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出来的乡宁年景

 

民间的窗花、剪纸扎根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土生土长,土香土色,永远散发着艺术的芬芳。...





红红的门神红吊钱,红红的蝴蝶上窗扇,红红的鲤鱼钻莲蓬,红红的喜鹊报团圆。夸张在传神、概括凭简练,谐音含寓意、幽默取巧间。一个红红艳艳的小剪纸,红火了咱中华哟数千年。

红红的吉祥红心愿,红红的祝福过大年,红红的老鼠上灯台,红红的神仙保平安。驱邪纳吉庆、风俗重劝善,福禄寿喜和、春光耀庭院。一个红红艳艳的小剪纸,欢快了老百姓的中国年。

——笔者词作《中国剪纸》

快过年了,一般在腊月跟底的洒扫掸尘之后,乡宁城乡的人们都会拿出类似“春联”一样隆重的过年“窗花”来装扮自己的家。

宽窑畅院里糊着白白亮亮新麻纸的窗户上,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换上用玫红纸、腊光纸剪出来的“窗花”。生活富裕了以后,人们也喜欢把“窗花”贴在擦拭得明明净净的玻璃窗户上,红亮红亮的映衬着门楣上悬挂的红纱灯和新贴的新春联。光鲜光鲜的让满院子、满村巷都浸透出了过年的喜庆和欢快,充满了欢乐、充满了吉祥、充满了喜气。尚或是在除夕的傍晚,任由你走进谁家的小院,整洁大方的气氛里,透着红红的“窗花”在灯光的照耀下,在雪花的飘飞里,越发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温馨。

这就是民间过年的“窗花”,这就是贴“窗花”的过年习俗。




窗花,实际上是由一个个民间称为“花样子”的符号组成的,这是剪纸艺术的精华和灵魂所在,这些造型优美、寓意深刻的“花样子”是中国妇女千百年来形成和总结的艺术精髓所在。她以一种简简单单的平面构图和镂空的透视效果,把各种颜色、各种图案融会消化,形成了久盛不衰的民间剪纸艺术品。

其实,剪纸与窗花,作为民间的传统艺术,是相依相从的姊妹艺术。

从最初的表现形式来看,好象都是用手拿着剪子“绞”出来的。“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在乡间,剪纸已成为品评巧手妇女的标准。

千多年来,由于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特别是这种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风俗插上了乞喜求吉的节庆翅膀以后,这朵绚丽的工艺奇葩越发彰显得多彩多姿。

民间的剪纸与窗花,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民俗习惯,有着一种独特的民族情结、民风习惯和典型的求吉、乞安、盼和的色彩;有着浓厚的年节喜庆内涵;亦有着长期以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教化劝善功能。因此,这种产生在劳动之中,影响劳动者的审美情趣的形式,又直接受劳动者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影响的民间艺术,之所以经久不衰地富于生命力,恰恰说明了一种社会的需要、时代的需要和群众的需要。 什么“喜鹊登梅”、“二龙戏珠”、“孔雀开屏”、“天女散花”以及各种花、卉、虫、鱼、鸟的图案,充满乡宁民间的乡土气息,浓郁的乡土风味,表示了朴实的农家妇女对未来生活寄托的美好希望。
据说,最早剪纸与立春这个节令有着密切关系,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在诗中写道:“镂金作胜传荆俗,剪绿为人起晋风”。诗中的“荆俗”、“晋风”就点明了我们一方山水的这种风气。而且明确言明了这是三晋人民长期社会习惯中养成的一种风俗。宋、元以后,剪贴窗花迎春的时间便由立春改为春节,人们用剪纸表达自己庆贺“春到人间”的欢乐心情。

仔细看来,乡宁农村的窗花一般含有汉代石刻艺术所具有的质朴、粗犷、雄浑、博大之气;因此,剪纸尤以刀笔遒劲,酣畅淋漓,且具有粗中见细、拙中藏巧的特点;图案是多种多样的,内容是健康、纯洁、朴实而又写实的。当然,也寄托了人们的希望,想象,成为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与各种传统的工艺品表现形式一样,剪纸在民间的流行,也往往伴随着生辰、婚嫁、丧葬、喜庆节日和日常生活。生活习俗是促进剪纸发展的社会因素,同时又形成了丰富的剪纸内容和不同的剪纸样式。





1、用于岁时节日的剪纸。

春节是人们对“物侯历法”认识上的纪念活动,因此显得尤为隆重。其时屋里院内都要进行装饰,窗户上贴得花蓬蓬、门画楹联红彤彤,色鲜花艳,迎风飘拂的五彩门笺更增加了节日的气氛。

在乡宁农村尽管院门上贴着门画、对联,挂着门笺,还要再剪贴一对“桃核”,(“核”在传统的古语方言读hu)“核”谐“符”音,袭承古时称“春联”为“桃符’的习俗。而“桃符’在庄稼人的心中可是有着与“春联”不同的意思,仍旧保留着古老传说中‘桃符”的驱疫逐鬼、避邪禳灾的原意。

