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破3亿!韩寒会赚钱了,但春节档不是文艺片的乐土…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尬春节三大片。...





每部想要有所作为的国产电影在宣传时都表示,本着精益求精的匠心,N年磨一部。《乘风破浪》是个意外,三个月就完成了拍摄、后期和上映的全过程,要知道,在电影院排队买个爆米花都要五分钟呢。但这部影片耗资1.6亿,成为导演韩寒口中“最贵的国产喜剧片”,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也曾高调放话,《乘风破浪》到大年初三,会凭借充分的好口碑,实现逆袭,成为春节档票房冠军。

春节档的票房确实很高,但是很难再出现像《美人鱼》这样的票房神话了。经过五天的市场检验,《西游伏妖篇》和《大闹天竺》后力不足,《功夫瑜伽》凭借传统的成龙喜剧动作风格和年轻演员的加入,后来居上,《乘风破浪》口碑逆袭,票房位列第三,但成为春节档票房冠军,显然不太可能。

不过,当大家都回归理性之后,哪些是拼段子和情怀,哪些是真工夫打磨出来的,已然清晰可辨。

《乘风破浪》口碑逆袭 
但小镇情怀难敌合家欢 


今年的春节档出现了一个很奇妙的现象,豆瓣评分集体扑街。《乘风破浪》凭6.9分领跑,其他影片均低于6分。要知道,在豆瓣上评分过6,才能算作传统意义上的好片。但是,有的影片因不思进取的特效和对不上口型的配音,导致期待遇挫;有的影片因为包袱抖的太尴尬,造成口碑不佳。

值得注意的是,观众口碑最好的竟然是上映前期期待度最低的《乘风破浪》。既然备受争议的影片口碑得到逆转,为何票房没能逆袭呢?

“直男癌+抄袭”受批判



其实,观影人群对于《乘风破浪》的抵制,大多来源于电影的预告歌曲《男子汉宣言》因为态度模糊,而挑动了女权主义者的神经,于是女权主义者包括徐娇在微博上带头抵制《乘风破浪》,并对韩寒个人进行批评。当然,我们都知道韩寒是在制造话题宣传电影,只是没把握好群众心理。所以,上映前三天《乘风破浪》的票房一直徘徊在下位圈。



影片上映后,不少观众认为韩寒存在涉嫌抄袭的问题,与90年代陈可辛导演的《新难兄难弟》框架基本雷同,讲的都是穿越的梗。韩寒在片尾感谢了包括《新难兄难弟》、《时光倒流七十年》等几部影片给自己的灵感,向它们表示敬意,意思就是承认从中借鉴了一部分精华。对此,大家也是众说纷纭,韩寒再一次陷入舆论漩涡,恐怕让某些观众已经将《乘风破浪》置于观影选择之外。

小镇情怀与春节的观影气氛不搭



90年代的乌托邦小镇,昏黄的路灯,淳朴的民风,简单的人际关系,微不足道的小镇青年。老掉牙的青梅竹马之恋,生死之间穿越回了童年的小镇,也回到了纯情的年代,展开了粉饰性的回望。



电影中出现的港片和流行音乐都被处理为时代的标签,成了释放情感的宣泄口,也似乎可以满足小镇青年的观影趣味。《乘风破浪》与其他影片的不同之处在于,这并不是一部传统意义的喜剧电影。带有自传性的、复原故乡的亭林镇,给人湿润、朦胧的感觉,影片中的外景基本上都是阴天、偏冷调的风格,更多传达出一种失落感和缅怀感,感叹时光流逝,往事难回味。

不过,春节档的电影最优先考虑的是娱乐性。显然《功夫瑜伽》瞄准合家欢套路,主打动作搞笑,影迷愿意为成龙的电影买单,何况亲自上阵的老戏骨号召力巨大,影迷怎会不捧场?星爷、徐克的影响力非凡,《西游伏妖篇》主打周星驰无厘头喜剧牌,在未上映时就已经售出过亿的电影票,前三天连续位居票房榜首。《大闹天竺》有观众缘不错的王宝强坐镇,从娱乐性上极大满足了观众的观影需求。



《乘风破浪》虽然也有很多笑点,但情绪上,和电影插曲《在雨中》唱的一样,属于有欢笑、也有哭泣,与春节的喜庆气氛显然不搭。

票补开启晚,失抢占观众先机



三四线城市,也就是我们常理上说的小镇青年观影人群,相比一二线城市,对春节档的票房贡献更大。一二线城市的休闲方式多元化,人们在春节七天假期除看电影外,有多样化的娱乐活动可以选择。三四线城市娱乐活动较少,影院和屏幕数量与日俱增,让人们更容易亲近电影院。尤其是近几年,票补发力,9.9元、19.9元的低价票在各大票务平台都可轻易获得,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全家人一起去电影院看电影。

