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散文2016年优秀作家个人作品集胡安同

 

游宇,原名胡安同,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生于河南固始,固始县国机励志学校语文教师。喜爱文字、读书、旅游。若干散文、诗歌、小说在《东方散文》微刊发表。出版文集《那一场青春的邂逅》。...



作品集

回顾展
写在前面的话
东方散文平台开通一年以来,得到了众多文友的大力支持。为了感谢朋友们对东方散文的信任,自即日起,集束展示2016年在平台推出十篇以上文章的作者的优秀作品,敬请关注。

作者介绍

胡安同

游宇,原名胡安同,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生于河南固始,固始县国机励志学校语文教师。喜爱文字、读书、旅游。若干散文、诗歌、小说在《东方散文》微刊发表。出版文集《那一场青春的邂逅》。
东方散文
点评

熊西平
深情回眸,愤然横眉
胡安同先生的文集即将出版,这是他多年业余执着笔耕的结晶。他嘱我作序,给读者阅读提供一个指向,一个抓手。认识胡安同先生多年,读过他的不少篇章,自认为对他有所了解,于是,我欣然接下了这活儿干。

在当今世道,胡安同先生是条汉子,爱憎分明,磊磊落落,把“剑胆琴心”四个字送给他很是恰切。思虑天下与儿女情长,在他的言行和文章里,是长江大河一样汩汩滔滔的旋律。他的深情,他的依恋,他的愁苦,都在他的文章里深情回眸;他的愤慨,他的不平,他的无奈,尽在他的字里行间横眉立目。这本书没有白水,没有扯淡,没有告白熊,它有温度、有厚度、有血性。这是一本能增加体温的书,它会照亮读者心中潜藏多年甚至逐渐暗黑了的许多美好情愫。
(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育一方文。胡安同先生的文章底气来自养育他的那方土地。土地是文章的底色,河流是大地的诗行。作家就是饱蘸着流水在土地上抒情。

《那一场青春的邂逅》作为卷首之作,读来荡气回肠,令人激动难抑。那史河,那校园,那班级,那老师,那青春而羞涩的面庞,那点点萦怀的旧事,那影影绰绰的恋情,那命运攸关的升学奋斗,那金榜题名的喜悦,那落败榜外的黯然,那峰回路转的追求……都鲜明地跃然于破败而贫穷的时代背景上。振一下那暗淡灰黄而落满灰尘的幕布,噗噗落下的都是红彤彤的日子,喧哗起伏的笑声,以及弯弯曲曲向前延伸的土路上大大小小的千层底的布鞋印记,而穷苦岁月里,青春的呐喊与骚动都只能紧紧藏在幕后。《那一场青春的邂逅》可看作“胡安同版”的《致青春》、《山楂树》、《青春万岁》,甚或《塔铺》……胡安同先生和他同学邂逅的那场青春之花,虽然开在史河岸边的校园里,却能实际开启那个时代所有过来人的青春之旅,令人怦然心动,回响不已。“那些日日夜夜,那些历历往事,一直盛放如花,在记忆葳蕤的青藤上摇摇曳曳,也早已成了我们心灵深处最美的人生风景,并注定成为抚慰心灵的恒久追忆。或许,当我们在滚滚红尘中跋涉疲惫时,于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一定会和那些记忆的花儿猝不及防地迎面相撞。于是,那些人,带着青涩的浅笑,全都在记忆的广场中穿行汇聚了。”(《那一场青春的邂逅》)我们不得不感慨,逝去的是岁月,青春永不凋零。

农耕文明的没落和乡村美丽的沦陷,是胡安同先生心中汹涌的痛楚。1960后的群体,总是用疏疏落落的篱笆将传统的乡村生活牢牢地拢住,梦醒时分,心中挥之不去的是那些老屋、老树、老牛、老井、老塘,更有福气的还有老腔、老河,这些农耕文明的因子,已深切融入了这代人的血液,几乎成了他们乡愁、相恋、乡情、乡音、乡忆的寄托。那个时代很慢,很贫困,可那时水是清澈的,山是葱绿的,饭菜飘香,人情淳朴,是纯色纯香的乡村生活。但是,这种生活正在轰然倒塌,被以建设的名义,以改造的名义,以扩展的名义,堂而皇之地践踏。胡安同先生的散文里充满了对乡村文明零落作古的疼痛。这种情感在《痛苦穿透的村庄》一类散文中集中地得以展示。

当然,对于乡村的留恋更多的是通过对既往生活的“忆旧描绘”的形式深情而智慧地表达出来。《羊行之河》、《吃山》、《老井》、《茅檐低小》等篇章都很有代表性,这些文字让我们感受到记忆与美丽同在,劳动与幸福共存。“羊行河边两岸高高低低起伏的河堤长满了巴根草,附近人家的牲口一大早就叽哩哇啦地觅食了。头染了颜色的,脚系了布条的,嘴烙了记号的,翅膀剪了的,花的,灰的,黄的,白的,黑的,黑白相间的,鸡鹅牛羊等热热闹闹地啄食,啃草。噗噗噗噗,短促,繁密;噗嗤噗嗤,浑厚,有力。草窠里,蚂蚱绿莹莹的,细长,是鸡们争先追逐的美味。”(《羊行之河》)“绿茸茸的田间此起彼伏,该是春天最朴实的音符吧。田犁完了,还要灌水,羊行河的水被引过来,把新翻的土淹没。栽秧前,先贴田埂。田埂很窄,土也不厚,黄鳝螃蟹这一类的东西就会经常在下面打洞,再加上牛踩猪拱,田埂很容易漏水。贴田埂就是把这些漏洞堵住。这以后,就是耙田、操田,再接着,就是栽秧了。此时,每一块田都盛满了水。站在高处,放眼望去,整个羊行河流域,只有两种颜色:青和白。青的是树,是草,白的是一块块水田,绿线一样的田埂,很随意地把那些水田画出了各式各样的形状。而秧苗一插,那些白亮的水田就有了疏疏的绿,波光从疏离的绿中射出来,给人一种沉醉的迷离感。再过一段时间,绿色蔓延,白亮的水田消失了,翠绿掌控了一切。此时,只有羊行河的水是清亮的,哇啦哇啦,左拐右拐,跳着叫着喊着,不管不顾地一路向前。”