新年前夕掸尘扫房,家家窗明几净,洁白的窗纸上贴满红红绿绿的窗花,别有一番风韵。贴鱼,贴鸡,贴虎,贴各种花卉、飞禽走兽。民间贴“鱼和鸡”,喑喻“吉庆有鱼”。而贴虎可能和中华民族对虎图腾与虎宇宙观的崇拜有关。



元宵节,家家门前悬挂彩灯,灯的造型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彩灯上张贴的剪纸丰富多彩。以影形而转动谓之“走马灯”,刻镂的灯花为适应转动均是侧面侧身,灯花的功能是美化灯,这就要求剪出的花样必须契合透光照明,为此,灯花的线条比较纤细,黑白对比不太明显,块面相间比较均匀。

乡宁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历来降雨量就少,尤其是春季十年九旱。旧时,遇到久旱不雨,人们无力自救,便将希望寄于龙,到二月二时,妇女剪龙,家家门上贴龙,祈求龙王降雨。这类剪纸大都造型简洁夸张,轮廓分明,少有浮饰,呈现出拙稚的野味。

如初春,万物复苏了,蚰蜒、蝎子、糯螟等毒虫一类也四处活动,稍不留神便会受其所害。传统习俗里,年年在这个时候,人们剪“鸡啄蝎子”、“七星剑斩蝎子”。有的则要贴“符”,“符”上刻印有:“谷雨日,谷雨晨,奉请谷雨大将军。茶三盏,酒四盅,送蝎千里化为尘。”端午节时兴贴“虎除五毒”“艾叶驱害”之类的剪纸,也与上述的心理因素是一样的,都是人们出于一种良好的提示愿望,希冀在精神上获得安慰,心理上求得平衡。



2、用于人生礼仪的剪纸。

小孩子的诞生是家庭中的一件大喜事,作长辈要为这新生命的到来庆贺一番。先用红纸或者红布剪个大大的、不做任何装饰的掐腰“葫芦”贴在门的上方(一般是男左女右),一为报喜,宣示添丁增口了,为新生儿纳吉求福,禳灾祛祸;二为报信,也就是一种门标,外人深谙此俗,也就不可随便出入了。此外,有的地方也有着新生儿为男孩者,在门墩上用黑亮黑亮的炭块压一方形白纸,喻品行方正,洁白无瑕;女孩者则压一块红纸,喻洪福齐天。

小孩子长大,父母为儿女的成婚大礼竭尽全力,祝愿他们和和美美,白头偕老。从新娘的陪嫁品、新郎的迎娶寓意以及亲朋好友馈赠礼品上的剪纸,都可以看出这种心情。

新婚之典,凡婚庆之物都要有“礼花”覆盖。



“礼花”亦称“喜花”,悦目好看,充满喜气。而礼花上的象征之物,诸如花卉草木、器皿吉物、字意图案等,又是托物寄情的艺术手法,往往包容了人们难以言传的理想、愿望、祝福。就拿洞房窗户上剪贴的“扣碗花”来说,其造型两碗相扣严丝合缝,含“合卺”的喻意。卺,是瓢,一瓠剖两瓢,两瓢相合谓之“合卺”。

此外,“鼠闹葡萄”、“鼠拽瓜瓜”、“鼠拉鸡子”、“石榴鱼”、“抓髻娃”为内容构成的剪纸也同样含有生殖繁衍、代代相传之意。多少年来,广大劳动人民对剪纸中特有的恒稳趋同的题材,浪漫放达的形式结构,朴素明晰的象征寓意是明白的、理解的、接受的。

由此而知,民间剪纸中凝结了承传久远的集体心智,在作品中表现了社会形态、人类历史与丰富的心理。



婚嫁贴“喜”字,其实也是很有讲究的。嫁女的一方贴“禧”字,是表示一种喜庆、吉祥。而娶媳妇的一方则要贴“喜喜”(双喜)字。这“喜喜”字,原本是民间集体创造的字,以“喜喜”喻喜上加喜。出于民间艺术家的丰富想象,也体现一种民族的共同心理,所以,农家妇女们在剪“喜喜”字时,又将钱纹、瑞兽、花鸟等形象组合在一起,越发增加了剪纸的意蕴,也袒露出中华民族非常丰富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足以表达作者更深层、更广泛的一种涵义。

祝寿仪式中宾客贺寿,在乡村一般携带的都是自制的面粉寿桃(即花馍),桃形的花馍上再苫一帧朱色剪纸日“寿桃葫芦”。或者剪蝙蝠(蝠谐福)、鹿(鹿谐禄)、寿星三种构成的纹样。一言以蔽之,盼望福寿双全。

