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讲堂】李国鹏 《论语》微课(11)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素材转载自:“养心堂”

经学讲堂·微课堂

主讲人:李国鹏

整理:启明灯 

《论语》微课(11)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兹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

今天开讲的《述而第七篇》讲的是圣人谦己惠人之词,还有一些容貌、行事之类。

原文:(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翻译:孔子说:“不多言说,只默记在心。勤学不厌,教育人不倦,我能做到这些而已,除此之外没什么的!"

“默”是不多言的意思,“识”读作zhì,记下来的意思。就是默记于心,学东西要默默存于心,而不是口耳之学,学了就到处说,而是要存心养性。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孔子肯定自己能做到的,所以说,这与我有什么呢?这些是不难做到的。

“厌”是厌弃、满足,“倦”是倦怠。孔子学习没有满足感,教育人乐在其中,没有疲倦,因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再学,教学相长,学日进则悦,分享则乐,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肯定是互相切磋琢磨,所以“朋来之乐”是大家求教于孔子,孔子则诲人不倦,乐在其中。

“默而识之”,孔子的心是自己掌控的,不受外界干扰,不是用理论宣扬自己的高明,而是存心养性,修身之用。

李校长说:圣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立人达人也是己立己达,帮助别人自己也会进步,圣人合天理人情,在人本性之中把学习、教人、做人混为一体,非常喜乐,孔子的好学是他非常自信的。

这章也可以看出,儒家的道就是通过学习,一个人可以超凡脱俗成圣成贤,圣贤也不过是把平常的道理做到。普通人会学而厌,诲人而倦,这就是常人和圣人之别,其实人人都有明德良知,没有本质的区别。

原文:(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翻译:孔子说:“道德不能修治、学问不能讲习、听到义的不能迁善、知道了不善的,不能勇于改正。这是我的忧虑呀!”

李校长说:这段是孔子自己勉励自己也是勉励弟子的话。君子“忧道不忧贫”,仁者也有所忧,忧虑德行没得到修正修养,学不能讲习学问,“徙”就是迁,“闻义不能徙”就是听到对的事情不能改过迁善,不善不能改,这是做人在德行上四个重要的地方。

修之道德,讲习学问,习易改过。其实《周易》中有益卦,就是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孔子就是把这四者为忧,勉励自己,也勉励后学。

常人不过忧虑生活,个人得失,圣贤忧虑的是自己的德行,修德,讲习学问这类,他要立人安人,修习道德、讲学改过、从善需要日日新,人心就像镜子,需要时时勤拂拭,莫叫惹尘埃。

让内心的光明常在,学问也需要不断的讲习,温故而知新,教学相长,可以不断涵泳,讲学也是深入学习很好的方式。

原文:(4)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翻译:孔子说:“心止于人道本性。据守于德,依止于仁。涵泳悠游于艺。"

李校长说:这一章也是非常有名的,是孔子教人敬德修业的方法。

“志于道”,志就是心之所至,道在儒家就是人伦日用之间,所当行者。我们要明道、悟道,不停追求这些,并不仅仅是生活上的追求得失。

“据于德”的德,在古代训诂里一般会讲,“德者得也”,就是行道有得,有得于心,在行道、悟道过程中有所心得,这就是据于德。得到的合于道的感悟一定是有德行的,所以说“德者得也”。“据于德”也就是说悟道有所心得要守住他,不要丢掉。

“依于仁”就是任何时候不违背仁,依,就是不违背的意思。

“游于艺”,艺一般是具体才艺、才能,孔子以六艺教学,都是士君子具体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礼记少仪》说,“士依于德,游于艺”,这是一种悠游,对学习乐观的态度。有时候学习才艺就像学游泳,会游的在水里自由自在,忘了自己在水里,像孔子学音乐可以三月不知肉味,完全进入状态。一个人,才艺也是不可少的,人要德才兼备。

一个人除了生存的需求,比如我们学《论语》,不仅仅是对文本的追求,更多是对信念、信仰、生命观有所探讨,有所追求。

我和老师们记下这段话作为师者宣言:

“志于道”,要有志向于探求真理;

“据于德”,每个人都有明德良知,我们要守住;

“依于仁”,因为作为老师首先要有仁爱,不要违背一视同仁,对孩子要仁爱有加;

“游于艺”,就是要好学,也要让孩子寓教于乐,各种才艺博学、笃行,学习是悠游乐学的思想。

孔子这四句话,实际是一个人敬德修业的方法,更是一种次第,一个人一定要先立志,没有志向后面也谈不上,当然这四个缺一不可。现在教育多从才艺入手,强调会什么、比别人强什么,但前面的功夫不做,到后面也不过水中捞月一场空,因为自己对生命没有真正的追求。

生命的学问若不追求、不钻研,其实生活的学问也就做不好,仅靠一些才艺,不过也就是一些匠器,孔子讲“君子不器”。我们要明道悟道,不停追求,而不仅仅是有生存和生活上的得失。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






学习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之美。



《周易》暗藏民族思维方式密码


    关注 启明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