然而,因为《乘风破浪》档期定得最晚,《西游伏妖篇》提前20多天开启预售,与《功夫瑜伽》、《大闹天竺》占据影院排片近70%。并且,其他影片打出8.8、9.9元的超低票价,《乘风破浪》12.8元的电影票显然不占优势。况且,《乘风破浪》在1月25日才把票务平台的票价统一,此时,大年初一的观影群体已购片完毕,《乘风破浪》错失了最关键的一天。

《乘风破浪》粉丝固定,受众有限



而不将《乘风破浪》作为观影第一选择的原因也很简单。90年代末的场景只能引起一小部分人的共鸣,BB机、港星海报、录像带、歌舞厅,无一不是90年代年轻人的青春记忆。90后和中老年群体对这些场景到没有什么感触,一些是对那个年代根本没有留下记忆,一些是记忆里只有忙碌的生活。

影片的主演跑男团灵魂人物邓超、国民老公彭于晏、一线流量小花赵丽颖确实能吸引到一部分年轻观众,但在与互联网联系不那么密切的中老年群体中,他们的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也不如周星驰、成龙、王宝强。韩寒最初作为80后的反叛代表进入公众视野,一直被认为属于分众、小众的那一类作者。虽然自带话题效应,但粉丝群体有限,批判多过赞扬。
韩寒的资本棋局 
ONE+亭东影业,杂文韩少商业化 


从剧本的雏形,到最小的组开始建起,筹备时间仅半年左右。2016年10月开始公布主创名单,12月14日杀青,实际拍摄90个工作日的时间。12月27日宣布春节档上映,2017年1月18日举办提前看片会。前前后后,满打满算也就五个月的时间,这部电影的制作到底是时间太短,不够良心?还是准备充分,足够成熟?



早在2014年,《后会无期》完成拍摄时,韩寒已经萌生创办个人影视公司的想法,最终收获6.5亿的票房成绩,也坚定了韩寒进入影视业的决心。2015年7月21日,韩寒注册成立亭东影业。

然而,此时韩寒的另一个公司“ONE·一个”遇到了瓶颈期。在2106年1月获得华创资本的6000万投资后,阅读APP“ONE”全面改版,增设音乐和影评板块,更表示有进入电商、实体咖啡店、艺术家平台的倾向。

值得注意的是,“ONE”的转型实则揭示了鸡汤文和轻小说不再适合年轻人快节奏的生活,正在被市场所淘汰。2016年4月14日,韩寒召开发布会,宣布合并亭东影业和“ONE”,同时准备《天空制造》和《三重门》两部电影的前期工作,并未提及《乘风破浪》。



所以说,双双转型的亭东影业和“ONE”一开始并不看好《乘风破浪》,或者说它的纯属今年计划外的一个项目。

虽然《乘风破浪》预售上起步晚,排片上逊色于《功夫瑜伽》、《西游伏妖篇》、《大闹天竺》三部大片,但好在口碑逆袭。



果麦文化是路金波创办的文化公司,也是韩寒的签约出版社,面向城市新兴中产阶级打造优质的、多媒体形式的文化产品。橙子映像是徐太浪——邓超旗下的影视剧制作公司,所以说,邓超也将作为出品方之一,获得一部分票房收益。万合天宜旗下演员张本煜出演了影片中的男配角罗力,双方合作却可追溯至2015年,《万万没想到》大电影不仅邀请韩寒客串,还拿到了亭东影业的首次投资,也就是说,双方一直维持着互惠互利的合作,一方吃肉,另一方跟着喝汤。出品方中的淘票票,让这部电影有了砸钱做票补和拼低价的金主,势必会掀起一次“片方+发行方+票务平台+影院”的盛大狂欢。

最瞩目的当属博纳影业。当初博纳以3.5亿元为《后会无期》做保底发行,最终让博纳大赚一笔。但这次韩寒只接受了博纳的发行,拒绝其保底。亭东影业与博纳目前还没有涉及股权的交集,未来的合作尚不明朗。