民间殡葬礼仪极为冗繁。殉葬之物都是用纸扎来体现,形式有金山、银山、摇钱树、聚宝盆、童男童女等各式各样的花花草草名堂很多。人们怀着笃诚之心寄托对已故亲人的追怀、纪念,精心细致地剪制彩幡、花卉与殒者生前所喜欢的把玩物品,为谢世者安排一个富富裕裕、快快乐乐的精神世界。究此习俗的由来,是从上古殉葬奴隶、陶器物品的礼制延续而来。作为人生仪礼的剪纸,形制较大,构图饱满,装饰华美与其所附属的民俗仪式相统一。

3、用于日常生活的剪纸。

作为具有实用与审美双重功能的民间剪纸,是人们生活中最廉价的装饰品,也是最能体现主人意愿的精神产品。



墙花,顾名思义是贴在墙上的花。它篇幅较大,而且带有浓厚的故事情节,如《八仙》、《娶亲》、《老爷送外甥》、《老鼠嫁女》。这类大型的剪纸在乡宁的山庄窝铺是常见的。

早先的墙花很可能是充当年画来美化居室、点缀环境的。现在虽说五彩胶印的年画既经济又美观,可是多少年来在山村形成贴墙花的习俗一直存在。

墙花能延续迄今,固然不能排斥传统的生活习俗,也不能忽视墙花的作者是农村广大劳动妇女这一人的因素。她们是生活美的创造者又是表现者,最懂得人民的愿望和审美习惯,她们灵秀的悟性和对生活的真诚热爱是一体的,她们带着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去表现自己或者周围的人与事。就凭这一点,任何印刷品都是替代不了的。

粮仓、水缸等盛物器皿是人们着重美化的“天地”。一般都喜欢贴“鱼”(鱼谐余),粮仓上贴鱼象征家有余粮;水缸上贴鱼喻如鱼得水,有鱼必有水,源源不竭之意。

早先刺绣底样除笔绘外,大都是用薄而韧性强的纸剪出所要绣的图纹,然后贴在底缎上再施以绣工。

剪样的做法很简便也很经济,既多产又来得快,只要找张薄纸依样可以剪出多张,而且还不走样。它比手绘流传面广,因此,在民间散存着相当数量的刺绣底样。刺绣纹样采用最多的是动物、植物以及几何图形。这些剪纸,手法简炼、概括,富有抽象趣味。

常见的饰物有“枕头顶”、“鞋面”、“衣领”、“袖边”等。所剪的内容由绣品的用途而定,象婚嫁用的“枕头顶”、“鞋面”、多取“龙凤呈祥”、“凤戏牡丹”、“龙戏珠”、“麒麟送子”、“鱼戏莲”、“如意石榴”等吉语嘉言,喜庆祝福的内容。用于儿童的肚兜兜、围嘴儿、鞋子、帽子,则多取虎型、狮型、鱼型,皆喻活泼可爱、虎虎有生的意义。若是寿公寿婆穿着的服装,剪“团寿”、“长寿”变形字,或者“五蝠捧寿”、“福寿如意”、“杞菊延年”、“松鹤长春”等图案。她们剪出的服装装饰纹样或是器皿装饰图案,都充满她们心中的真实感情,也充满她们活泛的灵性。这是剪纸艺术能在民间扎根的原因。
反映生活与戏曲故事的剪纸生在黄土地,长在黄土地的民间作者,深谙周围的一草一木,青山绿水,民情乡俗,加之她们多少年练就的徒手行剪,随心所欲的剪技,产生在她们剪刀下的农耕收打,辗米磨面,驾车驭马、挑水背柴、养鸡喂猪、纺线织布、缝衣做饭等等,无不烙上她们热爱生活,熟悉生活的印迹。既反映出农村色彩斑斓的生活,又折射出朴实厚道、质直善良的民风。她们的剪纸作品情深意浓,是生活的赞歌,也是生活的记录。

民间戏曲有着久远的历史。戏曲深入村巷闫闾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同时也为民间剪纸艺术家们在题材、人物动态、故事情节上提供了再度创造的借鉴素材。民间流传的戏曲剪纸中,有诙谐幽默的店小二、强悍威武的焦赞、秦英、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教子成人的王春娥、英姿勃勃的穆桂英、铁面无私的包公个个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剪纸在一片薄纸上施艺,难以包容戏剧的全部内容,只能抓取其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情节、场面、人物造型动态予以塑造。因此,人物必须概括、夸张,形象必须传神有情。《吕布戏貂婵》凭借作者娴熟深厚的艺术功力,通过人物的眼神与动态,将一个“诱”、一个“戏”剪得栩栩欲活。

多少年来,普普通通的剪纸以其精湛的技艺赢得了声誉,多少精品已成为海外友人珍爱的艺术品。难怪人们把生活比作一棵常青树。那么,我们说这剪刀下的艺术便是常青树上的花和果。民间的窗花、剪纸扎根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土生土长,土香土色,永远散发着艺术的芬芳。

(本文编辑:老虎)

(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本文章由“老家山西”原创,如转载,请登录新榜网站版权频道(http://cc.newrank.cn)】
小编工资已与此赞挂钩,看完给小编点个
再走哦!求点
,求转发!


    关注 老家山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