的成败往往就在两种不同的态度的差异之中。相信自己能做到的人比怀疑自己的人有更高的几率成功,但过犹不及,一项调查中表明那些认为减肥之路会很轻松的人比认为道路崎岖的人平均少减掉24磅。
成事之人不但有信心获得成功,而且还同样相信着成功之路不会一帆风顺。进行上述调查的心理学家奥丁根提出了一个叫“心理对照”的方法:首先想到目标的实现,然后再反思其中的障碍。这种方法能让我们能把美好的愿望转化实际的行动。她也通过大量的调查,证实了运用心理对照的人表现更为良好。

小结

总结下来,针对如何制定目标,这部分作者所描述的重点建议有:

  • 让目标具体而有困难;
  • 活用“为什么”和“是什么”两种思维模式理解行为和目标;
  • 考虑目标的价值和可行性;
  • 正面思考但不要轻敌;
  • 运用心理对照法制定目标


    关注 梵天Daozen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