不过,博纳2017年要“提速”发展,将上映18部电影,包括刘伟强的《建军大业》、林超贤的《红海行动》、许鞍华的《明月几时有》等。除在国内布局外,博纳在洛杉矶成立了分公司,利用好莱坞制作资源,拍英语电影。

《乘风破浪》总投资1.6亿元,在喜剧片中也算是大投资了,亭东影业作为主控,投资占一半以上。值得一提的是,韩寒持股亭东影业占比高达85%,是第一大股东,由此可见,韩寒合并亭东影业和“ONE”的真正意图是:通过“ONE”培育优质IP,进行影响力和口碑宣传,亭东影业选择商业化价值较高的IP进行孵化,形成影视作品。

 
是粉丝制造了韩寒?还是韩寒商业化了情怀? 
“男人至死是少年,赤心不改真英雄。”



小官认为这不仅仅是一句台词,更是导演韩寒的自我写照,一个英雄的赤子之心,是怎样的呢?



这18年时间,韩寒的身份不停的变幻,符号和含义也不停的转变。叛逆少年、作家韩寒、赛车手、公民韩寒、国民岳父、电影人,甚至还有一个创业者韩寒。



时过境迁,所谓的“青年领袖”层出不穷,韩寒依然只有一个。其名字本身已然成为一个超级IP。韩寒是如何出现?如何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是谁制造了韩寒,而如今韩寒又在制造着什么?

“作者”,这个词语在韩寒身上有两重含义,一个是作为文学作者的身份,一个是身为电影创作者的立场。后者言之尚早,但却是很多韩寒拥趸的期许。那么,作为电影导演的韩寒,在中国电影市场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最终会表述他自己的内心,还是会在市场大潮中随波逐流,成为其他存在的表征?在《乘风破浪》以神速完成,并且加入春节档的激烈竞争之后,这个问题也让人陷入了沉思。相比起来,《后会无期》上映时,虽然也有怀疑的声音,但公众的接受基本上还是一致和肯定的。

回到眼下的女权风波,单纯地指责虽然不妥,但“男性心态无聊”的控诉却难逃其咎。韩寒毕竟不同于通俗喜剧片导演的那一群体,后者是专职的喜剧创作人员,而韩寒,则一直作为“青年领袖”,他的言论被一部分80后青年所推崇。当我们看到,质疑《乘风破浪》的声音也恰恰来自小众群体时,真不禁有些感慨。

因为中国电影界有个很特殊的现象,那就是作家当导演的特别多,尤其是畅销书作家。先有郭敬明,然后是韩寒,张嘉佳紧随其后,韩寒新作即将上映,后继者延绵不绝。中国正处在一个人人梦想当导演,并且人人都可以当导演的时代,这种燥热和冲动,掀起了一阵阵转型当导演的浪潮。

每个人当导演的动机不同,编剧和演员当导演的特别多,这倒不奇怪。本来就是行业中人,很多人希望进一步完善自己,毕竟导演才是一部电影的首要作者,没人愿意错过当导演的机会。赵薇为了导演《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回到学校进修。音乐人崔健、高晓松、卢庚戌改编自己的IP,受众直指“泛文艺青年”的粉丝群体。

当下畅销书作家从事导演工作的直接诱因,是台湾作家九把刀自编自导的作品《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这部电影让所有人意识到,当下的电影产业环境具有非排他性,其他平台上的人气可以转移到电影院中。

郭敬明、韩寒、张嘉佳等畅销作家在青少年中拥有巨大的粉丝基数,如果能顺利转化为电影消费,那么在商业上就无需担心。不排除这些作家当导演是基于个人才能和兴趣,不过商业因素肯定更加直观。无论观众口碑如何,电影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影响力,显然是文字创作远远不能达到的。



对于整个中国电影产业来说,现在正处于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影片数量剧增,人人都想拍电影,但银幕上的优质内容供给严重不足,大家都在喊缺人才、缺内容,投资人和制片方对有号召力的顶级IP趋之若鹜,愿意把任何具有观众号召力和影响力的人推上导演的位置,因为他们身上具有太多可供挖掘的粉丝经济。

这些在影院建设高峰期培养起来的为数众多的新型电影观众,对导演是否拥有坚实的行业履历并不看重,话题营销和名人效应就足以吸引大家走进影院。

《乘风破浪》无疑将成为检验畅销书作家转型导演是否成功的又一案例,未来一定会有更多当红作家,乃至各行各业的内容工作者拿起导演的指挥棒。至于那些电影本身如何,交由历史去评判。

点击图片就可报名


>> 热文


    关注 首席娱乐官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