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隐居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即可关注

文/黄亦杉...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即可关注


文/黄亦杉
--读《人间草木》有感

不知从何时起,开始喜欢一些老年人写的文章。老了,在城市街巷或是在清净乡间,寻一小处,安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风吹不动、雨过不惊,有时间和心境看身边的一草一木,安静从容,此时写下的文字,简单无华,确最能动人心底。依窗合上书本,田园守拙、东篱采菊已在眼前。

隐居,是自古以来众多文人墨客皆有的情结,是文人清高的浪漫主义情怀对人生归宿的向往,无论居于庙堂之高的,或是处于江湖之远的。穷困的市井盲流、食不果腹的乡间老农,是万不会生出隐居念头的。隐逸文化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从洗耳翁到陶渊明,从伯夷、叔齐到东方朔,都以不同的表现形式诠释了隐逸文化。

隐逸文化,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体现,但究其心理根源,隐居的想法或是与中庸之道有关。中国人自古崇尚中庸之道,所谓中庸,是天人合一、不偏不倚、中正调和之意,无论在朝、在野,但凡识字之人都受中庸思想的熏陶和影响。当所处之境或所行之事不符合中庸之道,自身又无能为力时,便容易产生回避的意念。

小隐。一个午后,一缕清风,一壶清茶,过一世淡泊,忆一场繁华。偶有三五知己友人,携丝竹管弦,访白鹿青崖,如此一生,可别无他求。

中隐。喧嚣市井,霓虹酒绿,可来去自如,心中无所牵挂。知过眼云烟,识细水长流。历人生百态,仍可持宁静致远,也是一种境界。

大隐。不与世争,不与世浊,虽金马玉堂,呼风唤雨,仍怀恻隐之心。能大智若愚,行难得糊涂。看千帆过尽,可波澜不惊,悠然自得者甚少。

境遇得意之人,少有隐居之心;位高权重之人,鲜有隐居之念;多是觉命运不济且怀有浪漫主义文人情怀者易生隐居之意,所以一般意义上的隐居多是小隐,能够引起普遍社会共鸣和向往的也是小隐。

然小隐也好、大隐也罢,终究是文人墨客不甘同流合污的清高,是追求人生价值的表现,持一双纯净的眼,怀一颗清澈的心,过一世潇洒人生,即是人生的终极追求。
湖山之声
浦发银行西宁分行内刊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注 湖山之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