胡安同先生对他熟稔的农事满怀深情,而农事又永远美丽在记忆深处。遗憾的是,传统的农事正疾步走向历史深处,甚至连头都不回一下。
(二)
这本《那一场青春的邂逅》有三篇文章特别值得一读,它是写给英雄的“颂诗”,情感之外,很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悸动。《一个人的两座水库》是写给一位敢于负责、勇于担当而改变一个地方贫困面目的基层党委书记的赞歌;《血色黄花岗》中的广州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英雄群雕一般屹立在历史的时空,在他们面前,你才能真正理解“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威武不不屈”“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等抽象词语的全部含义。如果我们对这些英雄的身世再多些了解,那么会油然而生更加崇高的敬意。“革命者熔岩一样,在地下奔突、翻滚、沸腾,一波连着一波,一浪跟着一浪,日以继夜,前仆后继,愈挫愈奋。这地处南国一隅的花城,仿佛被这股熔岩巨流托举着,咆哮着,高涨着。当它冲出重压后,这座血流成河的悲伤城市终于被顽强地在血腥的暗夜里托举了起来,站成了一座华光四射的灯塔,站成了一本翻开着的写着民主、自由、富强的启蒙大书。那灯塔和大书,犹如一把威力巨大的枪的准星,死死地套住了一个貌似强大却摇摇欲坠王朝的头颅。这个头颅虽然暂时还能苟延残喘,滥发淫威,只是还缺少一个合适的时机和一只扣动扳机的大手。”(血色黄花岗》)

革命永远是向前的字符,它要求思考连接世界前沿的大脑,而脚步永远匆匆。

《长洲岛上的木棉花》更长于思想,他的思考不仅打破了历史教科书上给我们提供的经过阉割拼接的“史实”和思路,他站在更为真实的高处,眺望“院内储藏的”真实。“两只手较上了劲,掰上了腕子。这一掰,就掰了几十年。最后,两只手分出了胜负,可老百姓受尽了痛苦,颠沛流离,哀鸿遍野,大批社会精英殒命于自己兄弟黑洞洞的枪口下。至今,那枪口还散发着邪恶的青烟。”(《长洲岛上的木棉花》)实在说,这样举重若轻之笔,已经远远高出了很多写景记趣、无病呻吟、罗列沉渣的游记散文。
(三)
胡安同先生的作品,不同文体呈现不同语言风格,这显示了他很强的文本驾驭能力。

其散文语言如诗如画我称之为“乡村诗画”。略举一例,感受一下。“中午炎热,拔两桶清汪汪的‘井拔凉’,为不让水撒在路上,掐两片碧绿的南瓜叶放入桶中,在一漾一漾的舒缓舞蹈中,挑回家,倒入脸盆,把头脸浸入水中,立刻,拔凉拔凉的感觉传遍全身,满身的燥热和臭汗倏然消失;晚上,脱光衣服站在婆娑的树影里,提来一桶水,从头到脚淋下,清凉得直打哆嗦;月色溶溶的夜晚,大姑娘小媳妇端着装满衣服的盆子,拿着棒槌,你搡我一下,我捏你一把,叽叽喳喳来到池塘边,不多时,乒乒乓乓的捣衣声便此起彼伏地响了起来,清凉也便水一样洇满小村;有些青葱似的俊俏姑娘,总把自已钟爱的衣服挑出来,用小桶单独汲井水小心漂洗;一些痴情的未婚女子,把心上人的衣服拿来,满脸满手的柔情,半是羞赧半是娇嗔地骂着衣服脏,引来一阵阵戏谑……在那个封闭贫困的年代,这几乎是表达爱意的最普遍的方式了。”(《老井》)

经过多年的业余锤炼,胡安同先生的作品正日趋成熟。我们热切期待着他百忙之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


优秀作品
原文链接
1

点击下面的文章标题即可阅读


【签约作家】游宇|长洲岛上的木棉花
2

点击下面的文章标题即可阅读
【河南】游宇|痛苦穿透的村庄
3

点击下面的文章标题即可阅读
【河南】游宇|我的“后高三时代”的老师
4

点击下面的文章标题即可阅读
【河南】游宇|茅檐低小
5

点击下面的文章标题即可阅读
【河南】游宇|羊行之河
6

点击下面的文章标题即可阅读
【河南】游宇|吃山
7

点击下面的文章标题即可阅读
【河南】游宇|那一场青春的邂逅
8

点击下面的文章标题即可阅读
【河南】游宇|老 井
9

点击下面的文章标题即可阅读
【河南】 游宇| 小爹的编织岁月
10
点击下面的文章标题即可阅读
【签约作家】游宇|此岸彼岸
11
点击下面的文章标题即可阅读
【签约作家】游宇|最遥远的距离
新平台
东方文苑为东方散文杂志社的小说、诗歌、书画平台。

账号ID:dfwy1234,

投稿邮箱:dfwy1234@163.com
扫二维码,关注东方文苑
重要通知
关于设立国际“东方散文奖”的决定和首届征稿通知

国际东方散文奖组委会紧急通知


    关注 东方散文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