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人的减肥之路

 

更年轻的一代在爱欲、情欲和食欲中挣扎。...

在我对女人的审美还处在模糊阶段的时候,胖乎乎的中年女性被人称赞为“富态”,代表着这个人有招财进宝的运势,能为家庭带来财富。那个时候男人如果胖了,人们会说他最近“发福”了,看样子生活过得不错,福来运来。

可是仅仅过了几年,肥胖就成了一个人人讨厌的词汇,人们不再用“富态”、“发福”这类隐含生活美好的词语来形容人们变胖,腰围的逐渐增加成了一种大众流行病,为此催生了庞大的健康减肥产业。

胖,也曾是种时代审美,唐朝的女人追求丰腴,白白胖胖的女性代表了那个开放帝国的雍容大气,软乎乎的肉身让男人为之争风吃醋。在唐代的仕女画中,那些在庭院中散步遛狗的贵妇、围坐品茗的嫔妃,各个都有一张肉乎乎的脸,脖子上的脂肪放在今天简直能要了年轻女孩的命。

当这个东方大国逐渐衰落来到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世界开始走向更开放的状态,强势国家在向外输出资本、输出文化,也输出关于身体的审美标准。来自好莱坞的女星们成为美的象征,生于1926年的梦露作为五六十年代女性性感的代表,其体态丰满、丰乳肥臀、肌肉紧实的身体成为女性完美身材的标准。而彼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自我隔绝的境地,单调的服饰颜色正如人们统一的身材形象,在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于1972年拍摄的纪录片《中国》里,人人都是身材瘦削,看起来就像现在的邻国。

时代审美的浪潮早已不像帝国时代那样维持数百年,到了九十年代,随着全球市场的不断开放和时尚产业的日趋大众,模特开始影响人们对女性身材的判断标准,凯特·摩丝那种瘦弱的女性身体成了一股审美潮流,女性身材走向了“以瘦为美”的时代。

也是在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北方小城的青年女性开始尝试服用减肥药,减肥成了新一代女性提升自我形象的关键一环,在那个流行披肩长发的年代,年轻女孩开始模仿新的偶像,胖女孩不容易找到自己的爱情。

到了新的世纪,富起来的国人开始加速恢复这个古老国家延续数千年的食欲,在日益增长的美食需求面前,大街小巷遍布饭馆,人们谈恋爱要去吃饭,请客要去吃饭,招待亲朋要去吃饭,从饥饿、半温饱、温饱阶段里一步步走来的中国人,敞开了肚皮去吃,我清楚记得彼时在北方小城某个宴请场合,因为荤菜太少而给主人招来抱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里的富裕阶层开始食用低油少盐的“健康饮食”,由肥胖带来的健康问题开始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当时的课本里将这些疾病统称为“富贵病”,号召人们勤俭节约、追求健康的饮食习惯。肥胖从单纯的审美问题,变成了一个健康问题。电视台早间时段播放的健美操和午后时段播放的养生节目,分别吸引了年轻女孩和中老年女性关注的目光。

健身房慢慢流行起来,人们对身体的管理从简单的减肥过渡到健身,运动在不久之后成为城市里新的生活方式,报刊亭上的健身杂志和都市情感杂志一样收获众多读者。现如今,健身房几乎成了城市白领的标配,在写字楼里工作的新一代城市居民和新移民在格子间里过着忙碌而疲惫的职场生活,隆起的肚腩和坐大的屁股让身材过早走形,在忙碌的城市生活和自我懈怠中,购买的健身卡成了放在钱包里的自我安慰。

更年轻的一代在爱欲、情欲和食欲中挣扎,加班饿了要吃夜宵,工作压力大要吃零食,失恋了要靠食物来摆脱痛苦,看着韩剧要喝啤酒吃炸鸡。在餐厅、饭店、路边摊,年轻的上班族吃过夜宵之后回到家,第二天早起赶往办公室打卡,早餐要么在路上匆匆解决,要么选择在办公室快速吃掉。

城市让人变胖,因为城市总是让人在繁忙的生活里摄取过多的热量却来不及消耗掉,于是脂肪越积越多,赘肉挂在腰间。城市成了现代社会的胖子加工厂。

这几年,跑步成了城市里新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中产者和年轻人选择用跑步的方式塑造身体,即使雾霾天气,你也能在街头看到勇敢的跑步者。在马路上、公园里、操场上,在工作日的夜晚和周末的白天,在城市马拉松的赛道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跑步的行列。跑步就像文艺青年的帆布袋一样,成了许多人自我标榜的形式,我们或许不是爱跑步,只是在模仿一种向往的生活,何况繁忙的工作、拥堵的交通以及舒适的床,拖住了许多人跑步的时间和毅力。

更多的年轻女性开始选择瘦身餐,减肥奶昔、减肥沙拉、轻断食果蔬汁,名目繁多、种类多样,商家告诉她们,吃一吃、喝一喝就有可能变瘦,虽然不可能拥有马甲线,至少能让身上的赘肉少一点,真是办公室白领减肥瘦身之必备良品。

最后,下面有一些关于减肥的问题,如果你感兴趣,请把你的答案告诉我。


    关注 偏爱之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