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讲堂】李国鹏 《论语》微课(8)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素材转载自:“养心堂”

经学讲堂·微课堂

主讲人:李国鹏

整理:启明灯 

《论语》微课(8)



《论语》这本书从西汉以来是我们中国读书人必读之书,是人伦日用、修齐治平的第一书,一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句,“凡读书人读尽天下书而未读《论语》者,不可谓之真读书人也。”

清代的萧抡谓先生写过一个读书法:“人心如良苗,得养乃兹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

这一讲我们继续进行雍也第六的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修习道德学问如果只为了了解一下,那就不过是隔岸观火,“好之者”是入门了,感到学习乐此不疲,欲罢不能,与《论语》合二为一,而圣贤就是乐道乐学,是学而不厌的精神,儒家甚至以苦学为乐,是真正的大自由。

原文:(27)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翻译: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为此不悦。孔子指着天发誓说:“我所行,若有不合礼、不由道的,天会厌弃我,天会厌弃我!”

李校长说:这篇就是著名的子见南子。南子是卫灵公夫人,以美貌闻名,但作风不好,和人私通,被历史称之为淫妇。但南子对孔子、蘧伯玉等当世圣贤非常崇敬,当孔子到卫国以后,南子就请见,孔子也不便辞谢,而子路非常勇直,非常不高兴,以为孔子见南子是通过南子来谋出仕之道的,其实卫灵公就非常尊敬孔子,南子也很尊敬他,但孔子怎么会走后门呢?

这里“予”就是我,“否者”就是不合于礼、不由其道,这样的意思,面对非常勇直的子路的质问,孔子也没办法,就向天发誓,说自己要是做事不合于道,那老天都会厌弃我。

原文:(28)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翻译:孔子说:“中庸之德,可算是至高的了!但很少有人达到此德,已经很久了。”

李校长说:这章提出了中庸的德行,"中庸"为儒门最高德行。孔子感慨很少有人达到。

郑玄:"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又注:庸,常也。用中为常道也"。认为"中庸"即是"用中",运用中和常道。

《三字经》:"中不偏、庸不易"。阐述的是程子的观点:"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是不偏左、不偏右,恰到好处,走中正之道。不易即不变,守住天理而不变。

朱子在郑玄、程子等大儒的认识基础上提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即是不偏左右而恰好,又无所倚靠而独立不倚、和而不流,又无过分又无不达到的状态。庸即天地间最为平常自然之常理。

关于中庸,是儒家比较抽象深刻的哲理,所以我们理解中庸不能理解成墙头草随风倒,“庸”就是常的意思,平常、守常、守住人伦常道、平平常常、平常心,这都是很好的解释,不是我们现在组词都是“庸俗”这些。

比如李大钊就字守常,北大有位老师就叫做王守常,是著名学者,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与宗教学知名专家。“常”这个名字也是靠近中庸之道的。这章的解释是个哲理的探讨,相对抽象,可以慢慢体悟。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






学习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之美。



《周易》暗藏民族思维方式密码
幸 福 讲 堂
点亮心灯,智慧相传



《父亲的忠告》全集



《训儿俗说》
福田心耕


    关注 启明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