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过节,总忘不了又一村包子

 

解放中大道与太平街十字路口往北走约60米,一家不大的门面红色的牌匾上简单地标注了“又一村饭店”,“中华老字号...







解放中大道与太平街十字路口往北走约60米,一家不大的门面红色的牌匾上简单地标注了“又一村饭店”,“中华老字号”以及“1890”,这就是德州百年老字号——又一村包子。戳视频,一起来了解“百年老店又一村”的历史和今天吧!山高水长,岁月更迭,忘不了的,总是记忆中的老味道。



涛涛的运河水给德州带来了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清末民初,运河两岸商贾云集,舟车如鳞,产品堆积如山。其中有一繁华街道,附近商铺林立,叫卖声从早到晚不绝于耳,由此得名——喧哗角。上世纪90年代,喧哗角随着漕运全线停滞逐渐没落,但由此起源的“又一村”包子却从1890年至今,传承百年,历久弥新。
“又一村”起源于1890年,当时叫“有益村”,刚开业的几个月里,为了打开销路,“又一村”独辟蹊径,谎称馅料坏了,无偿赠送。大家得到了“坏”馅料,尝来觉得口味很好。坏掉的都这么美味,何况店中那白白圆圆的包子呢?由此,“又一村”包子备受大家追捧,开始了百年传承的第一步。
1933年,在吸取天津狗不理包子制作技术的基础上,对包子的制作工艺进行了改良。1985年, “又一村”包子铺易名“又一村饭店”,百年老店换新颜。如今的又一村饭店,历经历史沉浮,仍旧顾客盈门。
谭玉梅,16岁就来到”又一村”学习蒸包的制作。如今作为“又一村”包子传承人,已近50的谭玉梅仍工作在第一线,每天要包4000多个包子,多达几百笼。谈到“又一村包子”制作技艺的传承,谭玉梅表示潜心学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店中人员流动性大,给传承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几十年来,不论门面大小如何变化,“又一村”一直坚持传统制作工艺。制作又一村包子的包子皮要用半发面,在搓条、放剂之后,擀成薄厚均匀的圆形皮。馅料选用新鲜猪肉,内调香油、酱油、葱、姜、高汤等十余种材料。包包子时提褶、匀步,每个包子都要达到18个褶,褶花疏密一致,最后上炉用硬气蒸制。一道道工序的严格遵守,换来了百姓的信任,2004年5月,又一村包子获得了“山东名小吃”的称号。
“到口难吞味易尝,团团一个最包藏。外强不必中干鄙,执热须防手探汤。”这首诗道出了食客品尝“又一村”包子时大饱口福的场景。掀开笼屉,热气腾腾的包子大小整齐,褶花匀称,色白面柔。咬一口,汤汁浓香,鲜而不腻,回味无穷。

百年的传承造就了“又一村”包子,一次一次的改良也带来了新活力。现今的又一村仍致力于在传统基础上进行改良。

像是现代年轻人蜜月出国旅游一样,八九十年代时,德州市是附近青年的首选。他们来到德州逛一圈“德百”,吃一顿“又一村”包子来庆祝婚后的喜悦,可见当时“又一村”包子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又一村”不止受百姓的欢迎,各界知名人士来德州也以品尝“又一村”包子为快事,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先生到德州演出期间,每餐都要品尝“又一村”包子。
如今,“又一村”依旧是客聚如潮,每天的就餐人数多达几百人。这其中有一半都是中老年人,他们对“又一村”有着深深的情结。正在餐桌前津津有味吃着“又一村”包子的纪老师就是这里的常客,他每周至少有三次来“又一村”,“又一村”包子是他割舍不掉的情怀。

客来客往,每当一位久别德州的市民拿起一个“又一村”包子时,那一句“‘又一村’家的包子,就是这个味儿”,是对它百年历史最大的肯定。

流年似水,岁月留痕,走入现代文明的我们总会回想过去,老味道以它特有的质朴占据了记忆的角角落落。依寻着这味道,仿佛可以一步步地把那些旧日子走回来,重温那段逝去的青春岁月。


联系我们

电话:0534-2108913,2622230

微信:百年老店又一村

地址: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解放中大道32号

邮编:253000

邮箱:youyicunfandian@163.com


联系我们

电话:0534-2108913,2622230

微信:百年老店又一村

地址: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解放中大道32号

邮编:253000

邮箱:youyicunfandian@163.com



    关注 百年老店又一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