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红楼:宝玉出家是为何

 

话题由来

前段时间,应红楼好友品梦先生相邀,共答一题。蒙先生不弃,看重我在研读红楼中的观点和体...





话题由来:

昨日,应品梦先生相邀,共答一题。蒙先生不弃,看重我在研读红楼中的观点和体会,特意认真用心作答,与先生探讨,与红友们交流。
先生给出的题目:有人说过,宝玉是长不大的孩子,那么,你觉得宝玉最后的出家,是因为看破红尘还是逃避世事?他心中的无人岛是什么样的?

我的观点

  宝玉作为《红楼梦》全书中作者重点描写的人物,被赋予了诸多笔墨,为我们展示出的,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宝玉的心理变化是随着成长变化、家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有些是他个人性格使然,有些是环境所迫。但是纵观这个人物从侯门公府的大家公子,到最后出家修行,其实是他所生就的这个封建的时代造成的。我认为,他不是看破红尘,更不是逃避世事,他的出家,是兑现了他的诺言,是他两次“我出家做和尚去”的谶语变为现实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他心中期望获得的生活意境遭到破坏后的必经之路。
在我看来,贾宝玉的意念和经历中,早就和出家佛门许下千丝万缕的关联。作为由空空道人和渺渺真人携带入红尘的那块青埂峰下一顽石,他变身成为的“玉”,既是宝玉又是宝玉的魂之所在,这个本身就已经和佛门许下了前因。而在贾宝玉的成长经历中,佛家的机缘其实又是无处不在的。有宝钗生日之时,一支耐人的《寄生草》中“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令他顿悟,又有黛玉湘云拌嘴,宝玉难以左右逢源后突然受《南华经》引导,写出的“你证我证,心证意证......”的偈子。更有他和黛玉以及袭人面前,两次说出“我做和尚去”的谶语。这些都是他同佛家结下的根源,我觉得,这个早就种下的因,是一个导向,只是在宝玉享尽大观园繁花似锦,烈火烹油的盛世时,只是模糊的,没有存在感的存在着。

而到了《红楼梦》后期,随着大观园诸芳散尽,贾府慢慢的走向穷途末路的时候,其实,在贾宝玉的心中,不爱好仕途经济的他,对家族的破败和没落,是没有更多的感触的,他既无力挽回,更无心挽回。我认为,他心中更为惋惜的,就是陪伴着他长大的姊妹们,都前后离去,很多的离散,都是他所处的这个封建制度下的社会造成的,他亲眼目睹,亲身经历却无力回天。例如金钏死、司棋死、尤二姐三姐死、晴雯死、迎春死、探春远嫁、惜春出家......最关键的,是他一心惦念的黛玉也离他而去,这在他的世界里,是毁灭性的打击。他曾经和袭人说过,我愿意让你们都陪着我,到我死了以后,你们再散.....他也和紫鹃说过,活着我们一处活着,死了我们一起化灰化烟......这些,其实,都是宝玉不愿意离开众女儿陪伴他的世界的表现。其中,有可以和他一起吟诗作对的,有可以在生活起居上照顾他的,还有他精神世界的完美统一的林妹妹,这些构成他愉快生活的全部。那么,当这个环境不再,众女儿先后离他而去后,只剩下的是封建制度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和另一半薛宝钗的时候,他是心灰意冷的,此时的他,和佛家的那个因缘,逐渐清晰了起来,那个导向,也最终导引他出家入佛门。    

有些人说,林妹妹死了,宝玉为什么不跟着一起去呢?那不是一了百了,那不更符合木石前盟的死生契约?我想,死不是结局,黛玉的前身绛珠仙草来世间一遭,也不过是以一生的眼泪还之,而贾宝玉亦不会去死,何况,这个原本叫《石头记》的著作也不会叫他去死,他是神瑛侍者转世,他是顽石游历人间,即便身死,魂魄和精神会依旧活着,去继续经历尘世间的繁华、没落。所以,他的出路便是他一直受之影响的佛门,不为看破,更不为避世,仅仅是实现了他曾经悟到了“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的生活境界,那里不是桃花源,也不是万劫不复的地狱,因为所有的精神寄托死了之后,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都是一样的,而这也是佛法中所宣扬的主旨。
末了,说说宝玉心中的“无人岛”。我想,便是他一直期望的,不要姊妹们离开他的全部世界吧。

投稿请发至:1880335@qq.com邮箱

·END·
红楼梦书斋
微信号:HLMshuzhai


    关注 红楼梦书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